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文敏

作品数:27 被引量:493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动脉
  • 10篇冠状
  • 10篇冠状动脉
  • 9篇动脉成像
  • 9篇冠状动脉成像
  • 8篇体层摄影
  • 7篇血管
  • 7篇造影
  • 7篇体层摄影术
  • 7篇成像
  • 6篇灌注
  • 6篇X线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6篇64层螺旋
  • 5篇动脉疾病
  • 5篇多层螺旋CT
  • 5篇冠状动脉疾病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血管造影术

机构

  • 25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5篇赵文敏
  • 24篇金征宇
  • 20篇王沄
  • 14篇张竹花
  • 11篇薛华丹
  • 11篇宋兰
  • 11篇孔令燕
  • 11篇王怡宁
  • 9篇牟文斌
  • 9篇张抒扬
  • 8篇刘炜
  • 8篇林松柏
  • 6篇张云庆
  • 5篇梁继祥
  • 5篇张立仁
  • 4篇朱海峰
  • 4篇孙昊
  • 4篇齐冰
  • 3篇王林辉
  • 3篇张燕

传媒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消化内镜
  • 1篇第一届放射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重建时相和心率的关系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 方法:对9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男性55例,女性40例,年龄59.6±12.5岁)进行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Siem...
王怡宁赵文敏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张抒扬林松柏牟文斌王沄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心率容积再现
文献传递
64层螺旋CT肾脏占位性病变灌注特征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应用64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CT)研究肾脏占位病变灌注特征。方法对91例肾脏占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肾脏灌注扫描,造影剂注射量为50ml(370mgI/ml),注射速度5ml/s。使用西门子BodyPCT(VB20B)灌注软件测量占位病变实质、患者正常肾皮质及健侧肾皮质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M)。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病变实质间灌注特征的差异,以及占位病变实质、患侧正常肾皮质及健侧肾皮质灌注特征的差异。结果术后病理显示40例肾透明细胞癌(RCCC)、21例肾盂移行细胞癌(RPTCC)、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14例肾单纯性囊肿(RSC)。1例灌注扫描失败。RCCC实质灌注特征:BF(93.7±20.2)ml.(100ml)-1.min-1、BV(182.0±46.6)1000:1、PM(115.7±30.2)0.5ml.(100ml)-1.min-1;RPTCC实质灌注特征:BF(48.0±21.2)ml.(100ml)-1.min-1、BV(82.4±29.7)1000:1、PM(65.7±17.2)0.5ml.(100ml)-1.min-1;RAML实质灌注特征:BF(52.6±18.5)ml.(100ml)-1.min-1、BV(110.1±45.9)1000:1、PM(60.1±23.0)0.5ml.(100ml)-1.min-1;RSC实质灌注特征:BF(7.0±6.5)ml.(100ml)-1.min-1、BV(16.2±9.7)1000:1、PM(12.0±7.2)0.5ml.(100ml)-1.min-1。占位病变实质与患侧正常肾皮质灌注特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患侧正常肾皮质与健侧肾皮质间灌注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4种占位病变实质的灌注参数显著低于患侧及健侧正常肾皮质,除RPTCC与RAML实质灌注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任意两种占位实质的灌注特征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4种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病变灌注参数特征互不相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脏占位病变鉴别诊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昊薛华丹刘炜王沄赵文敏金征宇
关键词:肾肿瘤计算机体层摄影灌注成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被引量:24
2007年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最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与64层螺旋CT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牟文斌王沄赵文敏
关键词:冠状动脉影像质量
双能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将双能CT血管成像(CTA)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进行比较,评价双能CTA去除颈内动脉骨骼、钙化斑块的能力。方法对32例怀疑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双源双能CTA及TOFMRA扫描。在CTA检查前或后1d~1月内行MRA检查。依据Fischer(1938)分段法将颈内动脉颅内段分为5段。采用4分评分系统评价双能头颈部CTA图像质量,评分≥3的血管为可以进行诊断的血管。血管节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100%)。比较双能CTA与TOFMRA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结果99%动脉节段的评分≥3分。双能CTA与MRA诊断狭窄程度分级一致的血管占98%。对于轻度狭窄与闭塞的血管,双能CTA与MRA诊断的一致性达100%。对中、重度狭窄的血管节段,双能CTA显示7段血管的狭窄程度大于MRA,Wilcoxon检验显示两者诊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Z=-3.071,P=0.002)。结论双源双能CTA扫描能去除骨骼与钙化对图像的影响,是评估颈内动脉颅内狭窄的有效方法。在诊断血管重度狭窄时,相对于MRA存在过评估。
陈钰薛华丹金征宇刘炜孙昊王萱赵文敏王沄牟文斌
关键词:颈内动脉双能CT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肾细胞癌患者栓塞前后CT灌注表现及其健侧体积变化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研究肾细胞癌患者肾动脉栓塞前后灌注表现,以及健侧肾脏体积与血肌酐变化情况。方法对21例肾细胞癌患者患侧肾动脉栓塞前6~10d和栓塞后25~28h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肾脏灌注扫描,测定栓塞前后肿瘤实质和健侧肾脏皮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和渗透性。比较栓塞前后肿瘤实质和健侧肾脏皮质的灌注参数变化,以及健侧肾脏体积与患者血肌酐变化。结果21例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栓塞后较栓塞前患侧肾动脉肾细胞癌实质灌注参数显著下降,健侧肾皮质灌注参数显著升高,健侧肾脏体积显著增大(P<0.01),患者血肌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脏灌注参数及体积变化反映了患肾动脉栓塞对健肾代偿功能的影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脏病理生理功能的评价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昊薛华丹刘炜王沄赵文敏金征宇
关键词:灌注成像动脉栓塞
正常肾脏皮质的64层螺旋CT灌注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体部灌注成像技术研究正常肾脏皮质灌注特征,并探讨各灌注参数与性别、年龄及血清肌酐(Scr)的相关性。方法对71名无明显泌尿系统疾病的志愿者进行64层螺旋CT腹部平扫和灌注增强扫描,使用BodyPCT灌注软件测量正常肾脏皮质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渗透性(PM),比较同一灌注参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探讨灌注参数与年龄、PM与Scr的相关性。结果3人灌注扫描失败,68人灌注扫描成功,共得到108人次的正常肾脏灌注参数,其中获得71人次CT灌注扫描前1周内的Scr值。男性正常肾脏皮质(n=56)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229.8±49.9)ml/(100ml.min)、BV=(398.2±59.5)1000∶1、PM=(213.5±54.0)0.5ml/(100ml·min);女性正常肾脏皮质(n=52)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230.0±56.1)ml/(100ml·min)、BV=(358.1±49.7)1000∶1、PM=(186.2±32.1)0.5ml/(100ml·min);全体正常肾脏皮质(n=108)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229.9±52.7)ml/(100ml·min)、BV=(378.9±58.4)1000∶1、PM=(200.4±46.7)0.5ml/(100ml·min)。BF(F=0.367,P=0.547)、BV(F=3.088,P=2.762)和PM(F=3.308,P=0.074)在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男、女性和全体受试者中,BF与年龄具有一元线性相关关系(r=-0.484,r=-0.429,r=-0.425;均P<0.01),BV(r=-0.152,r=-0.243,r=-0.043)和PM(r=0.053,r=0.123,r=0.172)与年龄无相关关系(均P>0.05)。PM与Scr无相关关系(r=0.064,P>0.05)。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测量正常肾皮质灌注参数的方法切实可行,肾脏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肾脏皮质的生理功能特点。
孙昊薛华丹刘炜金征宇赵文敏
关键词:肾皮质CT灌注成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5
2007年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 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 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张竹花金征宇张抒扬林松柏李冬晶孔令燕王怡宁宋兰王云赵文敏王林辉张晓娜张云庆齐冰徐凯梁继祥朱海峰牟文斌张立仁朱文玲苗齐方圻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正常胰腺及胰岛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特征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研究正常胰腺及胰岛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特征。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22例临床怀疑胰岛细胞瘤患者行腹部普通增强扫描+腹部灌注检查,测定其正常胰腺实质及胰岛细胞瘤部位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patlak血容量(pBV)、达峰时间(TTP)、渗透性(permeability)及峰值(PE),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2例患者中,1例CT结果为阳性,但手术探查未发现病灶;21例患者CT结果与临床病理结果相符,其中12例为胰岛细胞瘤患者,2例患者(2/21,9.5%)灌注扫描失败。正常胰腺实质(n=19)的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p)=104.9±28.9、pBV(p)=166.4±41.8、TTP(p)=133.3±24.4、Permeability(p)=81.3±24.4、PE(p)=121.3±31.1;胰岛细胞瘤(n=11)的组织灌注参数测量结果为:BF(i)=206.5±42.2、pBV(i)=315.9±79.0、TTP(i)=123.2±18.8、Permeability(i)=102.5±54.8、PE(i)=221.3±48.5。其中,两组在血流量、血容量及峰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达峰时间及渗透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胰岛细胞瘤显示了高血流量、高血容量的灌注特征,但其达峰时间与正常胰腺实质一致且具有正常的渗透性。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正常胰腺及胰岛细胞瘤的血流特征。
薛华丹金征宇刘炜王沄赵文敏
关键词:胰岛细胞瘤体层摄影术
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评价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对大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我院8l例患者(包括结直肠癌54例,腺瘤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炎性肠病6例,其他15例)进行容积扫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表面阴影成像、透亮显示(raysum)图像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结果 CT结肠成像可显示全结肠,观察结肠病变的数量、位置、表面形态、管腔狭窄、肠管周围及远处脏器的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是一项有价值的影像技术,有助于结肠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是结肠镜的必要补充。
秦明伟钱家鸣刘晓红邱辉忠潘卫东王云张云庆牟文斌梁继祥朱海峰王林辉齐冰赵文敏金征宇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炎性肠病
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能力初步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能力。方法:自2005年11月~2007年3月对87例临床疑诊为胰腺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根据三维重建影像学结果确定腹部淋巴结肿大情况;17例行胰腺肿瘤根治手术,其中13例确诊为胰腺腺癌;切除标本由病理科医师确定淋巴结位置及是否转移,将影像学数据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按照外形特征及淋巴结位置,CT图像中共有41枚淋巴结可与病理结果对应,其中16枚(39.0%)转移阳性,短轴直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比较无统计意义(P=0.27)。分别以淋巴结短轴直径大于3mm、10mm及淋巴结长短轴直径比小于2为淋巴结转移阳性诊断标准,敏感度分别为93.8%、18.8%及50%,特异度分别为40%、88%及7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8.5%、50%及53.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62.9%及69.2%,准确度分别为39%、61%及63.4%。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以适当标准判断胰腺癌淋巴结有无转移,可以获得较高的敏感度或特异度,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薛华丹刘炜王沄金征宇赵文敏
关键词:胰腺癌淋巴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