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友萍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排斥
  • 3篇排斥反应
  • 3篇小肠移植
  • 2篇移植后
  • 2篇小肠
  • 2篇肝移植
  • 1篇凋亡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管
  • 1篇血清
  • 1篇血清C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生理
  • 1篇生理需要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方法
  • 1篇鼠肝
  • 1篇术后

机构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札幌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邹小明
  • 8篇袁友萍
  • 4篇李晓林
  • 3篇杨维良
  • 3篇秦华东
  • 3篇聂刚
  • 2篇姜学海
  • 2篇张建国
  • 2篇李刚
  • 2篇闫朝岐
  • 2篇宋茂力
  • 1篇李明琦
  • 1篇徐筠如
  • 1篇周文学
  • 1篇李云龙
  • 1篇杜金荣
  • 1篇尤立光
  • 1篇杨春发
  • 1篇高鹏
  • 1篇刘志勇

传媒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猪小肠血管在小肠移植中的解剖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小猪小肠移植时供体、受体和最佳血管的选择。方法麻醉,先后称量30头小猪及其小肠的体重与长度,测算两者比例关系;对离体小肠行造影、色料灌注、X线摄片,观测腹主动脉、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在体和离体的分布情况。结果小肠的长度平均为体长的11.5倍;小肠的重量平均为体重的2.3%。腹主动脉和肠系膜前动脉近段在体与离体灌注后血管外径分别为4.3/4.6mm和2.5/2.7mm左右,肠系膜前静脉较肠系膜前动脉粗1~2mm。肠系膜前动脉水平段分支多为6~8支。一般第5、6支最长[(20.0±7.0)mm和(22.0±8.2)mm],在体与离体血管外径分别达到1.9、2.2mm左右。结论腹主动脉、近段肠系膜前动脉及其第5、6分支水平肠系膜前动脉可以分别作为小猪全小肠和节段小肠移植的首选血管;在实行节段小肠移植时,可以利用肠管长度比例系数,进行初步筛选实验动物。
闫朝岐邹小明袁友萍柏春枝宋茂力李晓林李刚秦华东
关键词:小肠小肠移植
应用改良Kort法建立猪节段小肠移植动物模型的稳定性评估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Kort法建立的稳定性猪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的特点。方法:本实验于2004-02/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杂种小猪30只,分为供体、受体各15只。主要采用动脉袖改良吻合口,连续缝合,术后受体不用肝素化等改良的Kort法逆建立比较稳定的猪小肠移植动物模型。①供体手术:正中切口开腹,盐水纱布保护肠管,将结肠全部切除,按需要保留近段空肠。在肠系膜上动脉下方和腹腔动脉上方两端结扎腹主动脉,穿刺两结扎线之间的腹主动脉,4℃肝素盐水500mL(肝素100mg、灌洗压力为7.8~9.8kPa)灌洗,直至肠系膜含和肠壁血管床完全透明。在两结扎线之间剪断腹主动脉,获取腹主动脉袖,不灌洗肠腔,切除供体肠管后置于4℃生理盐水中保存。②受体手术:正中切口开腹,保留十二指肠空肠曲以下10cm和末段回肠10cm,切除其余小肠;将供体肠系膜上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将供体腹主动脉袖一端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自动脉袖另一端注入生理盐水,排净腔内气泡后将残端结扎。松开腹主动脉血管夹,将供肠两端分别与受体空肠、回肠行端端吻合。40~45℃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直至吸引出的冲洗液变温暖为止。③术后评估:观察猪的一般状态、生存时间及并发症。术后第7天,如受体存活,可认为手术成功。结果:受体15只杂种小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节段性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0%(12/15)②失败原因:静脉血栓1只,失血1只,其他。原因1只。12例存活超过7d,平均存活了9d左右,最长存活超过14d。③模型制作操作技术特点:供体小肠保存时采用血管最适灌洗压力7.8~9.8kPa进行单纯血管灌洗;受体术前禁食8~10h;吻合时移植肠管置于腹外,用冰盐水纱布包裹;吻合过程中间断向肠管表面滴注4℃生理盐水降温处理。结论:应用改良Kort法建立的猪节段小肠移
邹小明闫朝岐袁友萍宋茂力李晓林
关键词:小肠
维持大鼠生理需要最短移植肠管长度的探讨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探讨维持大鼠生理需要最短移植肠管的长度。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肠切除组(切除组):分别切除大鼠小肠远端的80%(切除Ⅰ组)、70%(切除Ⅱ组)和60%(切除Ⅲ组)及盲肠;同系原位小肠移植组(移植组):切除受体全小肠及盲肠,分别移植小肠近端的20%(移植Ⅰ组)、30%(移植Ⅱ组)和40%(移植Ⅲ组);每组6只。观察大鼠术后体重变化,定期采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h)的变化,定期做麦芽糖吸收实验;移植组动物死亡时取移植肠管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切除Ⅰ组和移植Ⅰ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4.8±1.3)d和(9.2±1.6)d死于营养不良。切除Ⅱ组4/6只和切除Ⅲ组全部、移植Ⅱ组2/6只和移植Ⅲ组4/6只大鼠存活超过30d。术后30d时,切除Ⅱ组与移植Ⅱ组、切除Ⅲ组与移植Ⅲ组相比,大鼠的体重增长、血清Tp、Alb、Tg、T-ch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切除大鼠全小肠及盲肠后,至少需要移植30%的近端小肠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需要。
邹小明李晓林袁友萍秦华东张建国
关键词:小肠移植手术方法
大鼠移植肠管长度、部位与排斥反应的关系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 探讨移植肠管的长度、部位与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行同种异系原位小肠移植 (SD→Wistar) ,分别移植 3 0 %近端小肠 (A组 )、60 %近端小肠 (B组 )、全小肠 (C组 )、3 0 %远端小肠 (D组 )。观察术后生存时间 ;定期 (1、3、5、7、9d)采血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 ;开腹行麦芽糖吸收实验 ;取移植肠管 ,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后光镜检查。结果 A、B组的生存时间 (12 .0 0± 1.67)d、(11.17± 1.94)d与C组 (9.17± 1.17)d及D组 (8.3 3±1.0 3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麦芽糖吸收实验、血清及病理学结果显示 :A、B组分别于术后 5、7、9d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 ,C、D组分别于术后 3、5、7d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结论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强弱与移植肠管的长度无直接关系 ;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与移植肠管的部位有一定关系。
邹小明李晓林袁友萍李刚秦华东李明琦
关键词:排斥反应小肠移植术后麦芽糖
肝移植后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2001年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排斥反应时 ,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 利用抗肝窦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肝移植后定期采取的肝组织标本染色。结果 对照组 (LEW LEW)于第 4天在肝窦壁内可见ICAM 1的强染色 ,但是昆布氨酸、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实验期间内均未见到。高度排斥反应组 (ACI LEW)移植后第 1天开始发现ICAM 1的强染色。中度排斥反应组 (BN LEW)移植后第 1天开始发现ICAM 1的强染色 ,移植后 1个月开始肝窦壁出现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结论 说明慢性排斥反应引起的肝损伤 ,不仅是以肝动脉为中心的血管损伤 ,同时也损伤肝窦内皮细胞。
袁友萍邹小明杜金荣聂刚杨维良
关键词:肝移植ICAM-1病理学肝窦内皮细胞损伤
重组人白介素10抑制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排斥反应的探讨被引量:1
2000年
邹小明杨维良袁友萍姜学海聂刚周文学张建国徐筠如
关键词:肝移植排斥反应再灌注损伤
曲古菌素A对胃癌细胞系BGC-823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及细胞凋亡的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对胃癌细胞系BGC-823中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TSA干预前后胃癌细胞系BGC-823中乙酰化组蛋白H4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TSA干预后胃癌细胞系BGC-823中乙酰化组蛋白H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乙酰化组蛋白H4阳性细胞数从1.38±1.02上升至31.6±1.02,与未干预相比两者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G2期细胞增多,从0.01%上升至19.17%,细胞凋亡率增加到29.9%。[结论]TSA可促进胃癌细胞系BGC-823中乙酰化组蛋白H4的表达,诱导BGC-823细胞凋亡。
李云龙邹小明袁友萍尤立光刘志勇高鹏杨春发
关键词:胃肿瘤曲古菌素ABGC-823细胞凋亡
血清CINC浓度在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探讨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 在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的作用。方法 施行了3 组大鼠原位肝移植。即:(1) ACI大鼠LEW 大鼠组;(2) BN 大鼠LEW 大鼠组;(3) LEW 大鼠LEW 大鼠组。分别为高度排斥反应组, 中度排斥反应组和对照组。结果 大鼠肝移植后血清CINC浓度与正常大鼠相比明显增加( P< 0 .001) , 同时嗜中性粒细胞总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及丙氨酸转氨酸(ALT) 值也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 随着血清CINC 浓度的上升, 嗜中性粒细胞总数和AST、ALT 值也增加, 其增加幅度与排斥反应强度有关。结论 CINC不仅参与再灌注损伤, 而且参与急性排斥反应。因此,CINC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之一。
邹小明袁友萍杨维良聂刚王夫景姜学海平田公一
关键词:排斥反应肝脏移植CINC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