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蓝兴英

作品数:212 被引量:36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专利
  • 88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化学工程
  • 48篇石油与天然气...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理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机械工程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冶金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2篇裂化
  • 80篇催化裂化
  • 53篇重油
  • 35篇数值模拟
  • 34篇值模拟
  • 33篇重油催化
  • 33篇重油催化裂化
  • 29篇裂化反应
  • 28篇反应器
  • 23篇提升管
  • 22篇气固
  • 22篇催化裂化反应
  • 19篇轻质油
  • 18篇加氢
  • 17篇汽油
  • 17篇催化
  • 17篇催化剂
  • 15篇流体力学
  • 13篇炼油
  • 13篇计算流体力学

机构

  • 2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8篇南京中汇能源...
  • 6篇东北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
  • 4篇常州大学
  • 2篇北京三聚环保...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烟台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交利物浦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山...
  • 1篇美国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国际石油...
  • 1篇中国石油规划...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北京辰安科技...
  • 1篇中石化广州工...

作者

  • 212篇蓝兴英
  • 181篇高金森
  • 104篇徐春明
  • 44篇王成秀
  • 33篇王刚
  • 17篇文尧顺
  • 13篇白跃华
  • 13篇高浩华
  • 12篇张冬超
  • 12篇张兆前
  • 12篇白光
  • 12篇赵亮
  • 12篇郝天臻
  • 12篇韩晓娜
  • 10篇石孝刚
  • 9篇彭丽
  • 8篇孟祥海
  • 8篇孙守峰
  • 8篇苏鑫
  • 7篇卢春喜

传媒

  • 18篇化工学报
  • 12篇石油学报(石...
  • 10篇化工进展
  • 6篇化学反应工程...
  • 4篇石油炼制与化...
  • 4篇高校化学工程...
  • 4篇石油化工
  • 4篇第二届全国化...
  • 3篇现代化工
  • 3篇炼油技术与工...
  • 2篇燃料化学学报
  • 2篇过程工程学报
  • 2篇中国颗粒学会...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 1篇石化技术
  • 1篇红外与激光工...
  • 1篇化工生产与技...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党史博采(下...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年份

  • 5篇2024
  • 13篇2023
  • 28篇2022
  • 9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17篇2017
  • 21篇2016
  • 13篇2015
  • 12篇2014
  • 7篇2013
  • 8篇2012
  • 13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2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2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管式裂解炉二维工艺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在对目前裂解炉管的模拟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二维模型研究的必要性,并将已有二维模型的构成、动力学模型的进展、不同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裂解炉的模拟应和其他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国工厂数据、试验炉数据和模拟软件计算结果,进行联合攻关,为裂解炉的设计、生产、原料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张红梅贺永殿蓝兴英徐春明高金森
关键词:裂解径向
重油催化裂化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油催化裂化方法和装置。该方法采用的反应器包括第一提升管和第二提升管,该方法包括使重油原料和催化裂化催化剂从下部进入第一提升管,在其中接触共同上行,同时发生第一催化裂化反应;将来自第一提升管的反应油气分馏获...
高金森王刚王成秀蓝兴英徐春明
文献传递
CFD方法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应用
文章针对固定床反应器的广泛应用,阐述了固定床反应器传统研究方法的弊端,提出了一种目前较流行的新方法———CFD方法。介绍了多孔介质模型,给出了多孔介质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以及床层压降的计算方法。概括了CFD方法独特的优点,...
孙守峰高金森蓝兴英
关键词:固定床多孔介质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径向流固定床反应器内流动规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5
2007年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从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引入孔隙率和阻力系数,建立径向固定床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 FLUENT6.1上,对4种流动类型径向流固定床反应器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固定床反应器内详细的速度和压力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在径向流固定床反应器中,在床层阻力作用下,大部分气体沿径向方向流过床层,在床层中部速度分布比较均匀。4种流动类型反应器中,离心流动优于向心流动,离心Ⅱ型优于离心 Z 型;向心 Z 型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的轴向分布最不均匀,其次为向心Ⅱ型、离心 Z 型和离心Ⅱ型,离心Ⅱ型反应器中流体流动分布最均匀。
马素娟蓝兴英高金森孙守峰
关键词:固定床反应器数值模拟
重油催化裂化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油催化裂化方法和装置。本发明提供的重油催化裂化方法采用提升管底部串联快速床作为反应器,包括:使重油原料从下部进入提升管,催化剂从下部进入快速床,上行进入提升管与重油原料接触并共同上行,同时发生第一催化裂化...
高金森王刚王成秀蓝兴英徐春明
大数据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16年
近些年,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贸易和医疗健康等行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大数据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分别从过程工业大数据的特点、分析方法以及应用现状3个方面进行介绍,简述了过程工业数据除了具有一般大数据海量性、多样性、高速性和易变性的4V特点外,还具有高维度、强非线性、样本分布不均和低信噪比的特点。基于过程工业数据的分析方法,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降维分析、聚类和分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预测分析四大类。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近些年大数据技术在过程工业上的应用,分别从过程工业优化、过程监测与故障诊断以及产品性能和产率预测3个方面介绍了其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未来应该将企业内部的生产数据和原料与产品的市场数据等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挖掘,这样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大数据的价值。
苏鑫吴迎亚裴华健蓝兴英高金森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分析
颗粒碰撞恢复系数对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气固流动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将基于能量最小多尺度方法的曳力模型耦合到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中,采用全滑移边界条件处理壁面处的颗粒相,对颗粒相为Geldart A类颗粒的循环流化床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考察了6种颗粒碰撞恢复系数(ess)(0,0.5,0.8,0.9,0.99,0.995)对提升管内轴向空隙率和颗粒循环量等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由6种ess计算的轴向空隙率分布结果均呈现典型的底部密相区、中间过渡区和顶部稀相区的"S"型分布;ess较大(0.99,0.995)时能够提高提升管内轴向空隙率分布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吻合程度,预测值更真实。;当ess=0.99,0.995时,提升管底部的颗粒相浓度分布预测结果呈现典型的"环-核"结构特征;ess对提升管底部颗粒相浓度和速度径向分布的影响较大。
周新宇高金森徐春明蓝兴英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提升管气固流动计算流体动力学
FCC提升管反应器中终止剂注入对裂化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对催化裂化提升管注入终止剂前后的工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终止剂注入对提升管内速度分布、催化剂颗粒浓度分布、温度分布以及组分浓度分布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注入量以及注入高度的终止剂在提升管内的作用区域及其对裂化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终止剂的注入大幅提升了提升管内的油气速度,降低了催化剂浓度、油气和催化剂的温度,使得提升管内原料的裂化程度降低,二次反应减少。且不同注入量和注入高度的作用区域不同,对裂化反应的影响不同,应根据实际工况进行分析。
王敏吴迎亚蓝兴英高金森
关键词:提升管终止剂计算流体力学
密相提升管内颗粒速度与颗粒浓度分布及发展特性被引量:3
2020年
为研究高密度提升管气固流动结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特性,在自建的18m高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系统中测定了不同气速和固体循环速率下的颗粒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低颗粒循环速率(Gs)下颗粒浓度由底部浓相区单调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高G_s下颗粒浓度在底部浓相区内先增加后降低,沿提升管向上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径向上颗粒浓度分布呈现"中心低边壁高"的特点且在不同径向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中心区域发展快且可以实现充分发展,并逐步向边壁区域延伸。颗粒速度轴向分布特性受表观气速影响较大。表观气速较小时颗粒速度基本呈指数型分布且很快进入恒速区,表观气速较大时颗粒速度轴向分布呈现出"倒C型"。颗粒速度在不同径向区域上发展特性与颗粒浓度基本一致。较低提升管内颗粒进入提升管时可能受气固入口结构影响,沿提升管向上运动时流动结构未得到充分发展又可能会受到提升管出口约束,会呈现多段式流动发展特性。本实验18m高提升管内颗粒流动结构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轴向上颗粒浓度分布基本呈现指数型分布。
王成秀裴华健苏鑫金楠吴贤蓝兴英高金森徐春明
关键词:提升管循环流化床
高密度下行床颗粒浓度与颗粒速度分布特性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考察下行床内颗粒浓度和速度的分布特性以确定高密度操作条件,在自建的气固下行床冷模装置(总高度18 m,下行床高8 m,直径80 mm)中,测定了不同表观气速(U_g)和颗粒循环速率(G_s)下床内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的轴径向分布。结果表明,在G_s为700 kg/(m^(2)·s)时,下行床内平均颗粒浓度达0.12,整个下行床内均实现了高密度操作。下行床内颗粒浓度径向分布受入口结构影响显著,近下行床入口处(z为0.08 m),颗粒浓度"中间高边壁低",下行床内颗粒浓度轴向分布总体上呈现"上浓下稀"的形式。截面平均颗粒速度随轴向位置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表明下行床内气固流动结构的发展特性。当颗粒循环速率较小时,如G_s为100 kg/(m^(2)·s),颗粒在入口区先加速,随后进入恒速度区,截面平均颗粒速度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颗粒循环速率较大时,如G_s为500 kg/(m^(2)·s),实验范围内表观气速对平均颗粒速度的影响很小。下行床内颗粒速度的径向均匀性在入口处更强,说明下行床入口结构对其内气固流动的影响明显。
王成秀李婧雅苏鑫吴贤蓝兴英叶茂高金森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