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俊
- 作品数:21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手掌筋膜间隙的断面解剖学观察及计算机三维重建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 为手掌筋膜间隙感染的手术治疗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 采用新鲜人体手标本的冰冻薄层 (0 2mm)断面切片 ,对手掌部的断面进行解剖学观察 ,并用计算机对手掌筋膜间隙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重建的三维图像比较清晰的显示了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与掌骨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和毗邻关系 ,并能与断面形态相互参照。结论 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和三维重建 。
- 白桂有张正治可金星苟俊孙伟潘峰程昌志
- 关键词:筋膜间隙手掌断面解剖学计算机三维重建体形
- 醋酸精氨酸的毒理学试验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和长期毒性实验 ,观察醋酸精氨酸对动物的毒性反应。方法 急性实验选用KM小鼠 80只 ,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2 0只 ,两个组分别从尾静脉注射 0 5g/ml醋酸精氨酸和盐酸精氨酸 2 5ml/kg体重 ;另两个组分别一次灌胃 0 8g/ml的醋酸精氨酸和盐酸精氨酸 4 0ml/kg体重 ,观察 7d。长期毒性实验选用Wistar大鼠 6 0只 ,分高、低剂量及正常对照组3个组。杂种狗 6只 ,分高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 ,高剂量组大鼠以 2 0 0 g·kg-1 ·d-1 、狗 1 2 0 g·kg-1 ·d-1 ,低剂量大鼠组 2 0 g·kg-1·d-1 ,观察 4周。结果 小鼠急性试验 (静脉和灌胃 )所用剂量远大于拟用临床剂量的 (0 4g·kg-1 ·d) 80倍以上 ;长期毒性试验采用小鼠 5 0倍于临床拟用剂量 (2 0 g/kg/d) ,狗 30倍于临床拟用剂量 (1 2 0 g/kg/d) ,未发现明显的中毒反应 ,也未发现主要靶器官的损害。结论 通过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 。
- 苟俊尤忠义彭曦王裴
- 关键词:醋酸精氨酸急性毒性长期毒性
- 肌腱愈合及粘连形成机制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探讨真核表达载体介导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转染肌腱细胞的可能性。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原代肌腱细胞,体外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GF-1,并以脂多胺DOGS为介导转染培养的肌腱细胞,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IGF-1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IGF-1活性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GF-1;RT-PCR检测显示转染后的肌腱细胞成功表达IGF-1mRNA;ELISA结果显示转染组IGF-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2.873,P<0.05)。结论: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GF-1能够将IGF-1cDNA成功导入肌腱细胞并表达。
- 程昌志张正治潘险峰苟俊孙玮潘峰傅晓岚白贵友
- 关键词:转染
- 皮下滑膜囊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建立动物皮下滑液囊模型 ,研究其功能结构特点 ,探讨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兔皮下埋置硅胶气囊 ,经扩张按摩刺激 ,逐渐形成包裹囊腔 ,通过对大体形态、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细胞表型、UDPGD功能性酶以及滑囊液HA浓度的研究 ,与正常滑膜囊比较。结果 术后 2周时 ,皮下形成“滑囊腔”结构 ,肉眼见囊腔内表面光滑 ,扫描电镜见囊壁内表面有微绒毛结构 ,囊壁表层有A、B型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细胞分别表达CD68、VCAM 1和UDPGDmRNA ,囊壁表层UDPGD酶活性高于深部 (P <0 .0 1) ;囊内液体清亮透明 ,未发现细胞成分 ,透明质酸近似浓度 160ng ml,高于血清水平 (P<0 .0 1)而接近关节滑液 (P >0 .0 5 )。结论 皮下形成的滑囊腔模型 ,其功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关节滑囊腔 ,囊壁表层细胞具有滑膜细胞的表型特征。
- 潘险峰张正治苟俊程昌志白贵友
- 关键词:滑膜滑膜囊滑液滑膜细胞
- 微量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被引量:2
- 1993年
- 为了研究线粒体膜脂中脂肪酸被氧化的规律,我们用GC-7AG气相色谱仪与HP3394A积分仪配合对鼠肝线粒体中脂肪酸—特别是对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 苟俊李才安熊业陈宗荣
- 关键词:脂肪酸色谱法气相色谱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对大鼠肌腱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被引量:2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基因转染对离体培养的肌腱细胞分裂增殖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转染 48h后细胞IGF 1mRNA和活性蛋白的表达 ;3 H TdR掺入法检测转染后 2 4、48、72h肌腱细胞DNA的合成情况 ;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转染 48h后细胞Ⅰ型胶原的免疫荧光染色行定量分析。结果 IGF 1mRNA和活性蛋白在转染细胞内正确表达 ;实验组每分钟闪烁值 (CPM )为2 3 5 5 .75± 5 41.98,而对照组CPM值为 114 9.0 0± 485 .3 0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转染组Ⅰ型胶原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转染组 76.2 0± 3 2 .2 3 ,对照组 3 8.84± 11.10 ,P <0 .0 1)。结论 外源性IGF 1基因转染能够促进肌腱细胞的分裂增殖和Ⅰ型胶原的分泌。
- 程昌志张正治潘险峰苟俊潘峰孙玮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肌腱细胞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核小体诱导BALB/c小鼠产生狼疮肾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了解核小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蔗糖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新鲜鸡血红细胞中提取核小体,皮下免疫BALB/c小鼠,采集小鼠血清和肾脏标本。ELISA方法检测其IgG型dsDNA抗体和ANA抗体水平;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肾脏IgG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情况;组织病理观察小鼠肾脏损伤情况。结果核小体免疫后14d,BALB/c小鼠血清中开始出现IgG型dsDNA抗体和ANA抗体,其滴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核小体免疫后35d,小鼠肾脏出现大量IgG型免疫复合物沉积,光镜观察显示有明显肾脏损伤。对照组小鼠无明显自身抗体产生和肾脏病变。结论核小体可以诱导正常小鼠产生SLE样征候群,提示核小体参与SLE的发病。
- 郝进郝飞钟白玉唐书谦潘峰苟俊徐云升
- 关键词:核小体BALB/C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损伤并发症
- 低氧状态下海马神经元细胞信号转录因子和活化子3,5的基因表达状况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探讨STAT3,5基因在缺氧性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分离新生Wistar大鼠双侧海马进行体外培养,采用Tripure试剂提取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总RNA,自行设计大鼠STAT3,STAT5和阳性对照HPRT的PCR引物序列,通过半定量的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常氧组、低氧2,6,12h组海马神经元细胞的STAT3和STAT5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PCR产物,而后用四色荧光法直接测序。结果: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低氧培养2h组海马神经元细胞中STAT3,5mRNA表达水平升高,目的片段与HPRT的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57±0.11和0.64±0.09,在低氧6h组(0.85±0.14和0.86±0.11)达最高,与正常组(0.34±0.12和0.40±0.08)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t=-24.59~-7.37,P<0.01)。低氧12h组的表达量低于6h组,但高于正常组(P<0.01)。测序显示,PCR扩增的产物STAT3,STAT5与大鼠Genbank中的序列完全一致。结论:低氧增强海马神经元细胞中STAT3,5基因的表达,在低氧所致的脑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苟俊潘峰孙玮可金星程昌志张正治
- 关键词:低氧状态海马神经元细胞信号转录因子基因转录
- 肢体缺血-再灌注时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类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2
- 1995年
- 采用临床和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肢体不同缺血程度和不同再灌注时间伤肢回流静脉血花生四烯酸(AA)和前列腺素类(PGs)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骨骼肌损伤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肢体缺血-再灌注后,AA和PGs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F_(1a)(TXB_2/6-keto-PGF_(1a))的动态平衡被破坏。(2)AA和PGs含量的增高以再灌注后3h内为最显著,持续增高48h。(3)TXB_2/6-keto-PGF_(1A)动态平衡破坏的程度和组织损伤的程度明显相关。(4)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以肌组织充血、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微血栓形成和大量白细胞浸润为主。作者并探讨了AA和PGs的变化原因和损伤机制。
- 周跃梅芳瑞潘显明苟俊潘瑾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肢体损伤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类
- 胶原蛋白特异性氨基酸测定方法的改进被引量:12
- 2001年
-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胶原蛋白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 6 3 0 0黄金系统氨基酸分析仪 ,在钠柱 90min程序蛋白质水解分析方法基础上 ,根据羟脯氨酸 (HYP)和羟赖氨酸 (HYL)的特性 ,分别建立了HYP和HYL的快速测定方法 ,并用此方法检测了大白兔尺骨中段骨缺损处再生组织内HYP和HYL的含量。结果 用此方法完成HYP和HYL分析的时间均为 1 8min ,比原方法缩短了 72min,且有较好的重现性 (HYPCV :日内 0 .89% ,日间 1 .2 8% ;HYLCV :日内 2 .6 6 % ,日间 3 .48% )、回收率高 (HYP :97.5 % ;HYL :96 .0 9% )。结论 本方法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胶原蛋白定量检测方法 。
- 孙玮潘峰张正治苟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