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保华

作品数:24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9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玄学
  • 5篇美学
  • 4篇意象
  • 4篇魏晋
  • 4篇魏晋玄学
  • 3篇考辨
  • 3篇孔子
  • 3篇本体论
  • 2篇新实践美学
  • 2篇吟咏
  • 2篇人学
  • 2篇审美
  • 2篇审美趣味
  • 2篇审美文化
  • 2篇诗学
  • 2篇实践美学
  • 2篇趣味
  • 2篇王船山
  • 2篇文艺
  • 2篇立象

机构

  • 24篇扬州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济南幼儿师范...

作者

  • 24篇苏保华
  • 4篇王椰林

传媒

  • 3篇毛泽东邓小平...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社会科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文学评论丛刊
  • 1篇中国美学研究
  • 1篇2013·国...
  • 1篇当代中国美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10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4
  • 1篇200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三玄”与玄学本体论的深层结构
2013年
"三玄"不仅是魏晋玄学哲学及美学的思想武库,也是其本体论内涵生成的土壤。玄学家们通过对《周易》《老子》《庄子》的重新阐释,渐次建构起"有无体用""虚静逍遥""得意忘象"三位一体的玄学本体论。在哲学本体论层面,"有无之辨"终结了此前的宇宙生成论;在人格本体论层面,"名教与自然"之争扬弃了宗法社会的伦理人格;在艺术本体论层面,"言象意"之辩突破了既往的礼乐中和观。可以说,认识本体、伦理本体及艺术本体共同组成了玄学本体论的深层结构,也标志着玄学发展由形而上思辨转向生命实践并最终聚焦于艺术创造的三个维度,进而成为魏晋玄学之所以能够由哲学过渡到美学重要原因。
苏保华
关键词:三玄立象尽意本体
从《太平广记》看唐代扬州的胡人活动被引量:4
2012年
扬州在唐代是国内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大都市。《太平广记》收录了大量描写有关胡商和胡奴在扬州活动的作品。通过分析扬州胡人形象,可以看出异域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及融通,也可以窥见唐代扬州城市盛况。而透过唐代扬州胡人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可以探看汉民族共同体对于胡人曾经有过的群体想象。
苏保华王椰林
关键词:胡商文化观念
魏晋玄学及玄学美学本体论之考辨
自汤用彤先生指出与汉代宇宙论相比魏晋玄学属于本体论之后,魏晋玄学及玄学美学的本体内涵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进而形成了三种玄学哲学及美学本体论:玄学人格本体论、玄学文化精神论与玄学生命本体论。魏晋玄学及玄学美学本体论生成...
苏保华
融通儒道,重铸“中和”——论魏晋玄学对先秦诸子“中和”观念的改造被引量:1
2013年
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和"由哲学范畴转化为具有包容性与生成性的审美范式,与魏晋玄学对诸子"中和"观念的改造密不可分。这种改造包含美学本体论与审美实践论(主要是音乐实践论)两个层面。在本体论层面,正始玄学家夏侯玄、何晏、王弼等倾向于把道家思想归为"无论",而把原属于道的"有"部分地转嫁给儒家,使"老"学之"道"一定程度上同质于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到了中朝名士向秀、郭象那里,通过解"庄",把道家的思想归结为特殊的"有",强调"自己而然"的内在自足性,从而消解了先秦诸子"中和"观念的伦理内涵。在实践论层面,阮籍"融道入儒",嵇康"以道驳儒",在不同向度上拓展了"中和"审美范畴的内涵。
苏保华
关键词:诸子玄学
观物论及其审美运思的结构探析
2023年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美运思过程。后世儒道禅话语的介入使得“观物说”发展为观物取象(客体现象)、观虚守静(主体心境)和观心照寂(本体真理)三个不同层次。另外,“感物说”存在不同内涵,却与观物论联系密切,观物和感物看似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实则也是不同审美运思的结果。当用观物论“物我”视角和互观方式切入,会发现二者的异同和互含现象。
陈祥喜苏保华
关键词:古典诗学感物
从笔记小说镜像看明清时期扬州的民间信仰
2014年
扬州历史存在着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各种宗教在扬州皆有过广泛传播。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扬州民间信仰的实际状况,其中既有普遍出现于民间信仰之中的求吉心理,也有扬州作为商业都市所滋生的功利主义倾向。就宗教观念而言,扬州百姓在接受佛教轮回思想的同时,保留了本土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论。而作为文化名城的扬州,又促使文人通过建构文学镜像,表现了"以情释鬼"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剖析明清比较小说镜像,有利于我们从生命存在层面来重新审视民间信仰。
王椰林苏保华
关键词:功利主义民间信仰
审美趣味的实践存在之维--兼论马克思'人的感性活动'思想与新实践美学之争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产生之前,西方美学史对审美趣味的阐释呈现出两种偏向:要么视审美趣味为审美对象(通常被局限于艺术领域)的客观属性或形式规律,要么从审美主体的意识层面寻求审美趣味的先验本质。实际上,审美趣味既不是所谓抽...
苏保华
关键词:审美趣味新实践美学
从“绘事后素”说看孔子的以礼释诗被引量:1
2019年
迄今为止,'绘事后素'究竟做何解释,学术界仍然众说纷纭。通过还原'绘事后素'说生成的具体语境,我们更容易看清孔子以礼释诗、重构儒家文化镜像的基本理路。孔子出于其以道德、礼教治国的社会理想,不仅特别熟悉和推崇周代的冠服制度,而且赋予了服饰以丰富的伦理内涵。《卫风·硕人》首句所写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只是孔子'绘事后素'说的触媒。孔子之所以提出'绘事后素'说,与他崇周、尊礼和尚仁的基本观念密不可分;'绘事后素'是孔子以礼释诗的一种隐喻式表达。'绘事后素'说对于中国美学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苏保华
关键词:绘事后素语境审美形态
唐以前“意境”观考释被引量:4
2014年
"意境"审美范畴的思想渊源是魏晋玄学与中国化佛学思想(禅宗)的结合,玄学家们通过对《周易》、《老子》、《庄子》的重新阐释,渐次建构起"有无体用"、"虚静逍遥"、"得意忘象"三位一体的玄学本体论,为意境的理论产生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意境是"意象"与"气韵"两大审美范畴的融合,比较钟嵘的《诗品》与宗炳的《画山水序》,能够见出融通诗画的美学理论构成了意境理论的触机。意境范畴之所以生成于唐代,与唐代出现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有密切关系,也与审美实践中诗与画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存在着内在关联。
苏保华王椰林
关键词:意境玄学意象气韵三教融合
“气韵”审美范畴考释
2013年
在中国美学史上,围绕"气"和"韵"分别形成了一系列审美范畴,如与"气"关联的有:气象、气味、气格、气骨、元气、壮气、神气、风气、生气、文气、浩然之气、浑厚之气、俊爽之气、刚柔之气,等等;与"韵"关联的有:神韵、风韵、情韵、雅韵、玄韵、余韵、韵味、韵致、韵度,等等。衡量范畴本身的影响力以及考察范畴发展史背后隐含的理论逻辑,国内众多学者视"气韵"为中国美学之基本审美范畴之一。对于"气韵"的解释,有"直解""曲解""转解""训解"四种方法,其中又有侧重于解释"韵"
苏保华
关键词:审美范畴中国美学史气格宇宙生命元气论形而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