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芦佳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生物合成
  • 2篇酶基因
  • 2篇基因
  • 2篇氨酸
  • 2篇苯丙
  • 2篇苯丙氨酸
  • 2篇L-苯丙氨酸
  • 2篇丙氨酸
  • 1篇生物合成途径
  • 1篇碳源
  • 1篇甜味
  • 1篇甜味剂
  • 1篇酶链反应
  • 1篇聚合酶
  • 1篇聚合酶链反应
  • 1篇关键基因
  • 1篇关键酶
  • 1篇关键酶基因
  • 1篇合酶
  • 1篇发酵

机构

  • 4篇内蒙古农业大...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郑州大学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解放军306...

作者

  • 4篇芦佳
  • 3篇黄坤央
  • 3篇徐琪寿
  • 3篇黄英武
  • 3篇赵越
  • 2篇郭军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多酶基因协同表达研究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是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在医学、营养学、食品加工及动物饲养领域均有应用。苯丙氨酸还是生产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的关键原料,目前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我国缺乏先进高效...
芦佳
关键词: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酶基因甜味剂
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串联表达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改造大肠杆菌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中心代谢途径,优化关键酶基因pheA、aroF、ppsA、tktA的协同表达,进一步提高苯丙氨酸产量。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ZE12-AFPT,鉴定后通过SDS-PAGE观察其蛋白表达量,并转入缺陷菌大肠杆菌MGΔ中构建工程菌,发酵培养后测量苯丙氨酸产量,与本室保存的重组质粒MGΔpZE12-AF做对比;构建重组质粒pZE21-AF和pZA31-PT,将后者转入感受态pZE12-AF和pZE21-AF中,得到双抗性质粒,并比较转化前后苯丙氨酸的产量。结果:工程菌MGΔpZE12-AFPT的苯丙氨酸产量比对照菌株MGΔpZE12-AF提高了近1.6倍,并且实现了4个串联基因的协同表达;质粒pZA31-PT转入pZE12-AF和pZE21-AF后,苯丙氨酸产量比原质粒pZE12-AF和pZE21-AF分别提高了近0.6倍和2.8倍。结论:实现了4个关键酶基因的串联表达,改造了苯丙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使得苯丙氨酸产量有所提高,为进一步得到其高产菌株奠定了基础。
赵越芦佳黄坤央徐琪寿郭军黄英武
关键词:苯丙氨酸大肠杆菌甘油
产L-苯丙氨酸工程菌的构建及不同碳源对其产量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构建L-苯丙氨酸高产工程菌株,并比较甘油和葡萄糖两种碳源对工程菌产L-苯丙氨酸的影响。方法 PCR克隆glpK基因,改变其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序列,分别与载体pZE12-AF连接,得到pZE12-AF-RBSⅠ-glpK和pZE12-AF-RBSⅡ-glpK两个重组质粒,再将它们分别导入E.coli MG△观察其SDS-PAGE蛋白电泳;采用HPLC法检测在不同碳源中L-苯丙氨酸的产量。结果工程菌E.coli MG△pZE12-AF-RBSⅠ-glpK中甘油激酶表达量较工程菌E.coli MG△pZE12-AF-RBSⅡ-glpK有所提高;以甘油为碳源时,工程菌E.coli MG△pZE12-AF-RBSⅡ-glpK的L-苯丙氨酸产量分别是工程菌E.coli MG△pZE12-AF-RBSⅠ-glpK的14.16倍,工程菌E.coli MG△pZE12-AF的3.18倍,E.coli MG△的63.31倍。以甘油为碳源时,工程菌苯丙氨酸产量高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的苯丙氨酸产量。结论 RBS的改变和glpK基因的表达有利于苯丙氨酸产量的提高,甘油较葡萄糖更适宜作为工程菌生长的碳源。
黄坤央芦佳赵越徐琪寿黄英武
关键词:L-苯丙氨酸发酵聚合酶链反应
苯丙氨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pheA与aroF协同表达
2012年
目的:优化L-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上的关键酶基因pheA、aroF的蛋白表达,构建高产L-苯丙氨酸的工程菌株。方法:通过设计酶基因的间隔调控序列,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ZE12-RBS-AF和pZE12-AF,SDS-PAGE观察蛋白表达量,转入营养缺陷菌MGΔ中构建工程菌,并发酵培养。结果:工程菌MGΔpZE12-AF苯丙氨酸的产量比工程菌MGΔpZE12-RBS-AF高1倍,实现了L-苯丙氨酸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pheA和aroF协同,匹配表达。结论:调整串联酶基因之间的间隔调控序列可实现苯丙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协同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提高苯丙氨酸工程菌产量的方法。
芦佳黄坤央赵越徐琪寿郭军黄英武
关键词:L-苯丙氨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