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彩莉

作品数:7 被引量:128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植被
  • 1篇烧失量
  • 1篇生物化石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质
  • 1篇土壤有机质含...
  • 1篇气候特征
  • 1篇全新世
  • 1篇孢粉
  • 1篇孢粉记录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更新世以来
  • 1篇西藏羊
  • 1篇冷事件
  • 1篇粒度

机构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马玉贞
  • 7篇胡彩莉
  • 5篇郭超
  • 4篇李丹丹
  • 3篇伍永秋
  • 2篇桑艳礼
  • 2篇鲁瑞洁
  • 2篇伍婧
  • 2篇蒙红卫
  • 2篇刘杰瑞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宁夏大罗山表土样品中主要花粉类型的代表性被引量:19
2013年
基于宁夏大罗山(森林岛屿)及其周边地区69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的数据,计算得到主要花粉类型的联合指数(A)、低代表性指数(U)、超代表性指数(O)和花粉百分比含量。通过分析表明:禾本科和蒿属花粉与植被的关系呈强相关,花粉的出现能够指示母体植物在当地的生长;桦木属、藜科、云杉属和松属花粉类型具超代表性,但若花粉百分比含量较高仍可以表征母体植物在当地的生长;菊科、蔷薇科、瑞香科、旋花科、榛属、莎草科、大戟科、唇形科、豆科、木樨科、杨属、柳属、蒺藜科和伞形科花粉与植被的关系呈弱相关,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十字花科和柽柳科花粉与植被无相关性,花粉的出现和百分比含量都不能作为母体植物出现的指标。以上结果可为化石孢粉记录的解释提供依据。
伍婧马玉贞桑艳礼蒙红卫胡彩莉
关键词:花粉植被
萨拉乌苏晚更新世以来古生物与环境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被引量:1
2015年
近百年来,对萨拉乌苏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古生物及其所反映的环境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在不同地点和地层层位发现脊椎动物化石45个属种,人类化石或遗骸15件,并进行了孢粉分析和环境重建.但在一些方面仍需更深入的研究,如1)孢粉记录的分辨率和解译;2)萨拉乌苏人类化石或遗骸的确切年代;3)重点连续沉积剖面晚更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序列、萨拉乌苏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该区环境变化的动力机制等.
马玉贞裴巧敏李丹丹郭超胡彩莉鲁瑞洁伍永秋
关键词:晚更新世以来古生物化石孢粉记录环境变化
烧失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验条件探究被引量:27
2016年
烧失量法是测定有机质含量的可靠手段,以其方便、快捷、经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学、地质学、湖泊学等研究中。但由于对煅烧过程的研究较少,煅烧条件的选择不统一,使得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定结果的可比性较差。本研究使用带烧失称重系统的马弗炉,对中国北方有机质含量不同的三种类型土壤进行了烧失量测定实验,通过观察土壤重量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连续失重过程,对煅烧温度、煅烧恒温时长、样品量及升温速率等实验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确立了烧失量法适宜的实验条件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宜选择3℃/min;样品量建议选用3~5 g,有机物含量低的样品可适量增加;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煅烧温度略有差别,黑土和栗钙土建议选用550℃,而黑垆土选用500℃或550℃;恒温2h可获得较为稳定的烧失量结果。
胡彩莉马玉贞郭超李丹丹裴巧敏
关键词:烧失量土壤有机质含量
全球典型地区MIS 5e阶段气候特征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深海氧同位素(MIS)5e阶段的环境要素可与现代暖期对比,研究其气候特征和持续时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暖期过程和未来气候发展趋势,是第四纪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对MIS 5e时期气候特征存在不同见解。通过对全球典型地区的35个具有可靠年代和可信代用指标古气候记录综合分析,初步认为:1MIS 5e起止时间为(128±2)^(116±2)ka,该时期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存在小幅度波动,但对于是否存在冷事件及其变化幅度和起止时间,区域间的差异明显,如北大西洋区海洋气候记录指示MIS 5e阶段气候比较稳定,而挪威海区的气候记录显示MIS 5e早期气候有2个明显的变化,在中期存在一个冷事件;南极洲和格陵兰的δ18O,δD和CH4记录说明两区MIS 5e时期的气候都呈相对稳定状态;欧洲地区Eemian间冰期从南到北持续时间变短,气候波动幅度变大;中国地区MIS 5e气候特征研究分歧较大。2在亚轨道尺度上,MIS 5e时期全球气候具较好的一致性,太阳辐射可能是统一的驱动因子;在千年/百年尺度上,各个地区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能受区域局地因子的控制。3在全球MIS 5e气候变化的研究中,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如关于全球性和区域性气候事件的联系、差异和机制问题、代用指标的指代意义及机理和MIS 5e阶段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及古气候模拟研究等。
裴巧敏马玉贞胡彩莉李丹丹郭超刘杰瑞
关键词:MIS气候变化冷事件
古植被定量重建与R值模型的发展——R值和ERV模型在兴隆山地区的应用被引量:12
2013年
基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30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运用R值计算方法和ERV模型估算了我国北方常见的几种乔木和草本植物花粉的代表性和相对花粉产量。R值显示蒿属花粉为超代表性,云杉属和沙棘属代表性略高,栎属和桦属代表性适中,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低代表性。ERV模型估算结果显示云杉属、沙棘属和栎属的花粉产量较高,桦木属的花粉产量较低,而禾本科和莎草科的花粉产量很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表明:云杉属、沙棘属、栎属、莎草科和禾本科根据R值计算得到的代表性结果和ERV模型估算得到的花粉产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有很高背景花粉成分的桦属和蒿属的花粉产量较低,主要是由于R值没有考虑背景花粉成分对花粉百分比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尺度的植被重建时一定要考虑背景花粉成分的影响,以确定当地是否有对应的母体植物大量分布。
伍婧马玉贞桑艳礼蒙红卫胡彩莉
过去2000年来西藏羊卓雍错沉积物粒度记录的气候变化被引量:51
2016年
以210Pb和AMS14C年代为框架,基于青藏高原南部羊卓雍错(简称羊湖)短钻岩芯的粒度记录,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敏感粒级、粒度参数及频率特征曲线分析,重建了青藏高原南部过去近2000年来的有效湿度变化。结果显示:约100~820A.D.,沉积物粒度较细,湖泊水位和有效湿度较高,气候温凉偏湿,对应黑暗时代冷期;820~1200A.D.,粒度变粗,湖泊水位下降,流域气候干旱或有效湿度较低,对应中世纪暖期;1200—1910A.D.,对应小冰期,粒度变细,湖泊水位上升,有效湿度增加,气候湿润,其中在约1200~1320A.D.、1400~1550A.D.和1780~1900A.D.出现3次显著的湿润期,可能对应小冰期的3次较寒冷亚阶段;20世纪以来,湖泊急剧收缩,流域趋于干旱。与太阳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标的对比分析表明:羊湖粒度反映的过去近2000年来有效湿度的变化与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的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程度和起止时间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模式为暖干一冷湿,可能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所控制。该记录可补充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过去2000年来湿度变化记录的缺乏,对深人理解季风区高海拔地区过去2000年来气候变化过程及原因有重要的意义。
郭超马玉贞刘杰瑞李丹丹胡彩莉裴巧敏伍永秋
关键词:粒度气候变化
中国内陆区湖泊沉积所反映的全新世干湿变化被引量:17
2014年
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通过对中国内陆区中30个湖泊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全新世以来该地区干湿变化的规律和区域分异。通过降水量结合传统分区方法将中国内陆区分为西北干旱区、东亚季风边缘区和青藏高原区。对每个湖泊样点以500年为时间间隔,以孢粉为主要干湿指标,综合氧同位素、有机质及碳酸盐等,将湖泊干湿状况划分3个干湿等级(干旱,半湿润,湿润),建立区域干湿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内陆不同区域全新世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干湿变化过程:①西北干旱区基本上是早中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对湿润,但区域差异明显;②东亚季风边缘区早全新世早期干旱,早全新世晚期和中全新世相对湿润,晚全新世干旱;③青藏高原区的湿润时期主要发生在早中全新世,但是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对比分析显示:西北干旱区的干湿变化可能受西风环流控制,但在时间和强度上区域内部差异较明显;东亚季风边缘区可能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青藏高原地区早中全新世的湿润可能与印度季风的增强相关。
郭超马玉贞胡彩莉伍永秋鲁瑞洁
关键词:湖泊沉积全新世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