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飞
- 作品数:27 被引量:107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检验科标本管理与追踪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医院是传染源密集的高风险工作场所,尤其是医院检验科作为医院患者标本主要的检验部门,日常工作中涉及大量含有生物危害或潜在生物危害的患者标本,如果管理不善,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严重的会发生实验室感染、泄露及人员伤亡事件,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迫在眉睫。
- 李永利刘立明马洪滨王志富王雪飞王海滨
- 关键词:生物安全标本
- 慢性肝病血清LN与白、球蛋白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血清层粘蛋白(LN)与白、球蛋白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77例慢性肝病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LN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400检测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LN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以LN大于等于130 ng/ml和小于130 ng/ml将患者分为两组,二者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比较差异高度显著。结论:血清LN变化与慢性肝病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 朱红玉王雪飞刘立明马洪滨李永利陈厦王海滨
- 关键词:慢性肝病白蛋白球蛋白层粘蛋白
- HCV RNA基因分型多色荧光PCR筛查和确认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建立多色荧光丙型肝炎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CV5'NCR区特异性基因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和Ⅰ/Ⅱ/Ⅲ/Ⅳ型特异性探针,Ⅰ型和Ⅲ型探针标记FAM荧光染料,Ⅱ/Ⅳ型标记VIC荧光染料,分别建立Ⅰ/Ⅱ型和Ⅲ/Ⅳ型两管双色荧光PCR扩增系统。分别采用测序和本研究方法对97份丙型肝炎阳性血清进行分型,比较两种方法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并对双色荧光法检测的2889例HCV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97份丙型肝炎阳性血清中,双色荧光法分出Ⅰ型65例(67.0%),Ⅱ型25例(25.8%),Ⅲ型2例(2.1%),Ⅰ/Ⅱ混合型3例(3.1%),有2例HCVRNA定量为(1~3)×103IU/ml弱阳性标本未分出型;测序法分出Ⅰ型61例(62.9%),Ⅱ型24例(24.7%),Ⅲ型2例(2.1%),Ⅰ/Ⅱ混合型2例(2.1%),有8例HCVRNA定量结果为(1~5)×103IU/ml的阳性标本测序法未分出型,有1例Ⅰ/Ⅱ混合型标本测序无法判断,而荧光法分型明确。我院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2889例临床丙型肝炎标本,2268份分出基因型,其中Ⅰ型1545例(68.1%),Ⅱ型702例(31.0%),Ⅰ/Ⅱ混合型18例(0.8%),Ⅲ型3例(0.1%),高HCV载量血清全部涵盖在Ⅰ/Ⅱ/Ⅲ型中,未发现Ⅳ型和其他型的病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色荧光HCV基因分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重复性且省时省力,由于近99%的HCV阳性血清为Ⅰ/Ⅱ型,所以临床可选择Ⅰ/Ⅱ型试剂进行常规检测,对高病毒载量而非Ⅰ/Ⅱ型的标本可采用Ⅲ/Ⅳ型试剂进一步分型明确。
- 马洪滨李永利刘立明王雪飞朱剑功杨宁李妍庞君丽洪炜王大刚王海滨
-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肝病患者肝移植前后ECR1粘附活性及数量的变化
- 2009年
- 目的研究肝移植患者ECR1粘附活性及数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实验对38例肝移植、6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ECR1粘附活性进行测定,并与肝功能指标比较,采用ELISA方法测定ECR1含量变化。动态检测FK506药物浓度。结果肝移植患者移植前ECR1粘附活性和数量均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但肝移植后第3天患者的ECR1粘附活性明显回升,并显著高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P<0.05);肝移植患者ECR1粘附活性的变化与CHE、PT及PTA等指标的变化关系密切。结论重症肝病患者恢复肝脏功能后,血清中抑制ECR1粘附活性的物质很快被清除,随后出现CR1数量的回升,提示肝病患者红细胞粘附活性的变化可作为评价肝脏移植成功的重要参考指标。
- 刘振红吕平郭静霞李永利王雪飞冯艳青王海滨
- 关键词:肝移植肝功能损伤
- 汉、回及维吾尔三民族红细胞CR1基因点突变差异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三民族正常人群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ECR1)基因点突变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分析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点突变。结果三民族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汉族32.5%,维吾尔族24.0%,回族23.5%,统计学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χ2=4.62,P>0.05)。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32.5%)明显高于男性(23.7%),虽无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71,P>0.05),但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32.8%)显著高于男性(18.3%,(χ2=4.25,P<0.05);汉族男性的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31.5%)显著高于维吾尔族(18.3%)和回族(19.6%)男性(χ2=6.10,P<0.05);汉族和回族男女之间红细胞CR1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汉族男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男性,维吾尔族女性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男性。此外,汉族人群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维吾尔族和回族的趋势,三民族女性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有高于男性的趋势,这对免疫性疾病地域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洪炜马洪滨朱剑功刘立明李永利王雪飞王大刚庞君丽杨宁李妍王海滨
- 关键词:民族红细胞多态性
- 戊型肝炎病毒(HEV)合成肽及基因重组抗原免疫反应性研究被引量:1
- 1998年
- 用ORF2、ORF3合成肽抗原(1~10号)及基因工程重组的ORF2抗原(1和2号)分别建立了酶联免疫方法(EIA),检测60份戊型肝炎病人血清中HEVIgG及IgM10个合成肽抗原(Sp1-Sp10)及2个重组抗原(Re1、Re2),均和HE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反应,但阳性率和反应强度差别很大。以Re1(ORF2,402~660)检测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96.7%(58/60);Sp6(ORF3,88~123)次之,为93.3%(56/60);以上两种抗原混合使用阳性率为100%(60/60)。Sp6、Re1及这两种抗原混合使用检测抗HEVIgM,阳性率分别为18.3%(11/60)、66.7%(40/60)和66.7%(40/60)。研究结果表明:合成肽6号(Sp6)及重组抗原1号(Re1)是制备戊肝抗体诊断试剂的理想抗原。
- 戎广亚孙杰周继文任继明赵桂兰雷祖才张芳王志杰王雪飞杨守纯
-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合成肽重组抗原免疫反应
- 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诊断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研制戊型肝炎病毒诊断试剂。方法利用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3X表达了戊型肝炎病毒第二读码框区(ORF2402~660)优势抗原表位。表达抗原溶于水,可利用商品化的谷胱甘肽Sepharose-4B亲合层析柱得到纯化的抗原。结果经应用发现,此基因重组抗原作为酶联免疫试剂的抗原,用于检测血清中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与新加坡进口试剂盒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血清中抗体反应性更强。结论预示该基因抗原可能具有较好的反应谱。
- 戎广亚孙杰周继文赵桂兰任继明王雪飞张芳王志杰杨守纯
-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
-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数量表达与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
- 2005年
-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数量与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将戊二醛固定的2% 红细胞悬液定量“液相包被”到V型板中,依次加入鼠抗人CD44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第二抗体,洗板后加底物显色,移显色液于比色板中,测定其A405吸光值。本文对111例肝硬化病人的红细胞CD44进行测定,同时采用AU6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胆碱酯酶(CHE),采用ACL200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采用ELISA定量试剂盒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数量表达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并且重度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CD44的数量变化显著低于轻度肝硬化患者(t=-4. 55,P=5. 76×10-6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D44变化与血清HA含量的变化关系密切(P<0. 01),同时与CHE和PTA的变化密切相关(P<0 .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CD44数量变化与其病情发展关系密切。
- 李阳王海滨姜平马洪滨刘立明鞠连才杨丽华王雪飞徐军李潇潇
-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凝血酶原活动度全自动生化仪肝硬化病人血清HA
- 乙型、丙型和非甲~戊型肝炎患者血清TTV抗体的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TTV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DNA病毒,它在肝脏疾病中的致病作用尚未确定。国内外资料均表明,TTV在全世界有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各种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为了解TTV在本地区各类肝炎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本室用ELISA方法对264份血清样品进行了TTV抗体的检测。其中乙型肝炎109份,丙型肝炎67份,正常人115份,非甲-戊型肝炎47份,阳性率分别为6.4%,6.0%,5.2%和19.1%。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前三组TTV感染率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甲-戊型肝炎组TTV感染率与前三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说明在既往病因不明的肝炎中,可能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TTV感染所致。但因所测定的病例数有限,TTV在肝脏疾病中的致病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赵桂兰戎广亚周继文王雪飞雷厉张晖王志杰戴久增
- 关键词:TTV非甲-戊型肝炎ELISA
- PCR扩增仪样本号批量编辑程序设计
- 李永利马洪滨刘立明王雪飞王海滨
-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