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
-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天文地球更多>>
- 明清时期皖江地区水旱灾害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为丰富和拓展安徽乃至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研究领域,通过对皖江地区各府县志文献资料关于水旱灾害的记载,使用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明清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特征、变化趋势及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水灾居多且呈频次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区域间水旱灾害存在不均衡性;三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交替性和长时段上的相对均衡性.
- 王艳红庄华峰
- 关键词:水旱灾害明清时期
- 明清徽商与茶叶市场被引量:9
- 2006年
- 明清茶叶市场有初级、中级、边疆和海外运销四个类型,其时的徽州茶商根据经营方式的不同,分为产销型和贩销型两类。贸易区域的扩大、饮茶风习盛行、茶叶生产的进步和商茶法的松动促进了这一时期茶叶市场的发展。徽商的发展与市场的活跃两者处在互动之中。
- 秦宗财王艳红
- 关键词:明清徽商茶叶市场
- 明清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及应对研究
- 明清时期皖江流域是安徽境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但该区域自然灾害也很严重。该区域自然灾害以水旱为主,以水灾为巨。明清皖江流域劳动人民为地区开发和江河治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皖江流域的乡村人民从趋利避害到兴利除害,...
- 王艳红
- 关键词:明清时期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
- 文献传递
- 打造品牌特色,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以安徽芜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中心被引量:1
- 2011年
- 芜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居民文化消费力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消费市场。在此基础上,芜湖充分利用地域条件的优势,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构造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政策扶持等途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芜湖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运作;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以文化创意原创为主形成多元联动的产业链格局;注重人才培养。
- 秦宗财王艳红
- 关键词:区域文化产业
- 贾而好儒:明清徽商与书籍出版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徽商"贾而好儒",热衷书籍出版,为明清书籍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儒"的追求,培育了文化自觉,他们不仅热衷书籍收藏与出版,还资助官府和士人的书籍出版。此外,他们编印出版商业书,极大地推动了明清商业文化的繁荣发展。
- 王艳红
- 关键词:书籍出版徽商商业书
- 休闲经济时代下民俗体育发展研究——以黄山地区为例
- 2014年
- 民俗体育是基层群众休闲生活的重要表现方式。本文通过对黄山地区民俗体育的调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层面,分析了民俗体育发展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民俗体育面临着文化重建困境、媒介生态瓶颈和伪民俗吊诡等传承问题。最后,从功能性、认同性、机制性三方面整合着手,提出.了休闲经济时代下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选择。
- 王艳红房凯
- 关键词:休闲经济民俗体育传承发展
- 明清实学教育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被引量:1
- 2007年
- 明清实学教育思潮经历了潜滋暗长、破块而出、积淀深厚的兴起过程。在思想基础、教育学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观、教育功用等方面,明清实学教育思潮表现出自身的特征。
- 孙成岗王艳红
- 关键词:明清
- 近年来安徽近代交通史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07年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安徽近代交通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近代安徽航运交通、铁路交通及公路交通等三个领域。当然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 王艳红
- 关键词:近代交通交通史
- 20世纪以来关于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 2014年
- 关于明清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史研究,学术界从各种历史文献中辑录整理了大量灾害史料,对历代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了初步统计,探讨了历史灾害的成因、灾情特征、发生规律、社会效应、古代防灾抗灾措施、历代荒政制度演替、救荒书和救荒思想等问题,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研究还存在对资料挖掘和利用不足,对社会因素与灾害发生之间关系研究不够,理论与方法有待创新,学术交流较少等问题。
- 王艳红
- 关键词:长江下游自然灾害
- 明清士绅阶层的灾害应对研究:以皖江流域乡村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明清时期士绅直接控制乡村是其参与行政的主要方式,一般通过经济、文化力控制乡村。当灾害发生后,士绅阶层一般积极参与灾害赈济,弥补了官府的不足。明清时期皖江流域水旱灾害频仍,士绅阶层积极参与灾害救济,主要方式有赈济灾民、社仓平籴、安置流民、参与筹建慈善机构、兴修水利、替难民向官府请命等。
- 王艳红
- 关键词:明清时期士绅阶层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