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烨 作品数:38 被引量:60 H指数:4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医药卫生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上海《民国日报·杭育》副刊与“海涅情诗选译”研究 2015年 上海《民国日报·杭育》副刊从1925年4月初至5月底连续刊登了17首贾南辉选译的海涅情诗,其中16首为首次汉译,在五四时期的海涅汉译历程中应有其历史地位。遗憾的是不仅这些译作尚无人论及,《杭育》副刊也很少有人关注。从比较视野研究这些译作,有助于认识它们的文学翻译价值、补缺海涅诗歌的汉译历史;考察它们与《杭育》副刊其他文学活动之间互动影响的情形,有助于把握《杭育》副刊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其文学性追求与现实性诉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姚芮玲 王烨关键词:海涅 情诗 史料 20年代革命小说叙事成规的探寻与运用 被引量:1 2008年 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积极进行革命小说叙事成规的探寻,钱杏邨"力的文艺"和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暴露有产者的罪恶、暗示一条出路、对自我人生与革命逻辑的模仿、超常规情节的运用,是革命小说运用的4个主要叙事成规。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积极进行革命小说叙事成规的探寻,钱杏邨"力的文艺"和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暴露有产者的罪恶、暗示一条出路、对自我人生与革命逻辑的模仿、超常规情节的运用,是革命小说运用的4个主要叙事成规。 王烨关键词:革命小说 叙事成规 新写实主义 1920年代革命小说的叙事类型及逻辑形态 2008年 1920年代革命小说形成反抗叙事、成长叙事、焦虑叙事与英雄传奇叙事等四种类型。这四种叙事结构分别属于价值、真假、认识与义务的逻辑形态。呈现出1920年代革命叙事的意识形态想象方式,实战着为革命宣传、推动革命情绪高涨的革命文学责任。 王烨关键词:革命小说 结构类型 《新青年》上海时期的文化蕴涵及生产方式 2009年 《新青年》上海时期蕴涵着诸多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杂志》刊物的命名蕴涵着中国现代性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关系,它的更名象征着近代民族国家主义潮流向现代个人主义潮流的蜕变,它的社会生产方式再现了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社会力量。这些构成《新青年》上海时期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现代性文化所遭遇的诸多历史问题。 王烨 李永奇关键词:文化蕴涵 党的文艺路线调整与伤痕文学的生成 被引量:1 2009年 从新的知识立场重审伤痕文学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空间,但人们多探究伤痕文学与文革文学在叙事形态上的相近性,而伤痕文学摆脱文革文学模式并成为新时期文学序幕的社会原因并未获得充分研究。从文学的社会生产角度看,伤痕文学是党的文艺路线调整的结果,它逐步实现了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叙事向个人叙事的转型,逐步完成了跟文革文学叙事风格的历史断裂,从而拥有了自我的当代文学史的特质及意义。 王烨关键词:伤痕文学 文革文学 莎菲作为“Modern Girl”形象的特征与价值 被引量:4 2007年 因为"越轨"的笔致与人物形象的"Modern Girl"姿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作品。在小说问世之初的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莎菲形象的理解与认识产生过分歧。新中国成立以后,莎菲被现代文学研究者与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研究者视为现代女性"叛逆"精神与追求"灵肉一致"爱情的典型,她身上具有的现代"Modern Girl"气息及其隐喻的社会姿态、文化性质却被遮掩与忽视。事实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对新文坛与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是它象征着"Modern Girl"形象塑造的时代到来,隐喻现代启蒙意识形态向都市颓废文明转型带来的历史冲突与精神痛楚。 王烨关键词:MODEM GIRL 莎菲形象 20年代革命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1 2004年 After reviewing the studies on the 20’s revolutionary fiction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ose studies have limited their subjects to “revolution and love” or “romance”, and lacked objective, profound and sufficient explorations. Of all the studies on modern fictions in China, the studies on the 20’s revolutionary fictions are the weakest. 王烨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革命小说 摩登批评与浪漫啸声——读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被引量:2 2003年 《上海摩登》所显现的都市美学无疑是西方的,致使它超越了乡土型的都市研究传统。但当李欧梵在重绘上海现代都市的时候,他几乎远离了中国语境,而完全用西方的现代文化理论或文学精神作参照讨论。由此在论述中出现了两个最显著的问题。西方参照系与分析对象之间的非吻合,导致在本书中描绘的上海现代形象有些模糊不清。以西方的文学理论或文学精神作为分析上海摩登的参照体系,也折射出了作者的意识形态的倾向。 夏菁 王烨关键词:中国语境 意识形态 西方文化 废妾运动与巴金《家》的叙事想象 2009年 国民党南京政府推行的婚姻制度变革,成为巴金《家》叙事的历史隐喻。废妾运动开拓了《家》的叙事空间,影响了《家》的想象方式及性质,使《家》成为再生产大众经验及废妾话语的都市时尚小说。 王烨关键词:《家》 历史隐喻 “果园诗人”傅天琳的成名历程及其“大海”情结 2023年 傅天琳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果园诗人”,其登上诗坛带有更为明显的机遇与偶然性。她把“归来派”对她的倾力扶植及厚待视为终生难以偿还的灵魂债务,形成了难以释怀的“大海”情结。她的“大海诗”就内蕴及燃烧着这种情结,既抒发了她对“归来派”的感激与眷恋,又倾诉她建构自己人格与艺术的渴望与欣然,希望表明她的转向实与“归来派”殊途同归。“大海”情结的反复抒发,象征傅天琳对“归来派”文学精神的追寻与眷恋。 王烨 黄怀凤关键词:傅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