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芮玲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文学
  • 2篇革命文学
  • 1篇修辞
  • 1篇修辞学
  • 1篇修辞学研究
  • 1篇选译
  • 1篇译介
  • 1篇中国女性
  • 1篇人物形象分析
  • 1篇诗人
  • 1篇史料
  • 1篇托尔斯泰
  • 1篇女性
  • 1篇情诗
  • 1篇左翼
  • 1篇左翼文学
  • 1篇文本
  • 1篇文本内外
  • 1篇文学运动
  • 1篇文章学

机构

  • 6篇西藏民族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8篇姚芮玲
  • 2篇王烨
  • 1篇常丽萍

传媒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语文建设
  • 1篇西藏民族学院...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唐山文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上海《民国日报·杭育》副刊与“海涅情诗选译”研究
2015年
上海《民国日报·杭育》副刊从1925年4月初至5月底连续刊登了17首贾南辉选译的海涅情诗,其中16首为首次汉译,在五四时期的海涅汉译历程中应有其历史地位。遗憾的是不仅这些译作尚无人论及,《杭育》副刊也很少有人关注。从比较视野研究这些译作,有助于认识它们的文学翻译价值、补缺海涅诗歌的汉译历史;考察它们与《杭育》副刊其他文学活动之间互动影响的情形,有助于把握《杭育》副刊在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其文学性追求与现实性诉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姚芮玲王烨
关键词:海涅情诗史料
“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与中国现代革命诗歌
2020年
马雅可夫斯基诗歌与中国早期革命诗歌存在许多共性,如标语口号的运用、直接的煽动以及破坏的冲动,体现了革命实用主义与浪漫抒情的奇特糅合。马雅可夫斯基与中国早期革命诗歌的关系,以"文学间性"理论进行研究更为合适、有效。马雅可夫斯基之死引发的译介和研究热潮,呈现出诗人生前的悖谬处境及其与革命之间的裂痕,为我们理解革命诗人蒋光慈和顾仲起的悲剧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参照。
姚芮玲
关键词:马雅可夫斯基
托尔斯泰《艺术论》的译介与20世纪早期中国的革命文学观
2017年
受人道主义、宗教情绪和"卑污的说人"之说影响,托尔斯泰与中国革命文学及左翼文学的关联久被忽视。事实上,新文学主流在从"人生的文学"、"真的文学"到"革命的文学"、"血和泪的文学"演变历程中,托尔斯泰及其《艺术论》不容忽视,后者对艺术价值的拷问泛渲着"劳工神圣"的革命性内涵、对艺术本质基于人性共感的论断与郑振铎"文学通人类情感之邮"如出一辙,成为早期革命文学倡导的理论基础。
姚芮玲
关键词:托尔斯泰革命文学
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观与初期革命文学运动被引量:1
2016年
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在五四落潮后的上海引起了崇尚艺术的社会风气,同时,恽代英等国民革命运动者为开展革命动员反对青年从事"爱"与"美"的文学,甚至反对从事文学。革命文化与艺术氛围的碰撞使王尔德的艺术观在中国发生了必要的变形,以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方式进入了革命文学的观念建构。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国青年》《民国日报·觉悟》的"艺术与革命"问题的讨论和郭沫若以"艺术生活论"为基础的《文艺论集》中。
王烨姚芮玲
关键词:革命文学
红柯《喀拉布风暴》的文学间性研究
<正>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十年之久的陕西籍作家红柯,一直通过与对象保持距离来激活美感、追寻创作冲动。他在新疆写的大都是陕西,回陕西写的又都是新疆,2013年《收获》春夏卷首发的长篇新作《喀拉布风暴》实现了红柯作为陕西籍新疆作...
姚芮玲
文献传递
《小妇人》人物形象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作为一本经久不衰的世界名著,《小妇人》描写的是马奇一家四姐妹的成长及在成长中遇到的人和事,自面世以来,人们对这本世界名著一直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探讨分析。书中的说教意味虽然偶尔被人诟病,但是其人性光辉和闪光点却一直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文通过对书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探讨人物背后的事与情。
常丽萍姚芮玲
关键词:《小妇人》角色认知
浅议修辞学研究对当代文章学发展的双重意义
2011年
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切入,立足于中国当代文章学的发展状况和现实境遇,着重探讨修辞学研究对当代文章学发展的双重意义,并倡导借助修辞学的研究成果,推介独立文章学在学理上的系统建构及其在文章读写训练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姚芮玲
关键词:修辞学文章学
从《方舟》的文本内外探讨中国女性的第二次“出走”
2016年
张洁发表于1982年的中篇小说《方舟》,被评论界认定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之代表作,与80年代其他女性作家的创作一起,掀起了继“五四”以来女性主义文学运动的第二次高潮。二十多年过去了,文本和对文本的批评都作为历史,成为重新观照的对象。当我们把视线拉回“五四”,结合“娜拉”们的第一次集体出走的全部历史意义,会发现《方舟》正是女性在这一历史意义”未完成”状态下的第二次”出走”。然而旧的困境未解脱,商业化大潮又将她们裹挟进新的困境,女性的真正意义在被消费中溃散和剥落。
姚芮玲
关键词:《方舟》女性出走福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