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叔文

作品数:140 被引量:1,865H指数:2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0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1篇经济管理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社会学
  • 9篇天文地球
  • 7篇农业科学
  • 6篇水利工程
  • 6篇历史地理
  • 5篇建筑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生态
  • 16篇人口
  • 16篇能源
  • 14篇农村
  • 13篇城市
  • 9篇面板数据
  • 8篇实证
  • 8篇可持续发展
  • 8篇黄土丘陵
  • 7篇生态环境
  • 7篇资源环境
  • 6篇生态系统
  • 6篇实证分析
  • 6篇水资源
  • 6篇丘陵区
  • 5篇影响因素
  • 5篇生态系统服务
  • 5篇生态系统服务...
  • 5篇农业
  • 5篇丘陵

机构

  • 137篇兰州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西北大学
  • 8篇教育部
  • 5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西北民族大学
  • 2篇甘肃省社会科...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山东水利职业...
  • 2篇甘肃省工程咨...
  • 2篇中煤科工集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商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日本东北大学

作者

  • 137篇牛叔文
  • 20篇吴文恒
  • 18篇马利邦
  • 16篇张馨
  • 14篇杨振
  • 14篇郭晓东
  • 11篇刘正广
  • 9篇李国柱
  • 8篇孙红杰
  • 8篇丁永霞
  • 8篇强文丽
  • 8篇常慧丽
  • 8篇胡莉莉
  • 7篇祁永安
  • 7篇曾明明
  • 7篇曲玮
  • 7篇赵春升
  • 7篇秦静
  • 6篇杨丽娜
  • 6篇李怡涵

传媒

  • 12篇资源科学
  • 10篇自然资源学报
  • 9篇干旱区资源与...
  • 8篇中国人口·资...
  • 7篇经济地理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开发研究
  • 5篇中国软科学
  • 4篇甘肃社会科学
  • 4篇中国人口科学
  • 3篇甘肃科学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西北人口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城市环境与城...
  • 2篇科技导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冰川冻土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1
  • 24篇2010
  • 9篇2009
  • 10篇2008
  • 6篇2007
  • 15篇2006
  • 13篇2005
  • 6篇2004
  • 5篇2003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村庄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研究村庄格局演变,对制定新时期农村土地利用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黄淮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村落密布,随经济发展村庄转型剧烈。以江苏邳州市吴楼村为例,采用当面问询式访谈和GPS量测的方法研究村庄格局的...
吴文恒牛叔文
文献传递
甘肃国土资源态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通过分析甘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动态及面临的问题 ,以新的资源观、发展观评估甘肃国土资源的优劣势 ,论证了国土资源对中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提出了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积极保护国土资源的对策与措施通过分析甘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动态及面临的问题 ,以新的资源观、发展观评估甘肃国土资源的优劣势 ,论证了国土资源对中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提出了合理开发。
牛叔文祁永安伍光和
关键词:国土资源
敦煌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利用ArcGIS9.2软件,结合野外调查,对敦煌市1987、1996和2007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分8个类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近20年来敦煌市呈现出植被覆盖程度不断降低、覆盖面积减小的趋势,其中耕作区、城建用地和无植被区面积净增,其他5类用地面积净减;8类用地类型之间互有转换,转移的主要方向是部分草地和无植被区转变为耕作区,水域湿地和灌木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由高覆盖、中覆盖、低覆盖到无植被区逐次转变;除了耕作区边缘植被覆盖程度有所增加外,其他区域退化趋势明显;引起LUCC的自然因素中气温升高的影响较大,而人文因素中土地开垦、增加灌溉的影响较大。
杨丽娜牛叔文马利邦李怡欣
关键词:转移矩阵
甘肃黄土丘陵地区农户取暖用能需求的评价被引量:1
2011年
甘肃黄土丘陵地区冬季温度多处于0℃以下,农户取暖水平低。论文通过实地观测记录获取数据,建立趋势面模型,核算采暖期累计温差和实际用能消耗,提出以16℃的室内温度为小康取暖标准。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比较实际用能和应用节能技术下用能的热效率。结果表明,陇东长官村和陇中河畔村农户采暖期累计温差分别为23 002 h.℃和36 390 h.℃,实际取暖能耗分别为926 kgce/a和1 199 kgce/a。农户取暖用能数量虽不少,但目前只解决了小康水平下39.6%和46.6%的取暖需求。取暖用能的综合热效率只有17%左右。如果应用节能技术,能耗会大幅降低,提高综合热效率的潜力巨大。因此,通过住房的节能改造和用能设施的改善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降低单位面积的热损耗是今后解决取暖用能问题的主要方向。
牛叔文李怡欣丁永霞秦静
关键词:热舒适性小康标准黄土丘陵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检验——自然地理条件对农村贫困影响的实证分析被引量:80
2012年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双重角度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对贫困的影响,即自然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利用2000~2006年甘肃省5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由不利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贫困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仍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现有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贫困的发生。
曲玮涂勤牛叔文胡苗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农村贫困
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及其演化分析被引量:32
2018年
论文基于复杂网络视角,选择谷物、油料、纤维、糖料、果蔬、肉类6大类57种农产品,用1986—2013年间的贸易数据,构建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定量分析了这个复杂网络的特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1986—2013年,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量增加了2.26倍,其中油料作物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4.97倍。参与到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中的国家(地区)逐年增多。2)拟合节点累积度分布的幂函数曲线,表明全球农产品贸易节点度分布具有不均匀性,节点度小的节点数量多,节点度大的节点数量少,满足幂律分布。"枢纽"节点不断成长。3)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密度上升、平均路径长度下降、多元化趋势加强、网络结构复杂化等特征日益突出。4)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地区)集中程度较高,农产品进口潜在风险较大。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进口来源国(地区)的数量,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另一方面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范风险,保障粮食安全。
王祥强文丽牛叔文刘爱民成升魁李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农产品贸易复杂网络幂律分布粮食安全
虚拟水战略及其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引进了虚拟水概念,探讨了虚拟水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并以西北干旱区为例说明了虚拟水战略是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稀缺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的一种新思路.
常慧丽牛叔文杨振
关键词:虚拟水虚拟水战略
村庄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研究村庄格局演变,对制定新时期农村土地利用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黄淮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村落密布,随经济发展村庄转型剧烈。以江苏邳州市吴楼村为例,采用当面问询式访谈和GPS量测的方法研究村庄格局的...
吴文恒牛叔文
家庭能源消费与节能减排的政策选择被引量:9
2013年
能源消费、收入和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复杂关联。基于大量的入户调查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在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实物用能的数量差异不大,但有效用能从大、中城市、县城到农村依次下降,形成明显的阶梯特征。从家庭层面核算,农户用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显著地高于城镇家庭。但从社会层面来核算,城乡居民家庭用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差异不大。有效用能与人均收入、污染物排放具有良好的交叉二次关系,家庭有效用能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为应对未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经济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改进用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完善能源公共政策。
牛云翥牛叔文张馨赵春升
关键词:家庭能源消费节能减排能源政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能源消费,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直接能...
张馨牛叔文赵春升
关键词:居民家庭碳排放
文献传递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