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楚芝

作品数:27 被引量:10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细胞
  • 8篇杆菌
  • 8篇不动杆菌
  • 7篇鲍曼不动杆菌
  • 6篇肝细胞
  • 5篇多位点序列分...
  • 4篇手术
  • 4篇耐药
  • 3篇切除
  • 3篇肿瘤
  • 3篇家族
  • 3篇肝癌
  • 3篇肝炎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炎症
  • 2篇药物敏感
  • 2篇药物敏感性
  • 2篇乙型
  • 2篇预后

机构

  • 25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广州市红十字...
  • 1篇广州新海医院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27篇潘楚芝
  • 9篇许瑞云
  • 8篇李裕军
  • 7篇林楠
  • 7篇潘卫东
  • 6篇陈惠玲
  • 6篇邓美海
  • 6篇赵子文
  • 6篇赵祝香
  • 6篇方和平
  • 4篇汤照峰
  • 4篇陈署贤
  • 3篇郭鹏豪
  • 3篇钟跃思
  • 3篇颜见
  • 3篇方昌全
  • 2篇姚志成
  • 2篇凌云彪
  • 2篇陈骋
  • 2篇叶志强

传媒

  • 9篇中华肝脏外科...
  • 3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广州医药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误诊为肝囊腺瘤一例
2015年
患者女,57岁。因“发现肝占位10d”于2013年12月6日入院。患者于10d前因“心悸、胸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行上腹部CT检查示“肝S1段占位,考虑囊腺瘤可能”。无纳差、乏力,无腹痛、腹胀、身目黄染等不适。既往患高血压5年,最高190/100mmHg,口服厄贝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降血压,血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
韦家冬邢帮荣叶志强方和平潘楚芝邬杰忠
关键词:肝占位囊腺瘤上腹部CT检查苯磺酸氨氯地平误诊医院就诊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炎症损伤程度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炎症损伤程度与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 608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 292例,女316例;年龄11~73岁,中位年龄35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穿刺活检,根据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G1、G2、G3和G4组。观察不同炎症分级患者肝癌发生率和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的肝组织穿刺标本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显示一定程度的炎症损伤,其中肝组织炎症损伤分级G1组占36.94%(594/1 608),G2组占32.09%(516/1 608),G3组占22.82%(367/1 608),G4组占8.15%(131/1 608)。至随访截止共有38例肝癌发生,发生率为2.36%(38/1 608),其中G1组0.34%(2/594),G2组2.32%(12/516),G3组5.72%(21/367),G4组2.29%(3/131)。随着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的加重,患者肝癌发生率增加,G3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G1、G2组(χ~2=28.16,6.88;P<0.05)。不同程度肝组织炎症损伤的患者发生肝癌的比例不同,G1和G2组、G1和G3组、G1和G4组、G2和G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7,28.16,5.98,6.88;P<0.05)。结论随着损伤炎症程度的加重,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增高。
李文赵静媛毛云华张昊陈署贤潘楚芝徐见亮潘卫东
关键词:乙型炎症
索拉非尼预防原发性肝癌根治性治疗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预防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根治性治疗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癌根治性治疗术的7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索拉非尼组和对照组。索拉非尼组24例,男22例,女2例;平均年龄(48±10)岁;给予索拉非尼400 mg口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6个月。对照组46例,男40例,女6例;平均年龄(48±11)岁;给予安慰剂口服。患者术后均接受随访。观察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生存率及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术后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索拉非尼组的1、2、3年复发率分别为25%(6/24)、42%(10/24)、50%(12/24),对照组相应为28%(13/46)、46%(21/46)、53%(25/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0.102,0.120;P〉0.05)。索拉非尼组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83%、87.50%、70.83%,对照组相应为91.30%、82.61%、63.04%,两组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索拉非尼组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高血压、红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10/24)、29%(7/24)、21%(5/24)、25%(6/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6)、7%(3/46)、2%(1/46)、4%(2/46)(χ~2=10.663,4.885,4.828,4.762;P〈0.05)。结论索拉非尼既不能减少肝癌患者根治性治疗术后肿瘤复发,也不能提高总体生存率。
陈冰锋潘楚芝陈署贤凌云彪汤照峰许瑞云潘卫东
关键词:索拉非尼肝切除术肝移植导管消融术复发
家族聚集性肝细胞肝癌患者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家族聚集性肝细胞肝癌(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符合家族聚集性肝癌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27~76岁,中位年龄是51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收集40例患者的肝癌家族史,嗜酒史,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或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病史,合并肝硬化情况,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直径、数目,肿瘤临床分期的临床资料。调查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收集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实验室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手术切除组10例,术式为根治性肝切除术;综合治疗组26例,采用消融、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治疗;保守治疗组4例,应用索拉菲尼、中药等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随访1~5年,分别计算3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 40例患者男性占92%(37/40),男女比为12∶1;3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92%(37/40);合并肝硬化者39例,占98%(39/40);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的A级者占70%(28/40);血清AFP水平>400μg/L者占35%(14/40);肿瘤直径≤5 cm者占55%(22/40),肿瘤单发者占50%(20/40);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占20%(8/40),B~D期者占80%(32/40)。患者均合并HBV感染,占100%(40/40),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105copies/ml占55%(22/40)。无患者合并HCV感染。手术切除组患者1、3、5生存率分别为70%、40%和20%,综合治疗组患者相应为50%、12%和0%,对症治疗组的4例患者生存时间均未超过1年,1年生存率为0%。结论家族聚集性肝癌多发生在HBV感染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陈骋潘楚芝钟跃思姚志成颜见李明亮林楠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家族聚集性预后乙型肝炎病毒
耐碳青霉烯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因子携带状况,评估其致病力的强弱.方法 2016年1月-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93株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75株,碳青霉烯类敏感菌株18株,运动平板法进行蹭行运动检测、试管法测定菌株内明胶酶活性、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量法进行D-甘露糖抵抗的红细胞凝集试验.结果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被膜形成率为70.7%(60/93),而敏感菌株被膜形成率为38.9%(7/18)(P〈0.0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平均蹭行直径为(5.82±2.67)mm;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平均蹭行直径(5.32±1.65)mm,碳青霉烯类敏感菌株平均蹭行直径(7.89±4.75)mm(P〈0.05);3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测有明胶酶活性,其余均为阴性;红细胞凝集与抑制试验发现,无D-甘露糖存在条件下,90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与AB型红细胞发生凝集,89株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有D-甘露糖存在条件下,83株与AB型红细胞发生凝集,84株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耐碳青霉烯类株与敏感菌株红细胞凝集与抑制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一定致病力,碳青霉烯类敏感菌株虽然具有更强的毒力,但耐碳青霉烯类菌株更易形成生物被膜,适应能力更强.这些病原学特征可能是临床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感染重要依据.
赵祝香李裕军潘楚芝周泉魏树全钟维农赵子文陈惠玲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质类毒力因子
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与抗生素耐药表型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防控提供指导。方法收集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42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e BURST分析菌株亲缘性,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42株鲍曼不动杆菌被分为10个ST型,其中ST195及ST208最常见,占总数的69.0%,e BURST分析提示主要流行克隆为CC92。根据纸片药敏结果,菌株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性最高为100%,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均小于30%,42株菌株可分为多重耐药(MDR)菌株11株,广泛耐药(XDR)菌株31株。优势克隆CC92与非CC92的MDR、XDR菌株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6)。结论鲍曼不动杆菌CC92广泛流行,CC92与非CC92菌株的耐药性无差别,CC92的成功流行可能更依赖于对医院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李裕军潘楚芝赵子文赵祝香方昌全巫培莲陈惠玲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
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与抗生素耐药表型的关系
目的 对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42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eBURST分析菌株亲缘性,纸片扩散法进行药...
李裕军赵子文潘楚芝赵祝香方昌全巫培莲陈惠玲
广州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及流行克隆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本研究对广州地区5家教学医院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5家教学医院共采集138株鲍曼不动杆菌,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及eBURST算法评价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MLST将138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8个已有序列类型(STs),分别为ST195、ST208、ST457、ST136、ST254、ST548、ST445和ST53,还发现17个新STs。其中ST195的数量最多,占所有分离株的35.5%(49/138),其次为ST208,占所有分离株的21.0%(29/138)。eBURST算法分析显示以ST195为预测祖先型的克隆复合体(clonal complex,CC)195在医院环境中广泛传播。结论鲍曼不动杆菌CC195是广州地区的流行克隆,各家医疗机构应根据其自身实际制定感染防控策略。
郭伟鸿潘楚芝黄慕超方昌全郭鹏豪陈惠玲赵子文李裕军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胆囊旁肝癌的微创治疗
2009年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方和平潘卫东潘楚芝李凯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消融射频微波肝肿瘤
胰肠吻合链:一种简化胰肠吻合手术操作的新式装置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制一种手术装置-胰肠吻合链,以简化Whipple术中胰肠吻合的操作步骤,减少胰漏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胰肠吻合链结构:胰肠吻合链外形呈手链状,由A链和B链两部分组成。(2)手术方法:A链依赖其钩齿结构将空肠断端紧紧固定于胰颈部;B链让空肠与胰颈紧密结合,消除两者之间的空隙。(3)动物实验:采用上述胰肠吻合链进行两头家猪的胰肠吻合手术,观察胰肠吻合所需时间、胰肠吻合口的耐受压,家猪的生存情况,2周时剖腹观察腹腔及吻合口周围的情况,病理检查吻合口周围组织。结果两头家猪胰肠吻合时间分别为15 min和13 min。胰肠吻合口能耐受90 cm H_2O的压力。术后观察2周,未发现吻合口漏和其他并发症,家猪正常生存。2周后剖腹检查发现,无腹水,胰肠吻合口周围是粘连的小肠,分离粘连后见肠吻合口处的空肠与胰腺组织已正常愈合,组织有光泽、弹性好。将吻合口切取送病理检查,胰肠结合处均已由结缔组织修复,胰腺残端端面有少量黏膜上皮覆盖。结论采用胰肠吻合链进行胰肠吻合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误差,达到简便、安全的目的,有望减少甚至避免胰漏的发生。
潘卫东刘勇方和平曹葆强林继宗潘楚芝许瑞云
关键词:胰肠吻合术手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