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东 作品数:69 被引量:348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炎症损伤程度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炎症损伤程度与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 608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 292例,女316例;年龄11~73岁,中位年龄35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穿刺活检,根据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G1、G2、G3和G4组。观察不同炎症分级患者肝癌发生率和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的肝组织穿刺标本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显示一定程度的炎症损伤,其中肝组织炎症损伤分级G1组占36.94%(594/1 608),G2组占32.09%(516/1 608),G3组占22.82%(367/1 608),G4组占8.15%(131/1 608)。至随访截止共有38例肝癌发生,发生率为2.36%(38/1 608),其中G1组0.34%(2/594),G2组2.32%(12/516),G3组5.72%(21/367),G4组2.29%(3/131)。随着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的加重,患者肝癌发生率增加,G3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G1、G2组(χ~2=28.16,6.88;P<0.05)。不同程度肝组织炎症损伤的患者发生肝癌的比例不同,G1和G2组、G1和G3组、G1和G4组、G2和G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7,28.16,5.98,6.88;P<0.05)。结论随着损伤炎症程度的加重,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增高。 李文 赵静媛 毛云华 张昊 陈署贤 潘楚芝 徐见亮 潘卫东关键词:乙型 炎症 胰管结石的诊断与处理对策——附25例报道 2011年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及处理对策。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5例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有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部分伴有发热、巩膜或皮肤黄染、腹泻、体质量减轻、高血糖等症状。采用B超联合CT确诊18例,B超联合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确诊4例,B超联合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诊3例。12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联合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因术中超声怀疑胰头恶性肿瘤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胰腺癌;6例行胰体尾切除联合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行ERCP内镜下取石,其中1例失败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患者腹痛情况均有改善。结论: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胰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一旦确诊宜积极治疗。ERCP对部分结石位于胰头部患者可作为首选治疗,外科手术仍是胰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术中超声在手术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胡昆鹏 林继宗 潘卫东 邓美海 林楠 方和平 凌云彪 汤照峰 许瑞云关键词:胰管结石 奥美拉唑与麦滋林-S减轻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PHG的病变程度 2007年 潘卫东 林楠 刘波 方和平 汤照峰 凌云彪 邓美海 许瑞云关键词:手术期间 一种软质胆道镜导引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质胆道镜导引结构,包括直管、底座以及引导管,所述引导管为可折弯的塑型管,所述直管一段与底座连接,另一端与引导管连接且连通,所述底座设有用于连通直管和底座外部的通道,所述通道内设有用于阻止气体从直管一... 潘卫东文献传递 脾切除联合内镜曲张静脉套扎术与Hassab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对比研究脾切除联合内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与Hassab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的病理生理影响。方法将1999年1月-2002年6月收治的10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3例,行脾切除联合内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B组50例,行经典的Hassab术(即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比较两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胃动力、食管静脉曲张分级、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分级、并发症、手术死亡率、复发出血率。结果两组术后自由门静脉压、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比术前下降(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以彩色B超动态监测门静脉血栓发生情况,A组发生血栓7例(13%),B组14例(28%)(P<0.05)。A组术后2周的餐后胃动力分级优于B组(P<0.05)。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32%),B组30例(61%)(P<0.01)。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对患者进行随访24.5-64个月(平均45个月),A、B组获得随访者各为42、38例,A组食管曲张静脉复发率为10%,复发出血3例(7%);B组复发率为12%,复发出血2例(5%)(P>0.01);A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分级与术前比较无差异,B组比术前加重(P<0.01)。结论脾切除联合内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的临床疗效与Hassab术相当,但对患者的生理干扰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尤其是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低,而且操作较简单,创伤较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刘波 林楠 许瑞云 邓美海 凌云彪 潘卫东 方和平关键词:脾切除术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内窥镜检查 胰肠吻合链:一种简化胰肠吻合手术操作的新式装置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制一种手术装置-胰肠吻合链,以简化Whipple术中胰肠吻合的操作步骤,减少胰漏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胰肠吻合链结构:胰肠吻合链外形呈手链状,由A链和B链两部分组成。(2)手术方法:A链依赖其钩齿结构将空肠断端紧紧固定于胰颈部;B链让空肠与胰颈紧密结合,消除两者之间的空隙。(3)动物实验:采用上述胰肠吻合链进行两头家猪的胰肠吻合手术,观察胰肠吻合所需时间、胰肠吻合口的耐受压,家猪的生存情况,2周时剖腹观察腹腔及吻合口周围的情况,病理检查吻合口周围组织。结果两头家猪胰肠吻合时间分别为15 min和13 min。胰肠吻合口能耐受90 cm H_2O的压力。术后观察2周,未发现吻合口漏和其他并发症,家猪正常生存。2周后剖腹检查发现,无腹水,胰肠吻合口周围是粘连的小肠,分离粘连后见肠吻合口处的空肠与胰腺组织已正常愈合,组织有光泽、弹性好。将吻合口切取送病理检查,胰肠结合处均已由结缔组织修复,胰腺残端端面有少量黏膜上皮覆盖。结论采用胰肠吻合链进行胰肠吻合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误差,达到简便、安全的目的,有望减少甚至避免胰漏的发生。 潘卫东 刘勇 方和平 曹葆强 林继宗 潘楚芝 许瑞云关键词:胰肠吻合术 手术 根据胰颈和胰管的大小抉择不同胰肠吻合术式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根据胰腺颈部的面积和胰管的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n=21):胰管直径大于0.3 cm,不管胰颈面积的大小,采用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B组(n=18):胰管直径小于0.3 cm,且胰颈面积大于1.5 cm×2.5 cm,采用胰颈空肠端侧吻合术;C组(n=20):胰管直径小于0.3 cm,且胰颈面积小于1.5 cm×2.5 cm,采用胰颈空肠端端套入捆绑式吻合术。比较A,B,C 3组患者术后胰漏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各组均无患者发生胰漏、胆漏、胃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和腹腔内出血,围手术期各组均无患者死亡,A组和B组各出现1例肺部感染,C组有1例患者出现黑便,3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胰腺颈部的面积和胰管的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能避免胰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潘卫东 方和平 邓美海 刘波 凌云彪 汤照峰 许瑞云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术 胰漏 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和预防 被引量:37 2006年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相关因素,寻找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EVL或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病人132人,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将其中符合要求的112人分为三组,A组56人:术后未用抗凝、祛凝药;B组33人:术后在血小板>300×109/L时用抗凝、祛凝药; C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凝药。比较三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结果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脾脏的厚度、血清总胆红素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A组、B组和C组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人数分别为19人、9人和1人,发生率分别为33.9%、27.3%和4.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A组和B组的差异无显著性(x2= 0.427,P=0.514),A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7.545.082,P=0.006),B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4.856,P=0.028)。结论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早期、全身应用抗凝、祛凝药能有效的预防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 潘卫东 许瑞云关键词: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脾切除术 骨髓间质干细胞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如何调控肝星状细胞(HSCs)的增殖。方法实验组将MSCs/HSCs按2×10^4/2×10^4(细膨孔)的比例接种于TransweH共培养板上下层,建立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对照组为HSCs(2×10^4细胞/孔)单独培养;阳性对照组为加入抑制剂LY294002(20μmol/m1)观察抑制效果。共培养24、48、72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HSCs的P—Akt及Akt蛋白的表达。结果共培养2,4、48、72h后HSCs的S期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且抑制程度呈时间依赖性(11.24±0.34〈15.73±0.76〈19.14±0.91〈23.16±1.80,P〈0.05);加入LY294002后可明显增加共培养组抑制效果,与单独使用抑制剂比较s期细胞减少更加明显(8.2±0.8〈11.7±1.6,P〈0.05);共培养组及共培养+抑制剂组p-Akt蛋白表达较单独培养组均显著下调,而Ak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抑制剂组较共培养组p-Akt蛋白表达下调。结论MSCs可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可能是通过影响P13K/Akt信号通路达到这一作用,磷酸化的Akt蛋白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姚志成 胡昆鹏 陈思 钟跃思 方和平 潘卫东 许瑞云 邓美海关键词:肝星状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I3K/AKT信号通路 共培养 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对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方法的认识,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完整切除,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手术切除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需熟悉局部解剖关系,妥善保护周围组织,结扎离断与肿物相连的筋膜、淋巴管和血管组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充分引流。 潘卫东 林楠 方和平 潘楚芝 胡昆鹏 许瑞云关键词:腹膜后肿瘤 淋巴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