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潘艳

作品数:50 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哲学宗教
  • 16篇文化科学
  • 12篇医药卫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心理
  • 10篇大学生
  • 9篇内隐
  • 6篇心理健康
  • 6篇心理学
  • 5篇内隐联想测验
  • 5篇高校
  • 4篇理学
  • 4篇教师
  • 4篇教学
  • 3篇心理学专业
  • 3篇幸福感
  • 3篇学生心理
  • 3篇一般本科
  • 3篇一般本科院校
  • 3篇院校
  • 3篇中介
  • 3篇中介作用
  • 3篇生心
  • 3篇数学

机构

  • 39篇西南科技大学
  • 8篇乐山师范学院
  • 5篇西南大学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包头师范学院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绵阳市公安局

作者

  • 42篇沈潘艳
  • 7篇辛勇
  • 4篇陈幼平
  • 3篇翟瑞
  • 3篇汤红娟
  • 3篇顾倩
  • 3篇汪红烨
  • 3篇兰继军
  • 2篇万黎
  • 2篇冯春
  • 1篇余麟
  • 1篇杨春明
  • 1篇李红
  • 1篇杨惠琴
  • 1篇夏凌翔
  • 1篇朱小彧
  • 1篇张永
  • 1篇王斌
  • 1篇谭小宏
  • 1篇滕召军

传媒

  • 4篇四川精神卫生
  • 3篇宁波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乐山师范学院...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江西教育(管...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心理科学
  • 1篇当代青年研究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社会心理科学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疫精神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
2021年
为探讨新冠肺炎背景下的抗疫精神对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选取西南科技大学67名大学生使用大五人格尽责性分量表、成人国家认同量表进行2 (社会责任感:高,低) ×2 (抗疫精神视频启动:观看,不观看)被试间设计实验,结果发现:被试的社会责任感主效应显著,高责任感被试的国家认同得分显著高于低责任感;抗疫精神视频启动主效应显著,观看抗疫视频的实验组被试的国家认同得分高于没有观看抗疫视频的控制组被试;社会责任感和抗疫精神视频启动交互作用显著。未来可通过社会、学校媒体等方式宣传抗疫精神,进一步增加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黄心语谭文豪吴君洋张浩博沈潘艳
关键词: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感
阿瓦山区佤族和汉族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比较被引量:7
2012年
生活事件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或应对。众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有关。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问题,不仅取决于生活事件本身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还受个体的应对方式、归因风格、自我认知评价、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沈潘艳赵志明
关键词:生活变动事件汉族少数民族
关于一般本科院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尝试被引量:1
2009年
实验课程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却面临实验仪器数量不够、性能不佳等诸多困境。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尝试:发动学生自制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发现学习;启发学生分析实验仪器的问题所在,变劣势为优势;专题介绍现代实验仪器以及心理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弥补硬件设施的欠缺;采用贴近时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来设计实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演示性实验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创造条件实施实验,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沈潘艳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一般本科院校
对求职者工作能力的名校刻板印象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考察大学生是否存在对求职者工作能力名校刻板印象,以名校大学生和非名校大学生为被试,测试要求他们根据求职简历的信息对求职者工作能力进行评分来测量其外显刻板印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其内隐刻板印象。结果发现,在外显层面上,大学生均认为名校求职者和非名校求职者工作能力相差无几;内隐层面上,大学生均认为名校求职者工作能力比非名校求职者强。大学生对求职者工作能力不存在外显名校刻板印象,但存在内隐名校刻板印象。
沈潘艳翟瑞
关键词:刻板印象外显内隐内隐联想测验
试论一般本科院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被引量:4
2008年
实验课程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却面临实验仪器数量不够、性能不佳等诸多困境。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尝试:发动学生自制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发现学习;启发学生分析实验仪器的问题所在,变劣势为优势;专题介绍现代实验仪器以及心理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弥补硬件设施的欠缺;采用贴近时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来设计实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演示性实验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创造条件实施实验,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沈潘艳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本科院校
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长——对15名大学生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通过对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15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试图对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获得的心理成长做一个探索性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在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民族心理方面均获得了成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稳定志愿者队伍的策略。
沈潘艳郑南柯王斌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服务心理成长
听障学生与正常学生外显和内隐自尊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比较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上的异同。方法:以74名听障学生和100名健听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进行测量。结果:聋哑小学生的外显自尊高于聋哑初中生(P<0.001);全聋学生和重听学生的外显自尊均低于健听学生(P<0.001);听障学生和健听学生在不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P<0.001);聋哑男生的内隐自尊效应高于聋哑女生(P<0.01),全聋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低于正常学生和重听学生(P<0.01)。结论:听障学生和正常学生都存在明显的内隐自尊效应;听障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低于正常学生,但其差异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在外显自尊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全聋学生和重听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在内隐自尊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全聋学生与重听学生和正常学生之间。
沈潘艳陈幼平冯春赵瑞
关键词:听障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
表达性团体辅导对震后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考察表达性团体辅导对受地震影响但未出现严重心理创伤的儿童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绵阳市某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通过面谈及儿童孤独量表(CLS)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筛选,确定有一定程度孤独感和社交焦虑者共12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实验组接受7次表达性团体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团体辅导前后采用CLS和SASC对两组进行测量,并对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用自编表达性团体辅导观点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团体辅导前,两组SASC和CL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SASC和CL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实验组CLS得分低于量表理论平均分(P<0.001);团体辅导后,实验组SASC和CLS得分低于团体辅导前(均P<0.001),而对照组团体辅导前后SASC和CL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对表达性团体辅导有较多正性评价。结论:表达性团体辅导能够从整体上缓解受地震影响但并未出现严重心理创伤儿童的孤独感和交往中的焦虑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沈潘艳朱小彧辛勇
关键词:团体辅导社交焦虑孤独感干预
大学生对普通高校求职者工作能力的内隐污名:来自SEB的证据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考察重点高校大学生对普通高校求职者是否存在工作能力的内隐公众污名,同时考察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是否存在内隐自我污名。方法: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问卷对106名重点高校学生和81名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重点高校大学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均对普通高校求职者工作能力强的行为做了更多的解释;他们倾向于将普通高校求职者工作能力强的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将其工作能力弱的行为归因为内部因素,对重点高校求职者行为的归因正好与普通高校求职者相反。结论:重点高校大学生对普通高校求职者存在工作能力的内隐公众污名,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自身工作能力存在内隐自我污名。
沈潘艳辛勇兰继军
关键词:内隐
高校教师职业效能感对幸福感的影响: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高校教师职业效能感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职业倦怠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于2013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法抽取四川省507名高校教师,使用职业倦怠量表、职业效能感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高校教师职业效能感各因素的分值均高于理论平均分(P均<0.001),其中最高为育人威信(4.11±0.74)分,其次为教学能力(3.95±0.90)分和知识素养(3.96±0.81)分,再次为科研素养(3.59±0.72)分,最后为稳定自尊(3.33±1.00)分;2有82.05%的高校教师都存在职业倦怠,低成就感(2.39±0.65)分、情感枯竭(2.59±0.61)分、去个性化(2.28±0.63)分均高于理论平均分(P均<0.001);3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职业效能感之间(r=-0.369,P<0.01)、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r=-0.378,P<0.01)呈负相关,职业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r=0.231,P<0.01);4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间的比例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53.99%。结论高校教师职业效能感比较高,但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在职业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翟瑞沈潘艳顾倩余麟陈幼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效能感职业倦怠幸福感中介效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