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大洋

作品数:190 被引量:318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68篇专利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4篇建筑科学
  • 17篇文化科学
  • 8篇理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1篇阻尼
  • 37篇阻尼器
  • 25篇风振
  • 22篇地震
  • 19篇黏滞阻尼器
  • 19篇建筑
  • 18篇隔震
  • 15篇粘滞阻尼
  • 15篇粘滞阻尼器
  • 14篇竖向
  • 14篇减振
  • 13篇剪力
  • 11篇弹簧
  • 11篇屋面
  • 11篇剪力墙
  • 10篇耗能
  • 10篇刚度
  • 9篇屋面系统
  • 9篇抗震
  • 9篇减震

机构

  • 184篇广州大学
  • 7篇珠海安维特工...
  • 5篇广东省建筑设...
  • 4篇广东省建筑设...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常州容大结构...
  • 3篇广东省建筑科...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广东省建筑科...
  • 2篇广州市市政工...
  • 2篇广东电网有限...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悉尼科技大学
  • 1篇广州城建职业...

作者

  • 188篇汪大洋
  • 84篇张永山
  • 57篇周云
  • 22篇朱勇
  • 11篇燕乐纬
  • 9篇唐承志
  • 9篇梁颖晶
  • 8篇蔡长青
  • 7篇刘爱荣
  • 4篇刘纯
  • 4篇魏德敏
  • 4篇黄斌
  • 4篇吴从晓
  • 4篇邓雪松
  • 3篇区彤
  • 3篇李庆祥
  • 3篇陈小兵
  • 2篇耿鹏飞
  • 2篇陈麟
  • 2篇赵桂峰

传媒

  • 16篇振动与冲击
  • 11篇建筑结构
  • 5篇土木工程学报
  • 5篇工程抗震与加...
  • 4篇高等建筑教育
  • 4篇结构工程师
  • 3篇低温建筑技术
  • 3篇公路
  • 3篇工业建筑
  • 3篇工程力学
  • 3篇防灾减灾工程...
  • 3篇建筑科学与工...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力学与实践
  • 2篇中国建筑防水
  • 2篇华南地震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广州大学学报...
  • 2篇广东建材
  • 2篇大学教育

年份

  • 16篇2023
  • 34篇2022
  • 20篇2021
  • 16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13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16篇2014
  • 14篇2013
  • 4篇2012
  • 16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全解耦式振震双控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解耦式振震双控装置,第一弹性伸缩部件能够沿竖向伸缩,横向移动组件安装于第一弹性伸缩部件的顶部和/或底部,横向移动组件包括多个沿横向依次排布的第一滚动体,第一滚动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弹性伸缩部件沿横向往复运动...
汪大洋梅灿张永山周云朱勇
文献传递
一种全解耦式振震双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解耦式振震双控装置,第一弹性伸缩部件能够沿竖向伸缩,横向移动组件安装于第一弹性伸缩部件的顶部和/或底部,横向移动组件包括多个沿横向依次排布的第一滚动体,第一滚动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弹性伸缩部件沿横向往复...
汪大洋周云梅灿张永山朱勇
文献传递
黏滞阻尼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对研发的一种黏滞阻尼器的四种不同型号D1~D4进行低周循环加载试验和抗低周疲劳性能试验,探讨阻尼器的耗能性能和参数相关性能,并将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黏滞阻尼器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耗能性...
张敏汪大洋耿鹏飞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结构黏滞阻尼器性能试验
文献传递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研究现状(Ⅱ)——水平/三维隔震装置与限位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隔震技术已成为结构抗震的有效控制手段之一,并在国内外很多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被认为是保护结构免受地震损伤最具工程价值的技术之一。本文概述了针对近断层区域地震动特性研发的水平隔震装置、三维隔震装置及其限位技术,系统总结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水平隔震结构、三维隔震结构及含限位技术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与研究成果。通过对近断层隔震结构研究进展分析,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水平、三维隔震结构的研究、多向地震动输入、主余震的输入等方面给出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研究与应用尚待进一步完善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张永山唐承志汪大洋莊初立
关键词:近断层地震三维隔震
上下盘断层参数对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研究(Ⅰ:非隔震)
2018年
为系统研究上下盘断层参数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首先建立并验证了4层、8层、12层及16层涵盖常见周期范围的四类RC框架结构,其次以622条上下盘地震动记录为评判标准,针对三种NGA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ASK模型、CB模型和CY模型)开展最优拟合方法优选工作,最后基于最优模型拟合得到的160条上下盘地震动,进一步探讨了震级、土体剪切波速、断层倾角、上界埋置深度等参数与上下盘地震动PGA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上下盘断层参数对四类RC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SK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上下盘地震动,与实际地震记录吻合度最好;上下盘地震动PGA随场地距离的减小而不断增大、随震级增大而不断增大,断层倾角仅在上盘场地距离20 km以内时对PGA有较大影响,土体剪切波速和上界埋置深度对PGA影响不大;四类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均随场地距离和土体剪切波速的减小而增大、随震级和结构高度的增长而增大,在下盘场地距离一定时断层倾角和上界埋置深度对结构动力响应基本无影响;上盘地震动对低层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较大,下盘地震动对高层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较大。
汪大洋张永山唐承志韩启浩
关键词:断层参数RC框架结构动力响应
基于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人工地震波生成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人工地震波生成方法,用于地震波生成领域,包括: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建立DL生成模型;对所述DL生成模型基于地震样本进行训练,得到目标DL生成模型;将实际地震记录输入所述目标DL生成模...
汪大洋蔡长青蓝林华刘东滢徐慎春
直立锁边铝合金屋面系统温度效应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金属屋面系统常用于各种重要的地标建筑中,经常受到周期性的太阳辐射、温度变化和其他环境影响。通过试验研究温度场作用下直立锁边铝合金屋面系统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分析屋面板、支座和板肋在静力温度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特性,并通过循环温度加载测试评估屋面板的力学性能、变形和磨损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板肋、支座、板底和板面的应力逐渐增加,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温度每增加1℃,屋面板温度应力最大增加约1.2 MPa。板肋应力最大,板面次之,板底应力最小,且各部分应力均在弹性阶段。屋面板热膨胀位移显著,屋面板纵向水平位移要明显大于板底竖向位移,最大纵向水平位移约20.4 mm。循环加载下,屋面板的磨损特性受循环次数的影响较大,最大磨损厚度约18.20μm。
王明明辛志勇区彤汪大洋张永山张永山
关键词:力学性能
一种连续焊接屋面滑移支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续焊接屋面滑移支座,包括背板、底板和附加板,所述底板与所述背板垂直设置,所述背板设有缺口,所述附加板设有可嵌入所述缺口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可在所述缺口内滑动。本实用新型相较于传统的L型支座在传统的直...
姜宇泽汪大洋辛志勇王明明区彤黄斌
黏滞阻尼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对研发的一种黏滞阻尼器的四种不同型号D1~D4进行低周循环加载试验和抗低周疲劳性能试验,探讨阻尼器的耗能性能和参数相关性能,并将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黏滞阻尼器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与抗低周疲劳性能,阻尼器设计与加工技术可靠、工作性能稳定、密封性好;工程应用显示了研制的黏滞阻尼器具有大量耗散地震输入能量、有效衰减结构动力响应、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侧移的能力,验证了所提黏滞阻尼器对于抑制结构震动、提高结构安全性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敏汪大洋耿鹏飞
关键词:黏滞阻尼器性能试验工程应用减震效果
AP1000安全壳在大型商用飞机撞击下的动力响应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自“9·11”事件以来,核电站抵御大型商用飞机撞击一直是核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采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波音737 MAX 8和AP1000安全壳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基于Riera法验证了飞机撞击有限元模型准确性,进行了5种不同初始撞击速度(100 m/s,150 m/s,200 m/s,250 m/s和300 m/s)和5种不同撞击高度(30 m,39 m,47 m,54 m和65 m)的飞机撞击安全壳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和分析了飞机的撞击力时程和动能时程、钢制安全壳的动力响应、等效应力分布和其局部破坏情况。结果表明:飞机撞击过程引擎对撞击力的贡献最大,约为机身撞击力的3~4倍;筒身等效钢梁处的撞击力峰值较非等效钢梁处大,最大达到了后者的171%(速度为300 m/s);安全壳筒身段与穹顶的交界处为安全壳结构的最危险位置,在此位置处安全壳环向和竖向贯穿尺寸均大于同初始撞击速度下其他位置的贯穿尺寸,最大环向、竖向贯穿尺寸分别达到29.68 m和17.86 m;当飞机的撞击速度大于150 m/s时,撞击区域钢板等效应力影响范围随初始撞击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撞击等效钢梁处的钢板等效应力分布范围相对于撞击非等效钢梁处的更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核岛安全壳的抗飞机冲击安全评估和设计提供参考。
汪大洋汪秀清杨强张永山吴成清
关键词:商用飞机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