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音
- 作品数:69 被引量:1,310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社会心态:风险社会中心理共享现实的建构被引量:13
- 2015年
- 在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具有的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被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从共享的心理现实性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的社会心理机制及主要构念,并且对社会心态的测量工具的设计发展进行了讨论。社会心态的研究重点是对一个共同体验的形成机制研究,它包括理论构念的特点和性质以及主要构念成分之间的关系。只有理解了这一构念的特征,才可以在选择测量工具和进行数据分析时体现这些思想。
- 杨宜音
- 关键词:风险社会社会心态
-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被引量:56
- 2008年
- 公民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公民性的测量将可以提供对现代中国人政治、社会行为的解释以及对人群的分类,以便预测他们的社会行为及其变化轨迹。然而,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公民行为?公民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本研究试图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中国人的公民性测量工具的编制提出基本构想,即从两个维度来测量公民性取向:(1)倾向于关注公共事物与利益的程度,(2)以契约权利方式处理公私矛盾的程度;从而区分四种原型:(1)高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公民行为;(2)高公共性且低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臣民行为;(3)低公共性且高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消费者或商人行为(或曰市场行为);(4)低公共性且低契约性取向,表现为典型的熟人或自己人行为。本文还报告了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杨宜音
- 关键词:公民意识公民性心理测量
- 社区情绪:生成机制与治理策略
- 2023年
- 为探索社区治理与建设的内生性路径,基于社区的共同体属性,研究提出“社区情绪”这一概念并就此讨论,可得出相关治理策略。社区情绪是指一定时期内社区居民的共享性心理体验,它源于社区居民所具有的共性互依的社区生活需要,通过居民间交往互动,经由情绪反应、情绪推理、情绪循环与强化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生成,为促进居民的社区认同提供了必要的情绪基础。从社区情绪的视角可以看到:一方面,居民基于对社区情绪的感受和理解,可通过情绪选择与表达推进社区参与,共享社区情绪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社区管理者基于对社区情绪的内涵与形成机制的把握,可通过制定社区情绪指标及其监测,关注与回应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增强社区认同与凝聚力,疏导与培育社区情绪,引导正向社区情绪,化解消极社区情绪,从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 井世洁杨宜音吴莹
- 关键词:社区共同体
- 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互构性”——社会心理学中“共识”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示被引量:24
- 2013年
- 社会心理学有三种有关"共识"的理论,即共享现实理论、主体间共识理论和社会表征理论。共享现实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认知研究范式出发,采用"言即信"的实验方法探讨他人态度被个人建构为判断依据的"现实性"的过程。主体间共识理论是在共享现实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主要讨论"我眼中他人的观念"对个人价值观与社群认同的影响。社会表征理论认为,不同社群因其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同一理论或观念的表征是不同的,社会表征过程包括将价值观念或理论锚定和具体化的过程。文章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事实与个人心理的相互建构性讨论三种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示。
- 吴莹杨宜音
- 关键词:社会心态
- “自己人”及其边界
- 杨宜音
-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中国人自己人
-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续)被引量:1
- 1988年
- 每个学生都接受过别人的感情付出,但不是每个人的动机中都含有为此而学习的成份。这说明从接受恩惠到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还有一些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可能是:对别人恩惠的意知能力,对别人给予的恩惠与损害的比较,对施惠者的态度,对自己所取得发展的原因归属,对自己“收”与“支”的比较,施惠者是否对受惠抱有学习方面的期望及这一期望的水准,以及主体是否意识到这些期望等。被测学生中以社会提高为学习动机成份的人数比例较大。
- 李庆善石秀印杨宜音
- 关键词:学生学习动机大学生学习动力社会地位社会要求
- 2015社会心态新特征被引量:8
- 2016年
- 在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心态透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形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心理资源。2015年非常显著的社会心态特征是社会共识的建构。民众的社会表达、交流和寻求共识的需求在增长。
- 杨宜音
- 关键词:社会心态风险管理
- 信任的“差序格局”与“中位优势”——当代中国“90后”青年的信任模式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文章采用来自2017年全国323个地级市的13624份“90后”调查对象的数据,探索社会结构视角下的信任模式。研究发现:人际信任存在熟人信任大于生人信任的“差序格局”模式;职业群体信任分为三个阶层性因素,分别命名为上位信任、中位信任与下位信任,其中,中位信任的水平显著最高,出现结构性的“中位信任优势”;熟人信任与生人信任能够显著预测上位信任、中位信任和下位信任。传统的人际信任的“差序格局”与当下的职业群体“中位信任优势”分别表现出随着户籍变动和主观阶层认同所出现的复杂的动态特征,共同构成转型期中国“90后”青年人的社会信任模式。
- 胡琳丽杨宜音郭晓凌
- 关键词:信任社会结构
- 是俱乐部,还是关系网—一项有关大学生同乡交往社会心理机制的质性研究
- <正>大学中的同乡交往是常见的校园社会交往现象。作为同乡关系,它是中国人人际关系差序格局中的一个类别,又成为同乡群体成员身份的来源。同乡交往具有关系网的性质还是俱乐部的性质呢?
- 杨宜音张曙光
- 关键词:关系化
- 文献传递
- 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被引量:130
- 1995年
-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与行为倾向。尽管这一概念在我国使用得相当频繁,但是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却一直被许多使用者所忽略。本文试图分析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概念与我国在借用这一概念时所赋予它的含义之间的差异,并指出,西方“人际关系”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概念所蕴含的内容与形式的附着性以及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与中国人所说的“人际关系”或“关系”概念是不同的。因此,在解释人类的人际行为时,不应忽略文化的差异。
- 杨宜音
- 关键词:亲缘关系分形逻辑起点情感性人际行为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