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兴亮

作品数:15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榆林市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CT
  • 3篇MRI
  • 2篇血管
  • 2篇血小板
  • 2篇影像
  • 2篇肿瘤
  • 2篇椎管
  • 2篇椎管内
  • 2篇椎管内脊膜瘤
  • 2篇微出血
  • 2篇抗血小板
  • 2篇脊膜
  • 2篇脊膜瘤
  • 2篇加权成像
  • 2篇X线
  • 2篇病灶
  • 2篇出血

机构

  • 15篇榆林市第一医...

作者

  • 15篇杨兴亮
  • 3篇田娟
  • 2篇赵维建
  • 2篇师仰宏
  • 2篇米磊
  • 2篇黄苗
  • 2篇张博
  • 2篇康林娥
  • 1篇郑虎林
  • 1篇郑利
  • 1篇闫红梅
  • 1篇张鹏
  • 1篇白艳艳
  • 1篇薛瑶
  • 1篇柴玉梅

传媒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癌症进展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定量参数与子宫内膜癌病灶浸润深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与子宫内膜癌病灶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接受DCE-MRI检查,测量其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依据病理学检查病灶肌层浸润深度情况,将84例患者分为未浸润组(n=18)、浅肌层浸润组(n=37)和深肌层浸润组(n=29),比较3组患者的DCE-MRI定量参数。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与DCE-MRI定量参数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CE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患者Kep、K^(trans)、V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肌层浸润组、深肌层浸润组患者的Kep、K^(trans)、Ve均高于未浸润组,深肌层浸润组患者的Kep、K^(trans)、Ve均高于浅肌层浸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与Kep、K^(trans)均呈正相关(r=0.674、0.628,P﹤0.01),与Ve无相关性(r=0.327,P﹥0.05)。K^(trans)、Kep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的AUC分别为0.834、0.806,均大于Ve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的AUC(P﹤0.05)。结论随着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的增加,DCE-MRI定量参数中Kep、K^(trans)、Ve随之增加,Kep、K^(trans)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且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较高。
黄世全米磊杨兴亮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MR诊断
2014年
目的:探讨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MR影像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率。材料与方法:对本院2011-2013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MR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6例单发,1例多发(系术后2年复发);4例位于小脑半球,2例位于四脑室,1例位于四叠体池;6例均呈类圆形大囊小结节型,1例以实性为主。MRI平扫发现囊性区均呈类似于脑脊液样信号影,且无强化,边缘结节呈明显强化。实性为主者,强化较明显。结论: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多数呈大囊小结节样改变,壁结节呈血管样明显强化对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延晓勇杨兴亮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脑肿瘤
低场MRI在椎管内脊膜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对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其发病部位、边缘形态、信号特点、与邻近结构关系及增强表现。结果:23例患者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4-71岁,平均48岁。好发部位依次为上胸段、颈段、胸腰段,腰段,髓外硬膜下,髓外硬膜内外。22例肿瘤形态规则,呈半圆形,椭圆形,脊髓受压移位,可见"硬膜下"征;1例同时累及髓外硬膜内、外的脊膜瘤呈不规则形。18例平扫T1WI呈等、略低信号,5例呈等、低混杂信号,18例T2WI呈等、略高信号,5例呈等、高混杂信号。注射Gd-DTPA后18例呈较均匀强化,5例呈不均匀强化,22例可见"硬膜尾"征。结论:低场MRI能够对椎管内脊膜瘤较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对外科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崔胜宏杨兴亮张博田娟
关键词:椎管脊膜瘤低场MRI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致脑微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通过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采用对照研究对接受双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检测,早期发现脑微出血。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期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颅内微出血小于5个的120例患者给予双抗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1和氯吡格雷片75 mg·d-1)。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10天、20天、30天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观察有无颅内微出血。完成30d治疗的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影像结果,分别记录两组第10天、20天、30天的脑微出血(CMB)病灶数目小于等于5个与大于5个的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抗治疗后小于或等于5个脑CMB的第10天、20天、30天例数分别为:5例、9例、10例。第20天、第30天分别与第10天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与第20天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抗治疗后大于5个脑CMB的第10天、20天、30天例数分别为:1例、3例、3例。第20天、第30天分别与第10天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与第20天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测接受双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早期发现脑微出血,评估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30d是相对安全的,没有增加出血风险,对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
黄苗马兴顺康林娥师仰宏杨兴亮柴玉梅薛瑶白艳艳乔子梅张伟靖
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缺血性卒中脑微出血
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及预后应用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结合临床,依据CT表现,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分度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结合临床,跟踪随访。结果CT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其影像学分度对治疗和预后评估有指导性作用。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CT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其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必要的诊断证据,同时对病情判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应用价值。
杨兴亮
关键词:新生儿脑病影像学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磁敏感加权成像观察颅内微出血的效果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磁敏感加权成像观察颅内微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前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测结果分为对称组(n=30,静脉对称)和不对称组(n=50,静脉不对称)。所有患者实施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颅内微出血状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80例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治疗24 h、1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对称组显著低于不对称组(P<0.05)。两组患者颅内微出血发生率及分级状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显著,且可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评估颅内微出血状况。
黄苗马兴顺师仰宏杨兴亮康林娥
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
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其发病部位、边缘形态、信号特点、邻近结构情况及增强表现。结果:16例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16-68岁,平均47岁。发病部位依次为上胸段8例、颈段6例、胸腰段2例,腰段1例,15位于髓外硬膜下,1例同时累及髓外硬膜内、外。髓外硬膜下脊膜瘤9例呈半圆形,6例呈椭圆形,脊髓受压移位,15例位于硬膜外肿瘤均可见"硬膜下"征;1例同时累及髓外硬膜内、外的脊膜瘤呈不规则形。于T1加权像呈等信号6例,略低信号7例,等、低混杂信号3例;T2加权像呈等信号5例.略高信号10例,等、高混杂信号1例。注射Gd-DTPA后14例呈较均质性强化,2例呈不均质性强化,可见"硬膜尾"征。结论:MRI能够对椎管内脊膜瘤较准确定位;根据肿瘤的信号特点、肿瘤与硬脊膜的关系及强化特点,一般能够达到术前定性诊断。
杨兴亮延晓勇张博
关键词:椎管脊膜瘤MRI
脑囊虫病CT诊断及病理分析
2007年
杨兴亮赵维建郑虎林张鹏延小勇
关键词:脑囊虫病癫痫发作病理分析皮下结节
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及X线摄影技术因素分析和改进
2007年
目的:探讨膈下肋骨X线摄影技术的改进,以提高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准确性。方法:观察和分析膈下肋骨骨折52例,将膈下肋骨分为3等份,外1/3段用患侧小角度前后斜位摄影,中、内1/3段采用对侧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摄影,并对摄影技术改进前后进行对比。结果:52例膈下肋骨骨折病例中,采用常规正斜位片有36例明确诊断,13例为疑似病例,未见骨折者3例。改进摄影技术后13例疑似病例中,11例明确诊断有骨折;3例未见异常病例中,有2例明确显示骨折;其余3例经双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后示明确骨折。结论:膈下肋骨骨折X线摄影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其诊断准确性,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率,尤其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赵维建杨兴亮郑利
关键词:诊断准确率
骨肉瘤的X线CT及MRI检查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30例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全部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骨肉瘤。结果 X线、CT、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8%、90%和94%。X线检查显示骨膜反应26例、瘤骨21例、软组织肿块20例、骨质破坏17例、Codman三角8例;19例CT检查均显示瘤骨、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Codman三角3例,CT对Codman三角的显示率要低于X线检查;MRI检查显示骨髓腔明显肿瘤信号,T1WI低信号,T2WI混合信号,扫描可见肿瘤周围水肿,12例可见中央坏死囊变。结论 X线检查是骨肉瘤最常用的检查手段,CT对骨质破坏及微小瘤骨检查准确率更高,MRI高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崔胜宏杨兴亮田娟闫红梅
关键词:骨肉瘤X线CTMRI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