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

作品数:51 被引量:257H指数:10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合同制定向工作任务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1篇地震
  • 16篇震源
  • 14篇震源机制
  • 11篇地震序列
  • 9篇震源机制解
  • 7篇地震活动
  • 7篇发震
  • 7篇发震构造
  • 7篇触发
  • 6篇地壳
  • 5篇余震
  • 5篇M
  • 4篇东段
  • 4篇震群
  • 4篇固体潮
  • 3篇地壳介质
  • 3篇地震带
  • 3篇余震活动
  • 3篇震群活动
  • 3篇天山地震带

机构

  • 43篇新疆维吾尔自...
  • 19篇中国地震台网...
  • 15篇中国地震局
  • 13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山东省地震局
  • 3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51篇李金
  • 14篇蒋海昆
  • 9篇宋金
  • 9篇刘建明
  • 8篇曲均浩
  • 8篇王琼
  • 7篇向元
  • 5篇周龙泉
  • 4篇温少妍
  • 4篇吴传勇
  • 4篇吴琼
  • 3篇聂晓红
  • 3篇高原
  • 3篇魏芸芸
  • 3篇郭寅
  • 2篇姚远
  • 2篇唐兰兰
  • 2篇张志慧
  • 2篇高荣
  • 2篇赵彬彬

传媒

  • 10篇中国地震
  • 7篇地震
  • 6篇地震地质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内陆地震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2
  • 3篇2011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回归算法和大数据云基础设施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震预测
2020年
地震震级预测是近几十年来广泛研究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文献中可以找到统计、地球物理和机器学习等研究方法,但并没有得出令人特别满意的结果。近年来,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计算技术应运而生,使得海量数据分析成为可能。新方法利用了云体系等物理资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有许多可用数据。在本项工作中,为了预测未来7天内的地震震级,在大数据(使用1GB目录)情景下,探索几种回归算法与集成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用Apache Spark框架、R语言的H2O库和亚马逊(Amazon)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有希望的结果。
G.Asencio-CortésA.Morales-EstebanX.ShangF.Martínez-álvarez李帛珊李金
关键词:地震预测
近期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固体潮调制的统计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Schuster检验方法,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采用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天山中东段ML≥2.0的地震数据,对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从时、空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chuster检验p值时间窗平滑结果与天山地震带较强地震的发生对应较好,尤其是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6.0级地震之前很长一段时间,Schuster检验p值时间窗平滑结果一直低于潮汐触发地震的阈值0.05,而尼勒克6.0级地震发生后,该值迅速恢复到较高水平,反应了此次地震的发生与固体潮的密切关系;从Schuster检验p值空间窗平滑结果看,尼勒克6.0级地震也处于或接近潮汐调制触发地区。因而,从时、空两方面的检验结果看,尼勒克6.0级地震的发生受固体潮调制明显。
李金蒋海昆黄瑜曲均浩高朝军
关键词:天山地震带
一种虚拟地震台方位角参加偏网地震定位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虚拟地震台方位角参加偏网地震定位方法,属于偏网地震定位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粗略的震中位置和实际地震观测台分布,确定虚拟地震台的位置;根据每个虚拟地震台的位置和粗略的地震震中坐标,确定每个虚拟地震台对...
唐明帅李艳永魏芸芸陈玉鑫李金张志斌曹昌军金花任林冯雪玲
汶川地震余震活动固体潮调制的统计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基于Schuster检验对汶川地震余震受固体潮的调制触发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对引潮力、潮汐应力和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等触发地震情况的分时段分区段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北段2008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组强余震受潮汐触发明显,引潮力、潮汐正应力及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经Schuster检验平滑后均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此外,汶川余震受半月潮的调制非常明显,北段余震多发生于上、下弦时段,南段地震多发生于上、下弦和望时段。
李金蒋海昆
2020年1月19日伽师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文中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20年1月19日伽师M_(S)6.4主震、前震和部分M_(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伽师6.4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伽师6.4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初步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6.4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190°,倾角32°,滑动角31°;节面Ⅱ,走向74°,倾角73°,滑动角118°,震源深度为12.1km,表明其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而5.4级前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震源深度为17.1km,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83°,倾角78°,滑动角173°;节面Ⅱ,走向174°,倾角83°,滑动角12°。根据重新定位结果,结合震源区附近构造地质背景推断,5.4级前震的发震构造为NNW向高倾角走滑断裂L 0,其可能为1997—1998年伽师震群NNW向发震构造体系的分支断裂。由于绝大多数余震分布在L 0断裂东侧,判断L 0及相关断层对余震分布可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根据主震的位置和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震源区断裂的产状特征推测,伽师6.4级主震的发震构造为SN向的缓倾角破裂,其滑动可能主要集中在柯坪塔格推覆构造滑脱面附近的区域,但伽师6.4级地震可能引起了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多条断裂同时活动。
李金李金蒋海昆魏芸芸
关键词: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
2022年新疆皮山5级震群活动的复杂性探讨
2022年
2022年3月17日新疆皮山发生M_(S)5.2地震,时隔83天,于6月8日再次发生M_(S)5.0地震,2次地震相距约9 km。M_(S)5.2地震前10天,震区出现小震群活动,三十里营房地震台记录到671次前震活动,序列活动表现出震群型特征。利用CAP方法计算皮山M_(S)5.2、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2次地震破裂类型差异较大,其中M_(S)5.2地震为逆冲型,M_(S)5.0地震为正断兼走滑型。根据2022年皮山5级震群序列特征及2次主要地震事件破裂方式的差异,结合震中附近构造特征,探讨此次震群活动的构造复杂性,认为皮山震群发生在天神达坂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之间的次级断裂上,推测在NS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康西瓦断裂南北两侧的左旋滑移量部分被西昆仑前缘的逆冲断裂系所吸收,由于构造方式的差异及应力分配的不均匀,其EW向运动速率在不同区段存在一定差异,在局部地区形成近EW向的差应力,进而产生一些拉张性质的破裂。
李金李金史勇军
关键词:前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西昆仑
新疆中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与检验被引量:5
2016年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刻画震源区介质损伤程度的物理学参数,它通过随时间的变化来反映地震孕育的过程来进行地震预测。通过对1990—1999年新疆地区部分中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该理论得到孕震积分的概念应用于震例中。结果表明:中强震震前在震中附近可能存在多个高加卸载响应比值区,它们大致围成椭圆状或环状,地震通常发生在异常高值波动或减弱的过程中;异常峰值至发震时间比理论时间要短,这可能表明新疆地区构造活动剧烈,孕震周期较短。
温少妍唐兰兰刘月刘建明张琳琳李金尼鲁帕尔.买买吐孙单新建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中强地震
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被引量:10
2018年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呼图壁M_S6.2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余震序列中部分M_L≥4.0地震的震源机制,从而综合分析了呼图壁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43.775 9°N,86.363 4°E,初始破裂深度约15.388km,震源矩心深度约17km。地震序列沿NWW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15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深度剖面显示发震断层面倾向N,运动性质以逆冲为主。主震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92°/倾角62°/滑动角80°,节面Ⅱ:走向132°/倾角30°/滑动角108°,表明该地震为1次逆冲型地震事件。节面I倾角与震源深度剖面倾角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余震分布推断节面I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推测呼图壁6.2级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齐古背斜以南深部隐伏逆冲断坡上的1条反冲断层。本次地震是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1次"褶皱型"地震。
刘建明王琼李金吴传勇赵彬彬孔祥燕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
新疆地区2000-2012年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计算,考察了研究区2000-2012年期间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域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孕震积分定量统计了新疆地区5级以上地震与LURR的时空关系;并用2011-2012年的扫描结果与次年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对比,发现绝大部分的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前1年的预测区域内。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结果,分别对2011-2012年发生的4个6级地震进行了孕震积分时程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实际地震发生之前几个月孕震积分均会达到峰值,并在高值波动过程中或高值回落后发震。
唐兰兰刘月刘建明温少妍李金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2022年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5次M_(s)≥3.0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整理了各研究机构给出的伽师5.5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求出了与所有测定的震源机制的标准差最小的解作为中心震源机制解.伽师5.5级主震中心解为节面Ⅰ:走向144.22°/倾角87.13°/滑动角-175.78°;节面Ⅱ:走向54.01°/倾角85.79°/滑动角-2.88°,最佳矩心深度18 km,表明该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事件.统计所有计算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占比例最大,同时还存在其他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表明该地区有复杂的应力场环境.结合震源区的地质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类型,推测伽师5.5级为下苏洪隐伏断层一次新的破裂事件,判定节面Ⅰ为伽师5.5级主震的发震断层面.初步分析了此次伽师5.5级地震序列与1997-1998年和2003年伽师强震群的异同.震源区应力场呈走滑应力体系,该区域最大主应力σ_(1)方位为NEE—SWW向,得到应力型因子R为0.1,说明张应力轴确定,震源区主要受EW向拉张为主的张应力主导作用.结合伽师地区1997-2003年的几次强震群反演的应力场结果,本次地震造成最大主应力方位发生顺时针旋转,对后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孙昭杰李金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