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菲

作品数:29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成像
  • 8篇肿瘤
  • 8篇磁共振
  • 6篇影像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细胞
  • 4篇纵隔
  • 4篇细胞瘤
  • 4篇腺癌
  • 4篇肺腺癌
  • 4篇CT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母细胞
  • 3篇母细胞瘤
  • 3篇胶质
  • 3篇MRI
  • 3篇波谱
  • 3篇成人
  • 3篇磁共振波谱

机构

  • 16篇秦皇岛市第一...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湖北文理学院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襄阳市中心医...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大学附属...
  • 1篇宁波大学医学...
  • 1篇陕西省肿瘤医...

作者

  • 24篇李文菲
  • 8篇牛晨
  • 7篇张明
  • 4篇李英杰
  • 4篇李晓超
  • 3篇韩芳
  • 3篇王占秋
  • 3篇严静东
  • 3篇郭丽萍
  • 3篇马雪英
  • 3篇郭丽萍
  • 2篇郭晨光
  • 2篇刘红娟
  • 2篇刘德丰
  • 2篇麻少辉
  • 2篇王渊
  • 2篇马雪英
  • 1篇陈燕生
  • 1篇刘翔
  • 1篇赵婷婷

传媒

  • 7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国CT和M...
  • 2篇肿瘤影像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 1篇中华转移性肿...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7篇201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少见类型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对不典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其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或术前误诊为脑膜瘤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变中,15例脑膜瘤术前被误诊为胶质瘤7例,室管膜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及听神经瘤各2例,PNET及颅骨肿瘤各1例;其中13例病灶呈单发且信号不均,12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8例可见脑膜尾征,2例多灶性脑膜瘤同时累及胼胝体。其他病变被误诊为脑膜瘤者6例,分别为脑血管畸形伴出血、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海绵状血管瘤、颅咽管瘤、胶质母细胞瘤及血管周细胞瘤各1例。结论: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加深对发生于少见部位及特殊病理类型脑膜瘤的认识,可有效减低术前误诊率。
郭丽萍李文菲辛晓敏牛晨马雪英梁丰丽韩芳郭苏晋张明
关键词:不典型脑膜瘤误诊磁共振成像
MR波谱诊断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型胶质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基于循证医学评估MR波谱(RS)在预测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的诊断性能。方法:系统检索Ovid-MEDLINE、Web of Knowledg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获得MRS诊断胶质瘤IDH突变的临床研究文献,时间至2020年1月。采用Stata和Meta-Disc软件评估MR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基于I2进一步评估研究异质性。Deek's漏斗图验证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最终10篇符合纳入标准,森林图显示MRS精确诊断胶质瘤IDH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9(95%CI为0.7~0.95)和0.84(95%CI为0.66~0.93)。曲线下面积0.93。敏感性和特异性I2均<70%,提示该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回波时间(TE)长短是影响异质性主要因素。漏斗图证实研究中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P>0.05)。结论:MRS是唯一能术前通过检测2-羟基戊二酸来预测胶质瘤IDH类型的影像技术,具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长TE采集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预测IDH突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李文菲顾长聪梁珊珊韩芳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
肺薄层CT特征预测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腺癌的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肺肿瘤性纯磨玻璃结节(pGGN)的薄层CT特征,构建逻辑(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浸润性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因胸部CT检查发现pGGN的连续病例,入组病例具有完整的临床影像资料和明确病理结果,依据病理类型分为腺体前驱病变组(不典型瘤样增生37例,原位腺癌51例)88例和浸润性病变组(微浸润腺癌84例,浸润性腺癌24例)108例。比较2组薄层CT特征分析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分析指标经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该模型及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最大Youde指数确定最佳鉴别诊断效能。结果2组平均直径、平均CT值、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空气支气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表明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分叶征是2组病理分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ROC曲线显示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分叶征及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均较高(AUC=0.88、0.8、0.74),并预测模型效能高于单项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及分叶征是预测pGGN浸润性腺癌的重要CT特征,基于薄层CT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有更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张俊尹雪梅李文菲李晓超李英杰
关键词:肺腺癌电子计算机扫描
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不同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和传统手术对比治疗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BM、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至2014年11月15日,以获得有关不同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分析数据,计算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检验异质性并寻找其来源,应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总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研究(RCT),共计669例病人,其中影像导航手术者329例,传统手术者3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手术相比,影像导航切除脑肿瘤的全切率较高,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切率方面,不同影像导航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降低术后功能障碍方面,术中磁共振优于超声,超声优于弥散张量成像(DTI)(P=0.02)。结论:影像导航脑肿瘤切除术相比传统手术可以提高肿瘤全切率,最大程度保护功能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文菲牛晨郭丽萍梁丰丽马雪英赵恩法张亚飞张明
关键词:脑肿瘤影像导航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
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例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5例均行胸腹部CT平扫后增强扫描,2例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CT扫描示5例肿块均位于前纵隔,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4例伴周围大血管明显受压,2例伴心包及胸腔积液,1例包绕周围大血管生长;4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心包增厚并见多发结节,1例伴左肾上腺结节,均提示为转移瘤。18F-FDG PET-CT扫描示2例前纵隔肿块、纵隔肿大淋巴结及1例心包、左侧肾上腺结节呈高代谢,提示前纵隔恶性占位伴纵隔淋巴结、心包、左侧肾上腺转移。病理示5例肿块内均含有黑色素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5例S-100蛋白和抗黑色素抗体HMB-45均呈阳性。结论纵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多位于前纵隔,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内部糖代谢异常增高,常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或侵犯心包、胸膜。但确诊仍需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喻晖陈涛李文菲严静东
关键词:纵隔黑色素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18F-FDG 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前纵隔肿瘤患者80例(恶性肿瘤35例、良性肿瘤4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0~80(45.5±10.2)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身18F-FDG PET/CT及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2种检查的间隔时间在2周内。分别计算并采用χ2检验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扫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35例恶性肿瘤中胸腺癌15例,淋巴瘤10例,恶性生殖细胞瘤7例,神经内分泌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滑膜肉瘤各1例。18F-FDG PET/CT诊断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灵敏度[97.1%(34/35)]、特异度[93.3%(42/45)]及准确率[95.0%(76/80)]均高于增强CT[71.4%(25/35)、77.8%(35/45)、75.0%(60/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2、4.357、12.471,均P<0.05);18F-FDG PET/CT对胸腺癌、淋巴瘤及恶性生殖细胞瘤诊断的准确率[93.3%(14/15)、100.0%(10/10)、85.7%(6/7)]均高于增强CT[60.0%(9/15)、50.0%(5/10)、28.6%(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3、6.333、4.333,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优于增强CT,可作为该病主要的检查方法。
陈涛樊建中李文菲吴彩云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氟脱氧葡萄糖F18前纵隔
距骨软骨母细胞瘤一例被引量:3
2017年
软骨母细胞瘤大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1]。因为其软骨来源,Jaffe和Lichtenstein在1942年首次将其命名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通常发生在长骨的骨骺,特别是肱骨、胫骨、股骨,而在距骨和跟骨发生较少[2]。软骨母细胞瘤大约有4%发生在距骨[3]。我院近期见到一例发生在右侧距骨的软骨母细胞瘤,就其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报告如下。
李文菲牛晨郭丽萍王占秋
关键词:距骨软骨母细胞瘤CT
平均CT值与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预测早期浸润性肺腺癌的价值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平均CT值、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及两者联合预测磨玻璃结节早期浸润性肺腺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1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磨玻璃结节(GGN),根据病理类型分为浸润前病变组(不典型瘤样增生-原位腺癌)65例和浸润性病变组(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102例。利用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及平均CT值是否存在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生成两种分析指标联合诊断的预测概率,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确定平均CT值最佳临界值及平均CT值、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及联合指标的最佳诊断效能参数。结果 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及平均CT值在两组不同病理分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平均CT值单项分析指标的诊断效能参数均较高,同时联合指标诊断效能参数中的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及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单项指标;平均CT值的最佳临界值为-519 HU。结论 平均CT值、肿瘤微血管CT成像征预测GGN早期浸润性肺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的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项指标。
张俊尹雪梅李文菲李晓超李英杰刘德丰
关键词:CT
1H MRS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MRS)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术后病理或临床证实脑转移瘤32例。所有患者MRS前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3.0T MR多体素波谱(TE 144ms)扫描,分别于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正常脑实质取感兴趣区(VOI),测量代谢物浓度,计算Cho/Cr、NAA/Cr、Cho/NAA值,比较肿瘤实质与正常脑实质、瘤周水肿与正常脑实质代谢物比值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肿瘤实质是否出现1.3ppm脂峰(Lip)及可流动脂质。结果:肿瘤实质与正常脑实质代谢物比较,Cho/Cr增高、NAA/Cr降低、Cho/NAA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瘤周水肿与正常脑实质代谢物比较,Cho/Cr略有增高,NAA/Cr略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o/NAA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中24例出现Lip,出现率75%,15例出现可流动脂质,出现率46.9%。结论:脑转移瘤的MRS具有一定特征,脂峰及可流动脂质的出现有助于脑转移瘤的诊断。
闫斌梁丰丽赵婷婷韩芳牛晨李文菲郭苏晋梁秀芬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脑肿瘤转移瘤
增强CT及双时相PET/CT对肺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ung primary 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SCNC)的CT与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并分析61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LSCNC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61例患者均行胸腹部CT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中10例行双时相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CT扫描示61例患者肿瘤中央型44例,周围型17例;55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4例呈类圆形,2例呈多结节形;33例边界不清,28例边界清晰;除1例外余60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囊变坏死区,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58例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坏死;17例伴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16例伴阻塞性肺不张或肺炎;3例邻近肺动脉受压变窄;2例邻近胸膜增厚、粘连。18例伴肺转移,10例肝转移,7例骨转移,4例脑转移,3例肾上腺转移及1例脾脏转移。增强扫描后53例肺内肿块呈中度强化,8例呈明显强化,且清晰显示病灶与纵隔内各组织结构关系。18F-FDG PET/CT早期显像示10例肺内肿块、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呈明显异常高代谢,2 h延迟显像后代谢持续增高,提示肺恶性占位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结论:增强CT及双时相PET/CT显像对LSCN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陈涛樊建中吴彩云严静东李文菲李键淇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癌CTPET/CT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