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振宇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病
  • 3篇冠心病
  • 3篇侧支
  • 3篇侧支循环
  • 2篇动脉
  • 2篇血浆
  • 2篇醛糖
  • 2篇醛糖还原酶
  • 2篇细胞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侧支...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异常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绞痛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素

机构

  • 7篇中南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湘南学院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7篇李振宇
  • 3篇李传昶
  • 3篇易军
  • 3篇欧阳冬生
  • 3篇杨天伦
  • 2篇蒲晓群
  • 1篇方晗
  • 1篇莫龙
  • 1篇夏珂
  • 1篇陈晓彬
  • 1篇凌娟
  • 1篇谢启应
  • 1篇刘薇
  • 1篇邓晓兰
  • 1篇郭兰燕
  • 1篇严谨
  • 1篇叶啟发
  • 1篇程晋芳
  • 1篇程欢莲
  • 1篇李玲

传媒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国药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前纤维蛋白1在糖基化终末产物介导内皮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及与前纤维蛋白1的关系。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100、200、4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孵育不同时间(6、12、24、48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和F肌动蛋白形态及分布,同时检测细胞上清液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一氧化氮、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和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结果糖基化终末产物呈时间依赖性上调内皮细胞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以2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最为明显;对照组F肌动蛋白分布在细胞周边,分布均匀,细胞间连接紧密;2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处理24 h后,细胞内F肌动蛋白形态和分布发生明显改变,同时伴有胞浆中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增高;200 mg/L糖基化终末产物孵育内皮细胞24 h可显著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升高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细胞间黏附分子、活性氧水平,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用siRNA干扰前纤维蛋白1表达可显著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诱导的内皮损伤,表现为降低细胞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明显改善F肌动蛋白的结构和分布,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降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水平。结论糖基化终末产物通过上调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李振宇谢秀梅杨天伦陈美芳
关键词:内皮细胞糖基化终末产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一氧化氮
醛糖还原酶基因C-106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及其种族差异(英文)
2012年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醛糖还原(AR)C-106T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比较其频率分布是否存在种族差异,并探讨该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的分析方法,在148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137位正常受试者中,对AR基因C-106T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频数分布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基因型与高血压的关联程度采用95%置信区间评估。结果:对照人群中AR C-106T等位的频率为13.9%(95%CI:11.2%~16.6%),远低于日本人群(n=712,18.4%,P=0.0063),澳大利亚人群(n=240,37.9%,P〈0.0001)和巴西人群(n=62,34.7%,P〈0.0001)。高血压病例和对照人群中AR-C106T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5.9%(95%CI:11.6%~20.0%)和11.7%(95%CI:7.9%~15.5%),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结论:醛糖还原酶AR基因C-106T多态性的频率分布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该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不相关。
李玲李振宇程欢莲严谨胡凯王俊杰邓晓兰叶啟发欧阳冬生
关键词:醛糖还原酶原发性高血压
树突状细胞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关系的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数量、表型、功能状态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情况分为CCC形成组(A组,n=22)和无CCC形成组(B组,n=18)。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冠状动脉血单个核细胞,行DC体外培养与扩增,观察DC形态,检测收获细胞总数和DC数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与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intensity,MFI),采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计算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结果:(1)冠状动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后成功培养出典型DC,两组DC形态上无差异;(2)A组收获细胞数为(3.95±1.41)×106,B组收获细胞数为(2.76±0.92)×106,A组收获细胞数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A组DC数为(1.54±0.96)×106,B组DC数为(0.99±0.46)×106,A组DC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4)两组CD1a阳性细胞比例;MFI,CD1a与CD80,CD83,CD86双阳性细胞比例及MF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A组SI为4.96±2.30,B组SI为2.66±1.04,A组SI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结论: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侧支形成患者DC的数量显著增加,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
李传昶刘薇易军李振宇蒲晓群杨天■谢启应莫龙陈晓彬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和杜仲木脂素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及分化后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为其应用于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HK-2细胞在体外与高糖、高糖+不同浓度...
王珍珊李玲李振宇邓晓兰李慧黄琪王俊杰欧阳冬生
关键词:转分化高糖醛糖还原酶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生成素1和2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2(Ang-2)浓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67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级22例,1级17例,2级18例,3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Ang-1、Ang-2浓度;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 0和1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不良)血清Ang-1水平[(622.59±47.75)ng/L和(728.00±35.82)ng/L]明显低于2和3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良好,(984.39±88.34)ng/L和(1169.80±48.18)ng/L,均为P<0.01];而0和1级组血清Ang-2水平[(798.23±70.48)ng/L和(732.35±36.26)ng/L]明显高于2和3级组[(562.56±81.85)ng/L和(450.80±41.19)ng/L,均为P<0.01]。CCC分级与血清Ang-1浓度呈正相关(r偏=0.81,P<0.01),与血清Ang-2浓度呈负相关(r偏=-0.69,P<0.01)。血清Ang-1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偏=0.29,P<0.05),血清Ang-2浓度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随着血清Ang-1浓度增加或(和)Ang-2浓度下降,其侧支循环越发达,Ang-1可能促进了CCC的生成,而Ang-2可能抑制了CCC的生成。
李振宇李传昶杨天伦蒲晓群易军欧阳冬生
关键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GENSINI积分冠心病
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侧支循环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在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SAP患者,以Gensini评分为标准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级,其中评分≥50分为重症组(n=72),<50分为轻症组(n=88);其中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90%患者62例,按照Rentrop法对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分,将0级、1级设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27),2级、3级设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35)。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测定上述病人MPO水平。结果:Gensini评分重症组血浆MPO水平[(7.76±1.08)ng/mL]显著高于评分轻症组[(4.39±0.99)ng/mL](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PO水平与冠心病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2=0.582,P<0.01)。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MPO浓度[(6.19±0.92)ng/mL]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4.32±0.80)ng/mL](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MPO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呈负相关(R2=0.427,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MPO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与Rentrop分级呈负相关,其水平升高反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不良。
凌娟向羿易军李振宇杨猛李传昶
关键词:稳定性心绞痛髓过氧化物酶冠脉病变程度侧支循环
冠心病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脂联素和Apelin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浆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和Apelin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87例住院的CHD患者,根据是否伴糖代谢异常分为3组,即单纯CHD组、CHD伴糖耐量异常(IGT)组(CHD+IGT组)和CHD伴糖尿病(DM)组(CHD+DM组),选择健康体检者31例为正常对照者(NC组)。对所有受试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测血糖、胰岛素、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游离脂肪酸(NFFA)和肝肾功能等,酶联免疫法测脂联素和Apelin;计算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比较。结果:①CHD+IGT组、CHD+DM组和CHD组的血浆脂联素和Apelin的血浓度均低于NC组(均P<0.05)。②在CHD+DM组,脂联素较CHD+IGT和CHD组低,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pelin的水平介于CHD组和NC组之间(P<0.05),但与CHD+IGT组无显著差异。③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与HDL-C显著正相关(P<0.01),与hsCRP和餐后2h血糖(PPG)呈负相关(均P<0.05)。在CHD者,Apelin与PPG显著正相关(P<0.01),控制年龄、血压后,与BMI、PPG和HOMA正相关(r=0.804、0.996、0.998,均P<0.05)。结论:CHD+DM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严重程度和机体的炎症状态;而Apelin的水平介于单纯CHD和正常人之间,与伴IGT者无明显差异,提示其一定程度上可能参与了DM的发生,但可能仅在糖代谢异常的晚期发挥作用,也不能像脂联素可以较好地反映和评估CHD伴糖代谢异常患者的病情。
郭兰燕夏珂程晋芳李非Md Sayed AliSheikh李振宇方晗杨天伦
关键词:冠心病糖代谢脂联素APELIN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