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庆曙

作品数:132 被引量:460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4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9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2篇细胞
  • 56篇白血
  • 56篇白血病
  • 28篇急性
  • 23篇血小板
  • 22篇骨髓
  • 20篇疗效
  • 19篇淋巴
  • 19篇慢性
  • 17篇基因
  • 16篇血小板减少
  • 16篇伊马替尼
  • 14篇粒细胞
  • 10篇增殖
  • 10篇粒细胞白血病
  • 9篇慢性粒细胞
  • 9篇慢性粒细胞白...
  • 8篇特异
  • 8篇特异性
  • 8篇抗体

机构

  • 115篇安徽医科大学...
  • 24篇安徽医科大学
  • 8篇蚌埠医学院第...
  • 6篇加拿大多伦多...
  • 3篇皖北煤电集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深圳市第二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太湖县...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作者

  • 131篇曾庆曙
  • 81篇夏瑞祥
  • 49篇杨明珍
  • 30篇蔡学杰
  • 24篇王永庆
  • 21篇任立奋
  • 20篇葛健
  • 16篇李庆生
  • 15篇夏海龙
  • 14篇董毅
  • 14篇阮敏
  • 13篇倪婧
  • 13篇吴炜
  • 11篇王霖
  • 10篇鲍静
  • 10篇黄震琪
  • 9篇夏亮
  • 9篇程昌斌
  • 9篇倪合宇
  • 7篇刘沁华

传媒

  • 3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2篇安徽医学
  • 11篇安徽省第十二...
  • 8篇中华医学会第...
  • 6篇中国实验血液...
  • 6篇安徽医药
  • 5篇临床血液学杂...
  • 5篇中华血液学杂...
  • 5篇中国实用内科...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医药
  • 2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淮海医药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白血病.淋巴...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24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1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卡泊芬净治疗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40例接受卡泊芬净治疗(首日70mg/d,之后50mg/d,疗程依患者病情而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38(16—72)岁。确诊患者4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26例。血培养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阳性各1例,胸腔积液培养曲霉菌阳性2例;合格痰液培养阳性10例,其中白色念珠菌4例,曲霉菌2例,光滑念珠菌2例,克柔念珠菌1例,热带念珠菌1例。40例患者中痊愈17例(42.5%),显效8例(20.O%),进步8例(20.0%),无效7例(17.5%),总有效率为62.5%。有效患者中位退热时间为4.5(1~11)d。初治组21例,有效17例,有效率为81%;挽救组19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42.1%。卡泊芬净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轻,一般经治疗可恢复。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IFI应用卡泊芬净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可以作为IFI患者抗真菌的首选或挽救性治疗药物之一。
夏亮夏瑞祥曾庆曙杨明珍王永庆
关键词:卡泊芬净侵袭性真菌感染恶性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疗效的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使用伊马替尼等TKI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疗效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收集136例初治的CML慢性期患者,按照欧洲骨髓纤维化分级标准,将骨髓纤维化程度分为3组:骨髓纤维化(-/+)组65例,骨髓纤维化(++)组40例,骨髓纤维化(+++)组31例。观察3组患者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在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方面,骨髓纤维化(-/+)组获得率明显高于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纤维化(+++)组,分别为84.62%、65.00%、54.84%。根据NCI/NIH毒性标准分级,在血液学毒性方面,3组患者多为Ⅰ~Ⅱ级不良反应,大多具有自限性,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骨髓纤维化(-/+)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纤维化(+++)组,分别为32.31%、47.50%、74.19%。结论:无明显骨髓纤维化的CML患者能更多的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且血液学毒性较少。
张震东曾庆曙倪静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血液学毒性
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更换二代TKI治疗的疗效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更换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后的疗效,分析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而转用二代TKI(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的患者各25例,监测患者3个月或6个月时BCR/ABL融合基因定量结果,分析患者在6个月达到BCR/ABL≤10%这一"最佳"疗效与换药原因、换药时分期、换药时血液学缓解状态、换药后依从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因耐药或不耐受而换用二代TKI的患者6个月达到BCR/ABL≤10%分别有16例(41.0%)和9例(81.8%);转用二代TKI时处于慢性期和进展期的患者6个月达到BCR/ABL≤10%分别有23例(76.7%)和2例(10.0%);转用二代TKI时未丧失完全血液学缓解(CHR)和丧失CHR的患者6个月达到BCR/ABL≤10%分别有16例(72.7%)和9例(32.1%);转用二代TKI后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的患者6个月达到BCR/ABL≤10%分别有23例(74.2%)和2例10.5%)。结论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改用二代TKI药物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且两种二代TKI药物(达沙替尼、尼洛替尼)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不耐受而换药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因耐药而换药的患者;换药时处于慢性期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换药时处于进展期的患者;换药时未丧失CHR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丧失CHR的患者;服用二代TKI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
安福润杨明珍曾庆曙王永庆葛健王霖阮敏陈莹莹顾悦
关键词:伊马替尼耐药不耐受达沙替尼尼洛替尼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被引量:1
1997年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院血液病科612年中住院的60例MD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有12例(20%)骨髓增生减低,属低增生性MDS(HypoMDS),与增生正常/明显增生的MDS(norm/HyperMDS)进行了对比。发病年龄上,HypoMDS平均为493岁,而后者为397岁,有显著差异。两组在末梢血象方面Hb之间差别不显著(P>005);而中性粒细胞均数在HypoMDS组为204×109·L-1,后者则为701×109·L-1(P<00001),有显著差异;血小板在两组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两组骨髓中原始细胞数以<5%,5%10%和>10%分成三组进行比较,经χ2检验P值001,表明两组患者之间骨髓中原始细胞数比例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HypoMDS在临床上感染、出血较多,但转变为AML的时间慢,生存期较normal/HyperMDS要长。结合文献报告,认为HypoMDS可能是MDS的另一种类型,亦可能是某些MDS病人病程中的一个阶段。
魏良雄蔡学杰任立奋曾庆曙杨明珍夏海龙苏宏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IDA(8mg/m2与10mg/m2)联合阿糖胞苷(Ara-C)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
齐越吴炜王永庆夏海龙曾庆曙夏瑞祥杨明珍王霖黄震琪刘沁华李庆生鲍静陈小文倪婧
关键词:去甲氧柔红霉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缓解率
文献传递
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11例报告
1995年
本文报告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5年以上11例,最长的1例已生存16年,10年以上的2例,其余均>5年,内2例已死亡。在3例超过10年的病例中,2例CR_2,1例CR_1。>5年的病例中有2例CR_2,1例CR_3。作者指出,白血病经化疗可望治愈,但首先必需获CR,CR后必需继续治疗3~5年。当病人复发后经积极治疗而迅速获CR_2者,同样可以长期生存。
任立奋蔡学杰曾庆曙严国维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药物疗法长期生存率病例报告
抗凝剂对ITP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的影响及抗体种类与糖皮质激素疗效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中EDTA(二价阳离子熬合剂)和肝素钠抗凝剂对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的影响,并研究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种类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差异。方法:分别留取EDTA和肝素钠抗凝的ITP患者标本140份,采用改良MAIPA法分别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GPIIb/IIIa和GPIbα),比较两种抗凝剂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140例患者EDTA抗凝组检出GPIIb/IIIa抗体阳性55例,肝素抗凝组检出GPIIb/IIIa阳性76例,两者阳性重复42例;其中EDTA组阳性而肝素组阴性者13例,肝素组阳性而EDTA组阴性者3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P<0.05)。140例患者EDTA抗凝组检出抗GPIbα抗体阳性62例,肝素抗凝组阳性51例,两者重复42例;其中EDTA组阳性而肝素组阴性者20例,而肝素组阳性EDTA组阴性者9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4,P>0.05)。320例患者采用标准糖皮质激素治疗,抗GPIbα抗体阳性143例,有效率39.9%,抗GPIbα抗体阴性177例,有效率79.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3.115,P<0.05)。结论:EDTA抗凝剂对改良MAIPA法检测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GPIIb/IIIa)有影响;抗GPIbα抗体阳性可能是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陈洋葛健阮敏朱凌燕曾庆曙夏瑞祥倪合宇
关键词:抗凝剂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MP治疗个体化的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检测使用6-巯基嘌呤(6-MP)维持治疗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型和酶活性,并应用至临床以指导6-MP维持治疗。方法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以PCR结合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等技术检测TPMT基因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TPMT酶活性,对使用6-MP和甲氨蝶呤(MTX)维持化疗的69例成人ALL患者,监测化疗药物的临床和血液学毒性。结果 69例成人ALL患者中有4例酶活性较低的TPMT*1/*3C杂合子,未发现TPMT*2、TPMT*3A、TPMT*3B。成人ALL患者使用6-MP治疗后,TPMT酶活性较治疗前上升。TPMT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观察到的临床药物毒性反应相近,但前者维持治疗期间6-MP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后者[42.17 mg/(m2·d)和69.36 mg/(m2·d),P<0.01]。结论 TPMT基因多态性对6-MP治疗的药物毒性有实质性影响。成人ALL患者使用6-MP治疗前监测TPMT基因型和活性,有助于减少6-MP药物不良反应,实现临床治疗个体化。
葛健夏瑞祥杨明珍夏海龙王永庆曾庆曙
关键词: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与临床严重程度和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ITP组(40例),10例为单一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6例为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20例为双抗体阳性,4例为双抗体阴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抗GPⅡbⅢa抗体(b=-0.071,P〈0.01)、抗GPIbot抗体(b=-0.092,P〈0.01)均与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治疗后,双抗体阳性组8例治疗无效,单抗体阳性组(16例)1例治疗无效(Х^2=6.09,P〈0.05)。结论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鉴别特发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价值,抗体种类与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
鲍静倪合宇夏瑞祥曾庆曙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体血小板糖蛋白
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1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1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PGI-DLBCL患者中,男31例,女20例,中位发病年龄48岁(16~80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恶心、呕吐等;原发于胃29例(56.86%),小肠15例(29.41%),结肠4例(7.84%),直肠1例(1.90%),混合部位2例(3.92%).包块直径≥10 cm患者13例(25.49%).24例(47.06%)肿瘤细胞来源于生发中心(GCB),27例(52.94%)来源于非生发中心(non-GCB).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来源、原发部位(胃或肠道)和大包块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Lugano分期Ⅲ~Ⅳ期、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和CA125增高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低于Lugano分期Ⅰ~ⅡE期、LDH正常、IPI评分0~2分和CA125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样方案化疗组患者同单纯CHOP样方案化疗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联合化疗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 Lugano分期、IPI评分、LDH增高、CA125增高对于预测PGI-DLBCL患者的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吴炜杨明珍夏瑞祥曾庆曙夏海龙王永庆
关键词:胃肠道预后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