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松柏

作品数:77 被引量:82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4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地球化
  • 21篇地球化学
  • 21篇花岗岩
  • 18篇岩石
  • 13篇地质
  • 10篇地球化学特征
  • 10篇化学特征
  • 9篇元古代
  • 9篇麻粒
  • 9篇麻粒岩
  • 9篇矿床
  • 8篇流体
  • 8篇成矿
  • 7篇地质意义
  • 7篇杂岩
  • 7篇年代学
  • 7篇包体
  • 7篇大地构造意义
  • 6篇定年
  • 6篇变质

机构

  • 52篇中国地质大学
  • 46篇宜昌地质矿产...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福州大学
  • 3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贵州省地质矿...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核工业集...
  • 1篇福建省闽西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化地质矿山...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77篇彭松柏
  • 23篇付建明
  • 15篇刘云华
  • 13篇金振民
  • 12篇蔡明海
  • 12篇张业明
  • 11篇谢才富
  • 10篇林木森
  • 9篇邱瑞照
  • 9篇何龙清
  • 7篇张先进
  • 6篇马昌前
  • 6篇蒋幸福
  • 6篇韩庆森
  • 5篇黄惠兰
  • 5篇战明国
  • 5篇易顺华
  • 4篇杜绍华
  • 3篇王彦斌
  • 3篇胡升奇

传媒

  • 8篇华南地质与矿...
  • 7篇地球科学(中...
  • 6篇岩石学报
  • 5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地球学报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地质通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矿床地质
  • 2篇湖南地质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地球科学
  • 2篇2005年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1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时-空结构及意义被引量:3
1998年
通过对若干大型-超大型典型矿床的研究提出:矿床均形成于成矿要素时-空突变叠加区(带),不同成矿期形成的构造-热源-建造-流体成矿要素子系统突变叠加区的叠加是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对该类矿床的预测实际上就是不同成矿期形成的四元(构造,热源,建造,流体)成矿要素子系统突变叠加结构区(带)叠加的预测。
彭松柏
关键词:成矿要素成矿预测成矿作用矿床成因成矿流体
江南造山带西段桂北地区新元古代镁铁-超镁铁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正>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之间的过渡地带1,2,广泛出露两套新元古代镁铁-超镁铁质岩石,其形成时代分别集中在870-830Ma和770-750M之间。目前,对于这两套镁铁-超镁铁质岩的成因和构造属性主要存在...
林木森彭松柏蒋幸福王庆
文献传递
海南岛保亭县南好地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地层层序的厘定
海南岛保亨县南好地区位于海南岛九所—陵水构造带与尖峰—吊罗构造带之间,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菲律宾海(太平洋)板块的交接部位,其大地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三大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相互作用。地层区划隶属于华...
李志宏谢才富彭松柏付太安
文献传递
湘南西山花岗岩质火山岩-侵入杂岩中发现超镁铁岩包体被引量:6
2003年
对湘南西山花岗质火山 -侵入杂岩中的超镁铁岩包体产状与矿物组成特征研究中发现 :包体与寄主岩石的界限清楚 ,主要由铁橄榄石和铁辉石组成 ,还有少量磁铁矿和磷灰石。在花岗质岩石中出现这种特殊类型包体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刘云华
关键词:超镁铁岩包体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产状矿物组成
江南造山带东段赣东北蛇绿岩的形成时代:来自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证据被引量:8
2017年
赣东北元古宙蛇绿岩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主要由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低温高压蓝片岩以及斜长花岗岩组成。对赣东北蛇绿岩中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值为(992±25)Ma(MSWD=1.19),以此代表该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这一年代学结果表明扬子陆块东南缘古洋盆在新元古代早期就已存在,但晚于扬子北缘中元古代晚期古洋盆(~1 120 Ma),暗示扬子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具有从西北往东南逐步拼贴的特征。
蒋幸福彭松柏KUSKY Timothy王璐邓浩王军鹏
关键词:江南造山带辉长岩锆石U-PB定年
扬子克拉通黄陵背斜南部~860 Ma岩墙的成因及地质意义被引量:6
2021年
首次报道了扬子克拉通黄陵背斜南部由辉绿岩脉、花岗闪长岩脉和正长花岗岩脉组成的新元古代早期小型岩墙.辉绿岩脉和花岗闪长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856±6.4 Ma和860±6.0 Ma.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显示岩墙中辉绿岩具有高Pb含量,且Ba/Nb和La/Nb比值变化较大,而花岗闪长岩脉和正长花岗岩脉样品的Y和Nb含量较低,结合继承性锆石年龄分布特征,暗示岩墙形成过程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年轻岛弧地壳物质混染.黄陵南部~860 Ma小型岩墙的发现,表明扬子克拉通在早于该时期已进入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综合区域已有资料,认为扬子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的裂解在时空上均表现出较大差异.
蒋幸福彭松柏韩庆森
关键词:岩石学
华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体中石榴石成因以及麻粒岩包体变质作用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根据石榴石不同的结构和化学特征,在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套旧州岩体中共识别出四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石榴石:岩浆型、转熔型、变质型和由于上升岩浆中溶解-再沉淀机制导致的从转熔型向岩浆型转变的过渡型石榴石。由于含不同的微域矿物组合,麻粒岩包体被分为两类。根据微区矿物组合识别,变质期次确定和变质反应分析,结合矿物化学和相平衡模拟计算,得到了两类麻粒岩包体内不同矿物组合的温压条件。麻粒岩包体源区的温压条件为800~830℃和7.2~8.0kbar,以含石榴石的矿物组合为代表,反映了源区部分熔融作用的晚期阶段。岩浆上升过程中石榴石或黑云母首先反应形成了Opx+Crd反应边组合,温压条件为810~860℃和4.6~5.2kbar。花岗岩中岩浆型堇青石的形成也可能基本与此同期。进一步减压在850℃和3.1~3.8kbar时形成了Spl+Crd组合。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确定一条顺时针的P-T轨迹以减压为主但伴随轻微的升温,随后为一个近等压冷却过程。这是由寄主花岗质岩浆上升和侵位造成的。本研究与有效的年代学资料相结合,暗示了花岗质岩浆和麻粒岩包体是下地壳源区部分熔融的结果,形成时代为250~260Ma,可能受到了同期峨眉山地幔柱的热影响。
焦淑娟郭敬辉彭松柏
关键词:麻粒岩包体
云开造山带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杂岩的成因、时代及构造演化
粤西云开地区广泛出露的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及紫苏花岗岩的成因和时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对这套岩石进行的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离子探针(SHRIMP)定年和构造变形变质的研究表明,它们是形成于加里东期俯...
彭松柏金振民付建明刘云华何龙清蔡明海王彦斌
文献传递
湘南西山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时代的确定被引量:8
2004年
湖南南部西山火山 侵入杂岩中 3个代表性岩石单元 (花岗岩、碎斑熔岩和流纹岩 )的产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 ,它们同空间、同物质来源。全岩Rb Sr定年结果表明 :花岗岩、碎斑熔岩和流纹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5 6± 6Ma、15 9± 2Ma和 15 4± 11Ma ,87Sr/86Sr初始值分别为 0 .71779、0 .71738和 0 .71774 ,其中碎斑熔岩的锆石SHRIMP定年结果为 15 6± 2Ma ,它们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 ,为中侏罗世晚期同一构造岩浆事件中陆壳活化的产物。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
关键词:火山-侵入杂岩离子探针U-PB年龄岩石化学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中A型紫苏花岗岩、麻粒岩包体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21
2004年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南部发现的紫苏花岗岩体及其中的大量基性麻粒岩、片麻岩包体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包体普遍发育等温减压后成合晶变质结构,其主要变质反应为:Ga+Sill→Spl+Q;Ga+Q→Opx+Crd和Gt+Sill+Q→Crd,显示麻粒岩经历了快速抬升揭顶作用。基性麻粒岩中锆石主要由内核和外壳组成,内核以变质结晶特征为主,外壳为岩浆结晶特征,内核变质结晶年龄集中分布于(950-1100)Ma,外壳岩浆结晶年龄为248 Ma,而紫苏花岗岩的Sm-Nd矿物-岩石等时线年龄为202 Ma,并具有典型A型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标志着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据此,提出桂东南印支期A型紫苏花岗岩的源岩为中元古末四堡期造山事件(格林威尔)形成的麻粒岩相变质岩,印支期碰撞造山后的快速抬升伸展揭顶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A型紫苏花岗岩,这为华南中元古末四堡期(格林威尔)江山-绍兴造山带的南延和晚古生代特提斯造山带的东延,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了重要证据。
彭松柏付建明刘云华
关键词:麻粒岩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