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其中

作品数:186 被引量:716H指数:17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4篇期刊文章
  • 46篇专利
  • 2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1篇农业科学
  • 46篇生物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医药卫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小瓜虫
  • 32篇多子小瓜虫
  • 27篇寄生
  • 24篇鱼类
  • 22篇中草药
  • 19篇寄生虫
  • 18篇牡蛎
  • 18篇近江牡蛎
  • 17篇杀灭
  • 17篇免疫
  • 15篇药物
  • 14篇草药
  • 13篇基因
  • 12篇养殖
  • 11篇单胞菌
  • 11篇水产
  • 10篇蛋白
  • 9篇荧光
  • 9篇荧光定量
  • 9篇嗜水气单胞菌

机构

  • 136篇暨南大学
  • 38篇西南大学
  • 35篇西南师范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宁德师范高等...
  • 7篇重庆师范学院
  • 5篇水产科学重庆...
  • 4篇遵义师范学院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广州市白云区...
  • 2篇铜梁县水产技...
  • 2篇南京市水产科...
  • 1篇广东商学院
  • 1篇惠州学院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85篇张其中
  • 18篇张占会
  • 18篇崔淼
  • 13篇李春涛
  • 12篇朱成科
  • 11篇陈霞
  • 8篇杨莹莹
  • 8篇郭海燕
  • 8篇李超
  • 7篇马成伦
  • 7篇罗芬
  • 7篇赵海涛
  • 7篇许德麟
  • 6篇李雪梅
  • 6篇王彬
  • 5篇赵海鹏
  • 5篇袁娟
  • 5篇鉏超
  • 5篇潘金培
  • 4篇刘强平

传媒

  • 16篇生态科学
  • 14篇淡水渔业
  • 14篇西南师范大学...
  • 8篇水产学报
  • 6篇四川动物
  • 6篇中国海洋湖沼...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水产科学
  • 5篇水生生物学报
  • 4篇动物分类学报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水产养殖
  • 2篇重庆师范学院...
  • 2篇中国预防兽医...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9篇2013
  • 12篇2012
  • 16篇2011
  • 9篇2010
  • 12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7篇2006
  • 11篇2005
  • 11篇2004
1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霉素在鱼体内的动力学研究概况被引量:2
2004年
综述土霉素在鱼体内的动力学研究概况,分析动力学中各个相关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特点,以及影响土霉素在鱼体内过程的各种因素。
李雪梅张其中魏明
关键词:土霉素鱼体动力学影响因素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热休克蛋白70对壬基酚的响应
2014年
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12、24、48、96和192h)不同浓度(0.01、0.1、1、10、100、300μg·L-1)壬基酚(NP)处理下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鳃、外套膜和消化腺中HSC70和HSP7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0.01μg·L-1NP能诱导近江牡蛎鳃和消化腺中HSC70和HSP70基因显著高表达(P<0.05)。随着NP处理浓度的升高,其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处理一定时间后100μg·L-1NP诱导近江牡蛎HSC70和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300μg·L-1NP诱导表达量(P<0.05)。HSC70基因在鳃和消化腺中显著高表达峰值出现在96 h时,在外套膜中出现在48 h时;HSP70基因在鳃中显著高表达峰值出现在48 h时,在外套膜和消化腺中出现在24 h时。可见,近江牡蛎HSC70和HSP70基因对NP具有显著反应性。
夏欢张其中
关键词:HSP70基因近江牡蛎
草鱼外周血细胞数量及其在胁迫或感染下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提供可反映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健康状况的血细胞指标的基础数据,研究了4种质量规格组的正常草鱼的外周单位体积血细胞数量,以及分别在硫酸铜或敌百虫处理下和多子小瓜虫感染后的变化。结果表明,1 000 g组草鱼的单位体积红细胞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质量规格组;60 g组草鱼的单位体积白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他3种质量规格组。硫酸铜或敌百虫处理组的单位体积红、白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子小瓜虫感染组的单位体积白细胞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这里提出一个初步参考指标,60~1 000 g健康草鱼的红细胞值为1.15×106~3.33×106cells/μL,白细胞值为2.20×105~4.40×105cells/μL。
张妍张其中罗新崔淼
关键词:草鱼外周血细胞敌百虫多子小瓜虫
三种水产药物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用3种水产药物硫酸铜、孔雀石绿、甲醛分别设置浓度梯度,对正常和天然患病近江牡蛎进行处理,连续观察7 d,发现3种药物对正常近江牡蛎的影响强度为孔雀石绿>甲醛>硫酸铜。对患病近江牡蛎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对正常近江牡蛎的致死率,即使用同一药物的更低浓度处理患病近江牡蛎,其死亡率也显著高于更高浓度处理的正常近江牡蛎的死亡率。在患病近江牡蛎药物处理实验中,对照组有明显死亡,但死亡率低于药物处理组。实验结果表明水产药物残留对近江牡蛎,特别是对患病近江牡蛎有较大影响,会导致其死亡率明显上升,这也可能是引起近江牡蛎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之一。
李春勇张其中张占会
关键词:近江牡蛎硫酸铜孔雀石绿甲醛死亡率
两种杀虫剂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的致死作用被引量:2
2006年
为了阐明环境污染物在近江牡蛎死亡中的作用,设置两种浓度梯度的敌百虫和溴氰菊酯,分别处理正常和天然患病近江牡蛎,研究了这两种杀虫刺对近江牡蛎的致死作用。结果表明,浓度为0.005~0.1(mg/l)时,敌百虫对正常近江牡蛎不致死;0.001~0.5(mg/l)敌百虫对天然患病近江牡蛎致死,随浓度增加,死亡率从30%上升到65%。溴氰菊酯对正常和天然患病近江牡蛎均有致死作用,对患病牡蛎的致死作用比对正常牡蛎强,且随浓度增加,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溴氰菊酯对近江牡蛎的致死作用远强于敌百虫的作用。
占春霞张其中李春勇
关键词:致死作用敌百虫溴氰菊酯近江牡蛎
灭活菌苗免疫的南方鲇外周血液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被引量:30
2005年
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灭活菌苗为免疫原,以平均体重为86 20g人工饲养的健康南方(Silu rusmeridionalis)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原(浓度为1 0×108/mL)免疫,剂量为0 2mL/尾,并分别在免疫后的第1、2、4、7、14、21、28天对实验鱼尾静脉采血,进行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液中吞噬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KC)可以增加南方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并引起不同种类白细胞组成比例的变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在免疫后第1、2、4、7、14、21、28天,南方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且吞噬细胞活性大为提高,吞噬百分比较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7 66%,吞噬指数比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 16,在免疫后第4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达到最高值,吞噬百分比为48 40%,吞噬指数为4 82;免疫后第21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使用疫苗后,鱼类非特异细胞免疫在初期(尤其是在第2~7天)明显增强,这是鱼用疫苗在免疫早期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单红张其中刘强平赵海涛周晓扬冉江波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细胞免疫南方鲇血细胞
抗多子小瓜虫的植物活性化合物研究现状及药物开发前景
论述了抗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的植物及其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成果,对抗虫植物及其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类,评价了不同类型活性化合物的毒性及药效,探讨了它们的杀虫机理,发现存在活性化合...
张其中付耀武刘彦甍王彬梁靖涵周生玉
关键词:多子小瓜虫活性化合物植物杀虫剂
杀灭离体小瓜虫的药物试验被引量:20
2005年
研究不同的药物及同一药物不同浓度对小瓜虫的成虫、幼虫、包囊的杀灭作用。 0 2~ 0 5mL/L甲醛、 2 %食盐水、 0 2~ 0 2 5mL/L冰乙酸、 0 2mL/L双氧水、辣椒老姜混合熬煮液、苦楝果熬煮液对离体小瓜虫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而 1%食盐水、辣椒熬煮液、老姜熬煮液、苦楝树皮熬煮液、黄荆粗枝及细枝熬煮液、 0 7mg/L铜铁合剂对生活史中任何阶段小瓜虫均无杀灭效果。
陈达丽张其中
关键词:苦楝楝树离体药物试验杀灭作用
南方鲇Hsc70 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RT-PCR法和SMART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南方鲇肝脏RNA克隆获得Hsc70基因的全长cDNA(scHsc70 cDNA)。此cDNA全长2384 bp,其中,5′非编码区194 bp,3′非编码区249bp,编码区域(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1941 bp。根据编码序列推导出相应的646个氨基酸,与其他脊椎动物Hsc70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南方鲇Hsc70与欧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鲦鱼(Pimephalespromelas)、人(Homo sapien)和鸡(Gallus gallus)的Hsc70相似性分别为96.0%、95.5%、94.9%和93.8%,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序列分析发现scHsc70 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2个HSP70家族的特征模体并具有Dnak特征性基序(DLGTT-S-V)。南方鲇Hsc70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方鲇抗逆机理以及指导南方鲇的遗传选育和遗传改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单红周国勤张其中
关键词:南方鲇基因结构
复方中草药对草鱼生长和血细胞数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选取400尾草鱼,平均体质量(62.15±9.78)g,随机分成4组,每组100尾鱼,其中1个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3个试验组[投喂复方中草药: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20g/kg)复方中草药Ⅰ(T1)、Ⅱ(T2)和Ⅲ(T3)]。每组分别在第0、7、14、21、28d采样,进行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且在第28d时测定肥满度和内脏指数。在第0、30d时称量质量测定生长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饲养30d后,T1组、T2组、T3组的平均质量增加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1.77%、90.38%和8.56%;在第14d,各试验组的单核细胞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4~21d,T2组在各试验组中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值最大。所以,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复方中草药Ⅱ可显著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P<0.05),在3种试验复方中效果最佳,在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李超张其中杨莹莹朱成科李春涛陈霞罗芬
关键词:复方中草药草鱼血细胞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