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若菲

作品数:18 被引量:1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狼疮
  • 8篇红斑
  • 8篇红斑狼疮
  • 6篇系统性红斑
  • 6篇系统性红斑狼...
  • 5篇细胞
  • 4篇皮肤
  • 3篇皮损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2篇真核
  • 2篇质粒
  • 2篇软膏
  • 2篇湿疹
  • 2篇特应性
  • 2篇荨麻
  • 2篇荨麻疹
  • 2篇细胞表达
  • 2篇小鼠
  • 2篇慢性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尹若菲
  • 17篇曾凡钦
  • 9篇谭国珍
  • 6篇米向斌
  • 3篇谭国珍
  • 3篇方圣
  • 3篇朱晓浚
  • 3篇郭庆
  • 2篇毛越苹
  • 2篇林宝珠
  • 1篇席丽艳
  • 1篇段朝晖
  • 1篇赵辨
  • 1篇林麟
  • 1篇毕志刚
  • 1篇田美华
  • 1篇钟白玉
  • 1篇郝飞
  • 1篇唐增奇
  • 1篇仇宁

传媒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国外医学(皮...
  • 2篇岭南皮肤性病...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第三届中南地...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对48例儿童期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多以关节炎、发热、面部红斑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中血液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受损及淋巴结肿大尤为突出。男性较女性系统受累严重,且免疫指标阳性率较高。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较严重,系统受累广泛,容易继发感染和误诊。不同性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
方圣曾凡钦朱晓浚谭国珍尹若菲米向斌
关键词: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患者皮肤免疫复合物中DNA抗原的研究
红斑狼疮(LupusErythematosus,LE)是一种病谱性疾病.该课题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t,IIF)检测LE患者皮损细胞外DNA的沉积和分布,提取皮损中ICs,分...
尹若菲
关键词:红斑狼疮DNA免疫复合物
文献传递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限局性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评价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限局性亚急性湿疹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选择新氢松软膏进行对照。结果 :共入选病例 4 5例 ,其中试验组 2 3例 ,对照组 2 2例。试验组用药后总积分由用药前 12 .3± 2 .4下降至 5 .6± 2 .2 (第 1wk)和 2 .8± 2 .1(第 2wk) ,明显优于对照组 [13.2± 2 .3(用药前 ) ,9.2± 3.7(第 1wk) ,6 .8± 3.5 (第 2wk) ],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试验组总有效率86 .96 % (2 0 2 3例 ) ,高于对照组 31.82 % (7 2 2例 )(P <0 .0 1)。两组均无药物相关性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外用治疗亚急性湿疹 ,与新氢松软膏对照组比较 ,总体疗效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毛越苹尹若菲曾凡钦林宝珠
关键词:亚急性湿疹
湿疹与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学研究被引量:103
2004年
目的探讨湿疹和特应性皮炎(AD)皮损处的细菌学特点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湿疹及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207例湿疹患者和119例AD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取材做细菌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金葡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和噬菌体分型。结果207例湿疹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金葡菌的比例及定植均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差异有显著性(P<0.01)。119例AD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检出阳性率及金葡菌的定植明显高于非皮损处,差异有显著性。对分离到的141株金葡菌进行噬菌体分型。Ⅰ组占6.3%,Ⅱ组占7.0%,Ⅲ组占3.5%,Ⅴ组占0.7%,杂组占1.4%,不能分型占56%,MRSA分型噬菌体26株混合组占6.3%。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常用的6种外用抗菌药物中莫匹罗星对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其MIC范围、MIC90和MIC50是6种抗菌药物中最低的。且莫匹罗星对金葡菌及其中的各噬菌体分型和表皮葡萄球菌中的耐甲氧西林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菌株也有较好的抑菌能力。结论湿疹和AD的发病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其中金葡菌是最重要的细菌,对湿疹和AD患者外用药治疗合并使用外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根据对金葡菌抗菌活性的测定,莫匹罗星的效果较好。
毕志刚田美华林麟仇宁郝飞钟白玉尹若菲曾凡钦赵辨
关键词:金葡菌湿疹皮损莫匹罗星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MSCs对其诱导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理想方法,初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上清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法收获表皮细胞,Ⅳ型胶原快速粘附分选表皮干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采用SABC-FITC进行培养细胞鉴定。结果:胎儿皮肤和人包皮皮肤均可成功分离到表皮干细胞集落,且增殖能力强,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和角蛋白CK19。MSCs上清形成的条件培养基的诱导下,收集的表皮细胞形成花环样克隆,并形成成纤维样细胞。结论:用酶消化法、胶原快速粘附和无血清培养法是较理想的体外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的方法,MSCs可以诱导表皮细胞的定向分化。
尹若菲曾凡钦谭国珍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诱导分化
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002年
红斑狼疮是一系统性疾病 ,大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其疾病进程中会发生皮肤损害。由于红斑狼疮皮损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 ,临床上易与多种皮肤病混淆。现就其相关性皮损的分类、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作一简介。
尹若菲席丽艳曾凡钦
关键词:红斑狼疮皮损系统性红斑狼疮
氮杂胞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Th2因子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甲基化抑制剂氮杂胞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DNA甲基转移酶1( Dnmt1)和Th2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DNA甲基化在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Th2细胞因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RT-PC...
米向斌谭国珍尹若菲曾凡钦
文献传递
110例慢性荨麻疹“阿罗格”点刺液变应原皮试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慢性荨麻疹的过敏情况以及慢性荨麻疹发作频率与过敏原数目相关性分析,为预防和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阿罗格”标准点刺原液和点刺针,点刺试验对11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做22种过敏原测定,并设阳性(组胺...
方圣朱晓浚曾凡钦谭国珍尹若菲
文献传递
DNA-抗DNA免疫复合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3年
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过剩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产生。综述了循环DNA -抗DNA的性质及其致病的可能机制 ,并对消除致病抗原。
尹若菲曾凡钦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小鼠DNA酶真核表达质粒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2009年
目的将构建好的小鼠DNA酶(DNaseI)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分泌情况。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已构建好的小鼠DNaseI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NaseI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及DNA-甲基绿比色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DNaseI的活性。结果小鼠DNaseI的真核表达质粒能够转染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转染效率约为30%。转染后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表达DNaseI蛋白且分泌出具有活性的DNaseI。结论脂质体法能够将小鼠DNaseI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小鼠DNaseI基因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DNaseI。
谭国珍郭庆尹若菲米向斌曾凡钦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质粒小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