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超

作品数:24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心房
  • 7篇心房颤动
  • 7篇房颤
  • 5篇心肌
  • 5篇心律
  • 5篇心律失常
  • 4篇血管
  • 4篇起搏
  • 4篇房室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血管
  • 3篇心血管病
  • 3篇心血管病学
  • 3篇心脏
  • 3篇血管病
  • 3篇血管病学
  • 3篇急性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导丝

机构

  • 23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3篇孙超
  • 13篇高炜
  • 11篇刘书旺
  • 8篇曾辉
  • 6篇张媛
  • 4篇孙丽杰
  • 4篇佘飞
  • 4篇葛堪忆
  • 4篇牛杰
  • 3篇王新宇
  • 3篇陈明哲
  • 3篇何榕
  • 3篇郭丽君
  • 3篇郭静萱
  • 3篇赵威
  • 3篇杨洪涛
  • 3篇张莉
  • 2篇毛节明
  • 2篇李蕾
  • 2篇陈少敏

传媒

  • 4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3篇中华心律失常...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青春期健康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AVB患者51例(Ⅲ度AVB组),选择与Ⅲ度AVB组每例患者前后相继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共102例构成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治疗的差异。Ⅲ度AVB组排除合并全身疾患病例2例,根据住院期间转归分为死亡组(14例)和存活组(35例),比较2组基线临床特征、并发症及治疗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Ⅲ度AVB组发病年龄较大,下壁、右心室梗死比例高,前壁梗死较少,住院期间死亡、心室颤动、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心功能KillipⅣ级发生率高,起搏治疗比例较高,差异有显著性。与Ⅲ度AVB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前壁梗死、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心功能KillipⅣ级较多,12h内再灌注治疗病例较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AVB预后差,住院期间病死率高。前壁梗死、低血压、心源性休克、KillipⅣ级心功能、12h内有无再灌注治疗是Ⅲ度AVB死亡相关因素。采取更为积极的血运重建措施可能改善Ⅲ度AVB预后。
孙超葛堪忆郭静萱毛节明陈明哲高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06年
孙超葛堪忆张媛陈明哲
关键词: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球囊漂浮电极导管急性心肌梗死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缓慢心律失常漂浮导管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的心脏运动康复被引量:2
2017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目前全球的首要死亡病因,尽管发达国家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已经进入平台期,国内的发病率仍逐年上升,2015年国内心血管发病率为(56-66)/1000人,死亡率为(2.9-3.5)/1000人。不断成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优化的药物治疗并没有持续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心脏康复治疗在冠心病治疗实践中逐渐被重视。
范媛媛赵威孙超高炜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支架置入术
指引导丝引导下经头静脉放置两根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
2009年
经头静脉插入起搏导线是理想的选择,因为该方法可以避免穿刺锁骨下静脉带来的术中并发症及长期摩擦导致导线损坏、断裂等并发症。头静脉有管径及走行变异,切开头静脉直接插入两根起搏导线经常失败,需要借助指引导丝及撕开鞘送人起搏导线。目前双腔起搏器植入量明显增多,本文探讨导丝引导下经头静脉放置两根永久起搏导线的有效性及安全陛。
刘书旺曾辉孙超佘飞张莉张媛葛堪忆高炜
关键词:起搏导线导丝引导头静脉术中并发症锁骨下静脉
左室起搏导线内留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四例被引量:2
2011年
4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QRS波137.5±9.6ms,射血分数0.31±0.05的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左室导线植入困难的条件下,采用保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的处理方法,获得较好的植入效果。
曾辉佘飞孙超张莉杨洪涛刘书旺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电极导线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及再灌注治疗的意义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预后的意义。方法 1992年-2005年连续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患者51例(Ⅲ°AVB组),每组选择前后相继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共102例构成非Ⅲ°AV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住院期间死亡率、并发症,以及再灌注治疗的差异。观察Ⅲ°AVB组12h内有效再灌注治疗的病例和未能再灌治疗的病例住院期间的转归。结果 (1)与非Ⅲ°AVB组比较,Ⅲ°AVB组发病年龄较大,下壁或右心室梗死比例高,住院期间死亡、心室颤动、KillipⅣ级心功能、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需要起搏治疗的例数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Ⅲ°AVB组排除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及合并其他全身疾病的病例5例,其余46例,17例发病12h内再灌注治疗,住院期间死亡1例,29例未再灌注治疗,死亡12例,P〈0.02。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预后差,住院期间死亡率高。12h内再灌注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例数相对较少,这种预后的差异是否有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孙超葛堪忆郭静萱毛节明陈明哲高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三度房室阻滞再灌注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药物性心肌病1例
2016年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因“间断活动后呼吸困难3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患者3年来反复发作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伴活动耐量下降,规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 Ning Enzyme Inhibitor,ACEI)、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洋地黄以及胸腔穿刺引流,可短期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控制良好;4年前行左侧乳腺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导管原位癌、局灶少量浸润.
刘作静赵威孙超刘书旺牛杰高炜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模块化模拟教学方法在运动医学肩关节镜手术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模块化模拟教学方法在运动医学肩关节镜手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强生培训中心参加肩关节镜手术模拟培训的111名进修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培训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肩关节镜模拟技术培训前后进修医师抓持传递操作用时[(202.92±27.86)秒比(123.44±18.93)秒],缝合打结操作用时[(333.77±24.36)秒比(183.92±14.19)秒]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前后,三甲医院进修医师和非三甲医院进修医师抓持传递用时时间差为[43.5(9.0,60.5)秒比40.0(19.5,147.0)秒]、缝合打结用时时间差为[85.0(60.0,180.0)秒比120.0(60.0,260.0)秒],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前后,骨科进修医师和运动医学科进修医师抓持传递用时时间差为[60.0(23.0,90.0)秒比20.0(6.0,60.0)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打结用时时间差为[80.0(52.0,172.3)秒比90.0(60.0,275.0)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修医师对模拟培训的满意度为100.0%(111/111)。结论采用模块化模拟教学方法进行肩关节镜手术培训后,不同级别和不同专业的进修医师的基本手术技术均得到了提升。这种培训方式适用于不同级别医院的进修医师,也适用于骨科或运动医学科专业的进修医师。
张鹏崔国庆王梦楠肖健罗浩程序闫辉赵静文李玳江东赵峰孙超张俊杰杨渝平
关键词:模块化模拟教学肩关节镜骨科
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及电生理作用的差异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以及两种药物对心房和心室电生理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共入选房颤持续 1 4 d 的患者 37 例,随机进入伊布利特组﹙n =17﹚或普罗帕酮组﹙n =20﹚。两组分别静脉注射伊布利特 1 mg 或普罗帕酮 70 mg,给药时间 10 min,给药结束后 10 min 未转复窦性心律﹙简称窦律﹚者,重复上述治疗 1 次。观察给药开始后 4h 内房颤转复率,给药前后 QRS波时限及校正的 QT 间期﹙QTc﹚间期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伊布利特组 11 例﹙64. 7%﹚转复窦律,普罗帕酮组 9 例﹙45%﹚转复窦律,两组转复率无差异﹙P 〉0. 05﹚。②给药后 90 min 内,伊布利特组 QTc 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延长﹙506. 4 ±53. 6 ms vs 446. 4 ±40. 1 ms,P 〈0. 001﹚;QRS 波时限有延长趋势﹙90. 6 ± 15. 1 ms vs88. 6 ±16. 8 ms﹚,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7﹚。普罗帕酮组 QRS 波时限显著延长 ﹙96.9 ±20.4 ms vs 90.7 ±18.0 ms,P 〈 0. 01﹚;QTc 间期无显著差异﹙445. 2 ±41. 3 ms vs 440. 5 ±22. 1 ms,P 〉 0. 05﹚。③伊布利特组 4 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中 1 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在复律后窦性心动过缓伴 QTc 间期显著延长的病例。结论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有效,可致心室复极时间显著延长,应注意给药后短期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普罗帕酮对心室复极时间无影响,可延长心室除极时间。
孙超刘书旺郭静萱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作用
起搏器在心房颤动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日益增加的心律失常。40岁后发生房颤的终生风险,在欧洲男性为26%、女性为23%。中国成年人房颤终生风险约为2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2]。房颤发病和年龄的内在联系,其病理生理基础尚不完全清楚,老年过程伴随的纤维化可能起重要的作用。房颤患者植入起搏器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没有证据显示起搏治疗能够改变房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
孙超
关键词:起搏器心房颤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