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缺血
  • 3篇动脉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眩晕
  • 2篇椎动脉
  • 2篇椎动脉优势
  • 2篇免疫
  • 2篇脑缺血
  • 2篇后循环
  • 2篇后循环缺血
  • 2篇苯酞
  • 1篇丁苯酞氯化钠...
  • 1篇丁苯酞软胶囊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机构

  • 6篇湘潭市第一人...
  • 3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南大学

作者

  • 6篇唐海洋
  • 5篇周仕钧
  • 4篇谭利明
  • 3篇彭海峰
  • 2篇杨旭波
  • 2篇喻小玲
  • 2篇杨利
  • 2篇阳娜
  • 1篇陈新华

传媒

  • 3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并发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DCI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次,2次/d,持续静脉泵入,补液扩充血容量、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4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持续2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4%,观察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0,P<0.05)。治疗前后、3个月后,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为(3.5±1.2)分,观察组为(4.5±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动脉瘤性SAH介入治疗后DCI能明显改善预后。
唐海洋谭利明周仕钧彭海峰杨旭波喻小玲陈新华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脑血管痉挛
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干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具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甲钴胺及叶酸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和TIA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选6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叶酸片5mg 3次/日+甲钴胺片500ug 3次/日干预其高Hcy,连用3月。分别在入院第二天、治疗3月后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法测定2组患者Hcy水平,并进行ABCD评分、ESSEN评分,随访观察疗效、预后。结果治疗3月后治疗组血Hcy明显降低,而对照组Hcy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叶酸可降低血Hcy水平,提高TIA短期疗效、改善预后。
唐海洋周仕钧彭海峰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型半胱氨酸甲钴胺叶酸干预
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5
2014年
目的分析早期应用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按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普通流质饮食鼻饲,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15 d后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情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结果治疗第15天,营养指标:对照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分别为(61.42±3.34)g/L、(34.04±3.92)g/L、(226.3±17.5)mg/L、(111.7±12.8)g/L,观察组分别为(67.16±4.41)g/L、(37.46±3.25)g/L、(278.6±16.1)mg/L、(127.4±13.3)g/L;免疫功能指标:对照组IgG、IgM、IgA、CD4、CD8、CD4/CD8分别为(13.04±1.24)g/L、(1.78±0.43)g/L、(2.37±0.76)g/L、(36.92±1.94)%、(25.79±1.88)%、1.27±0.12;观察组分别为(16.49±1.16)g/L、(2.32±0.31)g/L、(2.84±0.53)g/L、(41.16±2.01)%、(27.84±1.93)%、1.56±0.19,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降低.且对照组较观察组下降显著(P<0.05)。并发症: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压疮、肾衰竭、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分别为24.2%、18.2%、21.2%、15.2%、18.2%、36.4%,观察组分别为12.1%、9.1%、9.1%、6.1%、6.1%、24.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效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喻小玲周仕钧彭海峰杨旭波唐海洋
关键词:脑卒中肠内营养支持营养状况免疫功能
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脑组织TIM-3、TIM-1表达的影响
2012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Wistar大鼠的发病情况、组织病理变化及脑组织内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液域蛋白-3(TIM-3)、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液域蛋白-1(TIM-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佐剂组、EAE组、阿托伐他汀组,以豚鼠脊髓匀浆(GPSCH)诱发制备大鼠EAE模型,并于给予GPSCH当日开始1次/d灌服0.1%PBS溶液1.5ml/只(佐剂组和EAE组)和含阿托伐他汀的0.1%PBS溶液,1次/d,剂量为8mg/(kg·d),连续13d,观察EAE症状并评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im-1mRNA、Tim-3mRNA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发病率降低、临床症状减轻,体重下降减少(P<0.05);与佐剂组比较,EAE组TIM-3mRNA明显上升(P<0.05),阿托伐他汀组TIM-3mRNA较EAE组明显下降(P<0.05);与佐剂组比较,EAE组TIM-1mRNA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组TIM-1mRNA较EAE组上升(P<0.05)。结论:EAE大鼠TIM-3上升,TIM-1下降,提示其在EAE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通过下调TIM-3、上调TIM-1的表达,可能是阿托伐他汀对EAE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唐海洋谭利明
关键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多发性硬化TIM-3TIM-1阿托伐他汀
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12月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后循环缺血患者99例,根据MRA检查发现分为椎动脉优势组56例及非优势组43例,优势组与非优势组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苯磺酸倍他司汀12 mg,每日3次,共治疗2周观察疗效。比较两组眩晕严重程度的差别以及使用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后疗效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动脉优势组眩晕程度等级之平均分为(3.50±1.27)分,非椎动脉优势组眩晕程度等级之平均分为(2.20±1.4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P<0.05)。总有效率优势组(95.35%)明显低于非优势组(73.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眩晕程度较非优势型更严重,药物治疗疗效较非优势组差。
阳娜谭利明周仕钧杨利唐海洋
关键词:椎动脉优势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椎动脉优势型眩晕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首次发作眩晕并行MRA检查证实一侧椎动脉优势的后循环缺血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加阿托伐他汀钙片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14 d后观察眩晕缓解程度、TCD血流异常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总有效率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基底动脉TCD异常率均有下降,其中治疗组(47.4%)与对照组(57.9%)相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椎动脉优势型眩晕有显著疗效且安全。
阳娜谭利明杨利周仕钧唐海洋
关键词:丁苯酞椎动脉优势眩晕后循环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