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举 作品数:20 被引量:167 H指数:8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7 2017年 目的 探讨中重度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前循环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梗死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为首发脑梗死且溶栓后完善头颅MRI检查(包含DWI及FLAIR);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将其分为LA组和无LA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观察患者90 d预后情况,并分析脑白质疏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78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LA者24例(30.8%),无LA者54例(69.2%).LA组中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3%(8/24),无LA组为11.1% (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71,P=0.018);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7% (4/24)及5.6%(3/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4,P=0.129).LA组3个月内卒中的复发比例高于无LA组[20.8%(5/24)与5.6% (3/54)],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3.850,P=0.050);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92.3±3.4)分与(72.9±7.8)分;t=22.345,P<0.01]和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83.3% (45/54)与50.0% (12/24),x2=9.383,P=0.002)方面,无LA组明显优于LA组.LA组患者的年龄[(73.7±6.7)岁与(61.3±10.6)岁,t=6.567,P=0.012]也明显高于无LA组.通过发病后90 d随访发现,在78例患者中,有预后良好者57例(73.1%),预后不良21例(26.9%),预后不良患者中死亡6例(7.7%).其中,预后不良患者合并LA[57.1%(12/21)与21.1% (12/57),x2=9.383,P=0.002]、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66.7%(14/21)与35.1%(20/57),x2=6.224,P=0.013]以及3.0~4.5 h内溶栓的比例[71.4%(15/21)与38.6%(22/57),x2=6.634,P=0.010]更高,年龄[(72.8±7.9)岁与(61.5±11.7)岁,t=4.423,P=0.039]、闭塞部位血管管径[66.7%(14/21)与38.6%(22/57),x2=4.865,P=0.027]及梗� 刘艳艳 张敏 恽文伟 周先举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脑白质疏松 预后 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内皮素-1的血浆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腔隙性脑卒中患者90例,和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对照组60例。腔隙性脑卒中患者3 d内完成血清ICAM-1、ET-1指标检测,应用头颅磁共振评估腔隙性卒中患者白质病变程度。比较腔隙性卒中患者和对照组血浆ICAM-1、ET-1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血浆ICAM1、ET-1水平与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白质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ICAM-1和ET-1水平[分别为(341.0±45.3)ng/ml和(50.4±12.7)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水平[分别为(257.0±42.5)ng/ml和(30.5±11.4)pg/ml](ICAM-1:t=-3.872,P<0.01;ET-1:t=-2.404,P<0.01)。进一步结合影像学的比较发现,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越严重,血浆ICAM-1(r=0.741,P<0.05)及ET-1(r=0.677,P<0.05)水平越高。结论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脑小血管内皮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与脑白质疏松等级显著相关,提示腔隙性脑卒中患者存在颅内微循环障碍。 刘向远 周先举 高萍 梅今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内皮素-1 小鼠海马组织中cAMP含量和AC活性的昼夜变化 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观察小鼠海马组织中cAMP含量和AC活性的昼夜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和酶学方法。结果 小鼠海马组织中cAMP含量和AC活性具有昼夜节律性 ,cAMP含量高峰在CT10和CT2 2 ,低谷在CT4和CT16。AC活性高峰在CT13和CT1,低谷在CT7和CT19。 杨亚安 邵君飞 陈尔齐 周先举关键词:海马 昼夜节律 CAMP AC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焦虑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和γ-氨基丁酸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焦虑症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影响。方法选取28例焦虑症患者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10 d。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BDNF浓度和GABA水平,并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治疗后患者HAM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 05),治疗后患者血浆BDNF、GABA浓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 <0. 05)。血浆BDNF变化与血浆GABA变化呈正相关(P <0. 05)。血浆BDNF变化与HAMA评分差值呈负相关(P <0. 05);血浆GABA变化与HAMA评分差值呈负相关(P <0. 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改善焦虑症症状可能是通过提升脑内BDNF水平,进而促进脑内GABA释放来实现。 陈琪 徐乐平 李宁 程祺 周先举 宋梓祥关键词:广泛性焦虑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Γ-氨基丁酸 离子型谷氨酸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 周先举 廖佳雨 王红兵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相关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8年 焦虑障碍是现今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尽管目前有众多治疗方法用于改善焦虑障碍,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但仍约有25%患者治疗无效[2]。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脑内存在紊乱的神经回路或异常的皮层兴奋区域[3],调节这些神经回路或皮层兴奋性成为治疗焦虑障碍的关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通过线圈产生磁场,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促进皮层产生感应电流,从而改变皮层兴奋性,并调节突触可塑性,以改变脑内紊乱的神经连接[4]。 陆如蓝 张成亮 周先举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 焦虑障碍 强迫症 广泛性焦虑障碍 褪黑素对大鼠下丘脑薄片视交叉上核神经元放电昼夜节律性的调制 被引量:5 2000年 先用持续光照和松果腺切除预处理大鼠 ,然后制成下丘脑薄片 ,记录其视交叉上核 (SC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观察其昼夜变化和褪黑素 (MEL)对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在正常光照 (光照∶黑暗 =12∶12 )条件下 ,SCN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呈现昼高夜低的节律性。在昼夜时间 (CT) 6~ 8出现放电高峰 ,频率约为 8 3Hz ;在CT18~ 2 0出现低谷 ,频率约为 3 8Hz。松果腺切除后 ,SC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昼夜节律性基本保持 ,但在持续光照条件下 ,昼夜节律基本消失。 (2 )SCN神经元对MEL反应以抑制为主。在正常光照条件下 ,在白昼SCN神经元对MEL反应性较高 ,最大抑制率在CT8~ 10 ,约为 42 % ;在黑夜较低 ,最大抑制率在CT2 2~ 2 4,约为 2 6 %。在持续光照和松果腺切除条件下 ,SCN神经元都失去对MEL反应的昼夜节律性 ,且反应性增高。 (3)ML 1受体拮抗剂luzindole能阻断由MEL引起的SCN神经元自发放电抑制 ,而ML 2受体拮抗剂哌唑嗪却不能阻断。实验结果提示 ,松果腺作为大鼠昼夜节律组构的一个调整器 ,通过MEL作用于SCN中的高亲和性ML 1受体 ,在反应的两个时间窗口 (CT8~ 10和CT2 2~ 2 4)调节SCN的昼夜节律活动。 周先举 蒋星红 俞光第 印其章关键词:视交叉上核 褪黑素 果蝇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05年 果蝇由于遗传易操作性而成为一个研究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理想模式生物. 到目前为止,通过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已经鉴定到10多个时钟基因(clock genes) 和许多时钟相关基因,包括时钟输入基因和钟控基因. 这些时钟基因以及它们的相应产物组成两个互相依赖的转录/翻译反馈环路,从而调节行为和生理的昼夜节律. 果蝇这种核心钟的工作原理同样见于哺乳动物. 周先举 袁春燕 杨旭科 郭爱克关键词:果蝇 昼夜节律 生物钟 时钟基因 反馈环路 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人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对前循环梗死静脉溶栓病人出血转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我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刘艳艳 张敏 恽文伟 周先举关键词:脑梗死 前循环 静脉溶栓 脑白质疏松 预后 老年大鼠下丘脑薄片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昼夜节律性 2000年 目的 研究老年大鼠下丘脑薄片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节律性。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下丘脑薄片记录视交叉上核 (SC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 ,观察衰老对SC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 青年组和老年组大鼠SCN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均呈现白昼高、夜间低的节律 ,其高峰出现在CT 6~ 8,青年组频率为 8.30± 1.12Hz,老年组为 6 .5 2± 1.0 5Hz,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低谷在CT18~ 2 0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白昼 ,青年组平均放电频率为 6 .5 7± 0 .96Hz,老年组为 5 .39± 0 .74Hz,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在夜间 ,两组平均放电频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大鼠SC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昼夜节律的振荡幅度在衰减。 周先举 蒋星红 俞光第 印其章关键词:视交叉上核 自发放电 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