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庆
- 作品数:21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假性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假性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诊断为假性垂体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及影像学特征,18例患者均诊断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假性垂体瘤所致垂体增生。予以左旋甲状腺素试验治疗后,9例生长缓慢患者生长速度达到7~10.8cm/年,7例女性停经泌乳症状恢复,3例改善;2例月经来潮提前女童月经停止,泌乳素(PR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皮质醇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3例ACTH升高并肾上腺体积缩小者,口服氢化可的松片1月,复查ACTH及皮质醇水平恢复正常,肾上腺体积增大。3个月复查垂体增强MRI显示垂体恢复正常大小10例,8例垂体占位明显减小(2.0cm缩小到1.2cm)。结论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特点是假性垂体瘤诊断的重点。激素替代治疗是假性垂体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 刘仲涛何鹏田继辉刘文庆
- 关键词:激素治疗
- 3D-CTA在颅内血管畸形急诊手术中的诊断和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患者3DCTA资料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资料及术中观察情况比较,评价3D-CTA在颅内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3D-CTA诊断41例动静脉畸形(AVM),能清楚显示主要的供血动脉、畸形团的位置与大小及引流静脉等详细情况。但对细小的供血动脉显示不佳。8例急诊手术的患者,3D-CTA诊断结果与手术证实的结果一致。结论 3D-CTA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颅内血管畸形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于AVM破裂出血需急诊手术、不能及时行DSA检查的患者,3D-CTA快速、准确、安全的特点,更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 王伟张斌刘文庆
- 关键词:颅内血管畸形血管造影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脑血流的评估与应用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围手术期中对脑动脉常规检查及术中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意义。方法对26例神经外科CEA患者根据交通动脉情况分成4组:开放组、不开放组、潜在开放组和无潜在开放组,进行术前TCD检测,术中TCD监测及术后TCD复查。对术前压颈试验与术中实验性夹闭颈总动脉(CCA)不同时间各组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术前TCD对颅内交通动脉开放情况进行评估:19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有交通支开放的14例(73.6%),无交通支开放的5例(26.3%);7例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中交通支潜在开放的5例(71.4%),无交通支潜在开放的2例(28.6%)。2术中不使用转流的TCD血流动力学评估:26例患者压颈即刻与压颈后1min、夹闭CCA即刻与夹闭CCA后3min比较,MCA的PSV均出现血流速度回升(P<0.05)。3术中脑血流过度灌注的TCD评估:7例患者在剥脱手术完成并开放夹闭的CCA时,术侧MCA的PSV出现明显增快,采取半夹闭CCA并断续开放,同时降低患者血压,MCA的PSV降低。4术后TCD复查及随访:26例CEA患者术后TCD显示颅内血流明显改善的17例,术前所有开放的前、后交通支关闭。26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应用TCD对CEA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监测,可评估术前侧支开放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术中不使用转流术,也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
- 陈景云张晨潘宗董亮艳吴艳华王伟刘文庆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白介素1受体辅助蛋白在儿童和成人低级别胶质瘤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辅助蛋白(interleukin 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IL-1RAP)在成人与儿童低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通量全基因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20例低级别胶质瘤(成人10例,儿童10例)标本中IL-1RAP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经高通量全基因分析、免疫组织化学、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IL-1RAP与成人比较,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总阳性表达率较低,有统计学意义(100%>30%,Chi-Square=12.439,P<0.05)。结论 IL-1RAP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IL-1RAP可能成为评价低级别胶质瘤预后差异的重要参考指标及潜在的药物靶点。
- 邢树山胡万宁赵喜庆刘文庆宫剑
- 关键词:低级别胶质瘤成人儿童
- E-cadherin和PCNA在不同级别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E-钙黏连蛋白(E-cadherin,E-ca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与胶质瘤不同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6例人胶质瘤组织中E-cad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均显示E-cad和PCNA在高、低级别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均有表达,E-cad在低级别组表达高于高级别组(P<0.05);PCNA在低级别组表达低于高级别组(P<0.05)。结论 E-cad和PCNA的表达与神经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联合检测对判断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 张海峰刘文庆王文斐郑士亚霍显浩侯乾田继辉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增殖细胞核抗原
- 岩上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岩上静脉(SPV)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10例(20侧)甲醛固定并经彩色硅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湿标本,解剖并观测SPV的形态、行径、入口位置及与周围组织标志物的距离关系。结果在20侧标本共发现SPV 19侧,共25支。SPV通常沿着岩骨嵴汇入内、中2/3的岩上窦。SPV在个体间的变异较大;SPV长度为(11.15±4.36)mm,外径为(3.83±0.97)mm;SPV主干分为:单干注入岩上窦有12侧(63.16%),双干型有5侧(26.32%),三干型有1侧(5.26%),缺如1侧(5.26%)。SPV属支分为:单支有2侧(10.53%),双支型12侧(63.16%),三支型4侧(21.05%),四支型1侧(5.26%);根据SPV汇入岩上窦的入口与Meckel's囊(MC)和内耳道(IAM)的位置关系将SPV的引流类型分为3型:Ⅰ型共4处(16%),Ⅱ型共16处(64%),Ⅲ型共5处(20%)。结论 SPV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Meckel's囊(MC)和内耳道(IAM)关系密切,且多位于二者之间。熟悉SPV显微解剖及其引流类型,对临床涉及该静脉的桥小脑角区手术有指导意义。
- 王圆庆田继辉张福强刘仲涛何鹏刘文庆陈鹏飞
- 关键词:岩上静脉桥小脑角
- 脑室灌洗治疗小儿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室内灌洗抗生素治疗小儿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小儿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54例患者均经受了经脑室手术切除病变和置管脑室外引流。这54例颅内感染的小儿患者中,20例采用脑室内灌洗抗生素治疗,34例采用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结果颅内感染的持续时间脑室内灌洗组为(5.55±2.25)d,静脉内给药组为(11.25±3.48)d,两者相较,相差显著(P<0.05)。结论小儿神经外科涉及脑室系统的手术,可留置脑室外引流管,一旦发生颅内感染,抗菌素脑室内灌洗可以有效控制颅内感染程度和持续时间,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宫剑甲戈张玉琪刘文庆李春德田永吉马振宇
- 关键词:小儿神经外科颅内感染
- 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切除复杂鞍区肿瘤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切除复杂鞍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手术切除复杂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垂体腺瘤14例,全切11例,次全切3例;颅咽管瘤8例,全切4例,次全切4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全切4例,次全切1例。术后视力、视野较术前明显改善11例,无明显变化8例;术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8例,无明显变化2例;27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下-前纵裂联合入路适用于切除鞍上、鞍后及向上突入三脑室的肿瘤。
- 张庆华陈显金刘海波刘文庆刘吉庆孙涛
- 关键词:鞍区肿瘤
-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与造釉型颅咽管瘤侵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XCL12/CXCR4)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侵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方法对20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标本(原发组11例,复发组9例)中CXCL12/CXCR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CXCL12/CXCR4在复发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P<0.05)。结论 CXCL12/CXCR4可能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侵袭、复发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CXCL12/CXCR4可能成为评价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侵袭性生长和复发的标记物。
- 刘文庆宫剑甲戈夏志强赵育梅王凤梅孙涛田继辉
- 关键词:趋化因子受体4侵袭性复发
-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的显微解剖观察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小脑延髓裂入路相关四脑室周围解剖关系及暴露范围。方法 10例20侧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逐层解剖。对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测量此入路所暴露第四脑室底宽度、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结果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纵向可显露从闩至导水管下口,侧向可显露从闩至外侧孔的四脑室底及桥脑背外侧区域。四脑室底长为:(38.6±0.52)mm,导水管下口至闩部距离宽为(17.5±0.49)mm,高为(26.7±0.5)mm。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是该入路所涉及的重要血管,扁桃体延髓段走行于小脑扁桃体的下极与延髓之间的裂隙内,本组中上袢未发现变异,其下袢位置变异度较大。PICA及分支距椎动脉硬膜穿行处平均直线距离:延髓支起源:左侧(11.70±1.07)mm,右侧(6.00±0.66)mm。脊髓后动脉起源左侧(5.90±0.38)mm,右侧(10.20±0.86)mm。椎动脉起源左侧(11.00±1.0)mm,右侧(12.80±0.74)mm。结论四脑室周围解剖结构极为重要,小脑延髓裂入路利用小脑自然间隙操作,在不需切开下蚓部的情况下,可充分暴露四脑室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可到达脑桥和延髓的背外侧,可减少颅神经及脑干损伤,为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刘仲涛何鹏田继辉秦毅刘文庆王圆庆
- 关键词:小脑延髓裂显微解剖四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