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刚
-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17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近期疗效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15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随访时JOA评分、NDI脊髓功能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运动范围、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结果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的总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假体移位或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黄波卢一生施建东徐静芳刘振刚
- 关键词:关节置换PRESTIGE非融合技术
-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6例小儿前臂闭合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67例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49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评估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为4~11(6.4±1.2)周,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为6~15(8.5±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疼痛和旋转角度丧失评定疗效,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优良率94.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良率93.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中,133例≤10岁的患者中7例出现前臂旋转功能障碍,34例〉10岁的患者中有6例出现功能障碍;未出现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中,38例〉10岁的患者中1例术后24h内出现骨筋膜间室综合征,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1例≤10岁的患者中1例出现再骨折;未出现内固定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前臂闭合骨折,因≤10岁的患者骨膜较厚,有较强的塑形能力,建议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主;而对于〉10岁或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不能维持骨折断端稳定的患者,可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 施建东卢一生黄波徐静芳刘振刚
- 关键词:小儿尺骨骨折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 骨关节炎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本文主要阐述了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体力活动及累积劳损等力学因素;细胞因子、自由基、酶类、生长因子、细胞调亡、细胞表型等生物学因素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 刘振刚
- 关键词:骨关节炎致病因素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骨关节炎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本文主要阐述了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体力活动及累积劳损等力学因素;细胞因子、自由基、酶类、生长因子、细胞调亡、细胞表型等生物学因素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 刘振刚
- 关键词:骨关节炎致病因素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分析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CSM(CSM组)及节段性OPLL(OPLL组)共11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等。结果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LL组神经功能改善率要低于CS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有效地治疗CSM及OPLL,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以、颈椎活动度丢失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OPLL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低于CSM患者。
- 施建东卢一生刘振刚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型颈椎病椎管成形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疗效分析
- 目的分析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CSM(CSM组)84例及OPLL(OP...
- 施建东卢一生刘振刚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型颈椎病椎管成形
- 文献传递
-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免疫病理学研究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免疫因子的测定,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源性疼痛在免疫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点。方法收集标本:腰椎间盘突出症(A组)30例,椎间盘源性疼痛(B组)30例,确诊后两组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腰椎爆裂骨折(C组)10例,都行前路手术,共70例椎间盘髓核标本。对各组髓核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髓核中CD25+T细胞和CD68阳性巨噬细胞进行检测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病理学观察:C组髓核组织细胞形态一致,匀称分布,细胞质无明显退变,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其他两组均见髓核细胞空泡样变、形态不一致,胞质分布不均;A组髓核组织周围能见较多炎症细胞、局部见毛细血管增生;B组髓核细胞质退变明显,髓核组织周围能见少量炎症细胞,无明显毛细血管增生。免疫组化检测:CD68阳性率,B组(50%)>A组(33.3%)>C组(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CD25+T细胞均表现在CD68阳性巨噬细胞相同位置,B组与C组为阴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周围有显著的自身免疫反应与炎症反应;椎间盘源性疼痛髓核周围有少量炎症细胞与较多巨噬细胞,但未见明显的毛细血管与T淋巴细胞增生,表明周围有炎症反应,但自身免疫反应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
- 刘振刚卢一生施建东黄波张宝英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腰痛免疫病理学
- 大鼠肩袖功能评分量表的设计及初步验证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测量冈下肌功能不同程度丧失大鼠的步态参数,设计大鼠肩袖功能评分量表,并进行初步动物模型验证,为客观评价大鼠肩袖功能提供工具。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进行实验,体质量(281.21±20.12)g。其中48只制备冈下肌功能不同程度丧失大鼠模型,进行量表设计。将大鼠随机分为断裂组、肉毒素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n=12)。肉毒素组于冈下肌肌腹内注射A型肉毒素(6 U/kg),断裂组微创暴露大鼠冈下肌肌腱并切断,假手术组仅暴露肌腱,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7 d后采集4组大鼠自由行走时双侧前肢单位时间着地次数、支撑时相比、触地压力、摆动速度、触地速度以及双侧肢体前后脚间距离,计算各步态参数干预侧/对照侧比值,纳入断裂组、肉毒素组分别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步态参数作为量表评分项目,并根据步态参数测量结果赋值1~5分。另取12只大鼠建立慢性肩袖损伤模型,于术后8周内每周参照设计的大鼠肩袖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断裂组各步态参数均显著小于肉毒素组,肉毒素组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步态参数均作为量表评价项目,各项评分1~5分,总分为30分,最低分为6分,分别反映大鼠冈下肌功能完全正常(肩袖功能完全正常)和完全丧失(肩袖功能严重丧失)。验证组大鼠第1~8周肩袖功能评分分别为(27.00±1.86)、(23.75±2.83)、(21.33±1.92)、(18.17±2.37)、(13.17±1.64)、(11.67±2.50)、(8.17±1.27)、(6.50±0.67)分。结论根据冈下肌功能不同程度丧失大鼠模型设计了大鼠肩袖功能评分量表,并通过慢性大鼠肩袖损伤模型初步验证,该量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鼠肩袖损伤程度及肩袖�
- 丁舒晨方学伟虞荣斌刘振刚符楚迪来毅张志武卢一生
- 关键词:评分量表步态分析大鼠模型
-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 目的通过对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免疫因子的测定,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源性疼痛在免疫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点。方法收集标本:腰椎间盘突出症(A组)30例,椎间盘源性疼痛(B组)30例,确诊后两组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 刘振刚卢一生施建东黄波张宝英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腰痛免疫病理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