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昕
- 作品数:6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电T波交替的改进谱估计检测方法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针对经典谱估计法的缺点 ,利用现代谱估计法检测心电中的TWA(Twavealternans)信号 ,为TWA信号的检测分析提供新的手段。方法临床采集 1 5位心脏病患者和 8位健康人的心电向量信号 ,使用本文提出的改进的谱估计法对其进行心电TWA的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说明 ,使用现代谱估计法的改进谱估计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到心电信号中隐含的TWA信号 ,且谱线光滑 ,分辨率高。结论改进的谱估计法提供了一种新的TWA检测手段 ,可以更全面的检测和观察心电中可能隐含的TWA信号。
- 陈培军陈士贵刘向昕俞尧荣
- 关键词:心电信号T波交替谱估计
- 急性缺氧条件下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 2002年
- 目的:以心率变异性(HRV)为定量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指标,观察模拟5000m急性缺氧条件下,自主神经变化特点,并探讨预测缺氧耐力不良的方法。方法:被试者为11名18-30岁的健康男性,以呼吸10.5%的低氧混合气30min模拟5000m急性缺氧,以时域和频域(粗粒化谱分析,CGSA)方法进行HRV分析,并根据是否完成实验过程将被试者分为耐力良好组(A组)和耐力不良组(B组),结果:耐力良好组在缺氧时心率显著增快,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显著减小,LFn.u.(LF的标准化单位)和LF/HF显著增大,HF和HFn.u.(HF的标准化单位)显著减小,两组比较,缺氧5-10min时,LFn.u.和LF/HF 在B组显著大于A组,缺氧10-15min时,RMSSD在B组显著小于A组,结论:在模拟5000m急性缺氧条件下,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迷走神经活动减弱;HRV分析对评价缺氧耐力有一定的预测性。
- 刘向昕鲁力立等
- 关键词:急性缺氧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航天医学
- 急性缺氧条件下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被引量:16
- 2001年
- 目的以心率变异性 (HRV)为定量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指标 ,观察模拟 5 0 0 0m急性缺氧条件下 ,自主神经变化特点 ,并探讨预测缺氧耐力不良的方法。方法被试者为 1 1名 1 8~ 30岁的健康男性 ,以呼吸 1 0 .5 %的低氧混合气 30min模拟 5 0 0 0m急性缺氧 ,以时域和频域 (粗粒化谱分析 ,CGSA)方法进行HRV分析。并根据是否完成实验过程将被试者分为耐力良好组 (A组 )和耐力不良组 (B组 )。结果耐力良好组在缺氧时心率显著增快 ,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 (RMSSD)显著减小 ,LFn .u .(LF的标准化单位 )和LF HF显著增大 ,HF和HFn .u .(HF的标准化单位 )显著减小。两组比较 ,缺氧 5~ 1 0min时 ,LFn .u .和LF HF在B组显著大于A组 ,缺氧 1 0~ 1 5min时 ,RMSSD在B组显著小于A组。结论在模拟 5 0 0 0m急性缺氧条件下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迷走神经活动减弱 ;
- 刘向昕鲁力立仲崇发程张红袁全任红茹
- 关键词:急性缺氧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
- 二项式小波检测心电特征点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使用二项式小波检测心电信号的特征点 ,为心电信号的分析提供新的检测手段。方法设计对称形式的二项式小波 ,应用它对实际心电信号进行小波变换 ,并进行特征点的检测 ,观察检测效果。结果使用二项式小波检测心电特征点方法实现简单 ,对试验心电信号的特征点定位准确 ,快速。结论对称形式的二项式小波检测较其他小波检测方法简单 ,无须预处理 ,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 陈培军陈士贵俞尧荣刘向昕
- 关键词:心电图特征点小波变换
- 间歇性常压低氧训练对心率变异的影响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观察间歇性常压低氧 (intermittentnormobarichypoxia ,INH)训练对低氧条件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对 8名被试者进行为期 4周共 2 4d的INH训练 ,并对被试者训练前后暴露于 1 0 %低氧环境前、中、后的心率变异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INH训练后 ,被试者低氧条件下R R间期均值、标准差、总功率、高频成分功率、低频成分功率显著增高 (P <0 .0 5~P <0 .0 0 1 ) ,而标准化高频成分功率、标准化低频成分功率、低频成分功率 /高频成分功率变化不明显。结论 1 )INH训练可提高被试者低氧条件下的心率变异性 ;2 )INH训练不仅可用于提高低氧耐受力 。
- 许欣鲁力立陈章煌刘向昕李勇枝
- 关键词:心率变异自主神经系统
- 21天头低位卧床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 2 1d - 6°头低位卧床 (HDT - 6°)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并对其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为地面模拟失重及航天飞行医学监督提供有关医学参考。 方法 采用Vmax 2 2LV肺功能仪和 6 2 0 0肺功能仪 ,对 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反映肺弥散功能的指标 [弥散容量 (DLco)、弥散常数 (Kco)、肺泡容量 (VA) ]以及反映肺内气体分布的指标和肺血容量分别进行了测试。 结果 与卧床前平卧位相比 ,在卧床开始时 ,DLco、Kco均增加 ,从卧床的第 3天起至恢复期第 1天 ,DLco、Kco显著减少 ,恢复期第 3天尚未恢复至卧床前水平 ;头低位卧床期间VA显著减少。Kco在卧床中的变化趋势与DLco一致 ,但变化率高于DLco ,主要是由于头低位卧床期间VA、肺血容量的显著减少以及肺内吸入气的分布不均有关 ,同时肺泡 毛细血管膜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结论 头低位卧床肺弥散功能下降与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减少、肺泡容量下降 ,以及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和潜在性的肺间质水肿导致膜弥散下降有关 ,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的医学监督应考虑肺弥散功能的变化。
- 卫世强鲁力立宿双宁李勇枝张三林刘向昕
- 关键词:头低位卧床肺弥散功能气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