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刁楠

作品数:10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4篇成像
  • 3篇动脉
  • 3篇心肌灌注
  • 3篇血管
  • 3篇血管成像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动脉成像
  • 2篇心肌桥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肌桥
  • 2篇冠状动脉CT...
  • 2篇冠状动脉成像
  • 2篇壁冠状动脉
  • 2篇CT冠状动脉...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动态增强CT
  • 1篇动物

机构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0篇刁楠
  • 8篇韩萍
  • 6篇史河水
  • 5篇喻杰
  • 3篇古今
  • 2篇刘永华
  • 2篇周国锋
  • 2篇梁波
  • 2篇陈艳
  • 1篇夏向文
  • 1篇吴晟
  • 1篇唐文娟
  • 1篇曾秋棠
  • 1篇孔祥闯
  • 1篇梁斌
  • 1篇陆静
  • 1篇崔越
  • 1篇韩萍

传媒

  • 6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肌桥患者临床症状与壁冠状动脉类型相互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研究心肌桥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率与壁冠状动脉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搜集经临床确诊的185例单纯性心肌桥患者(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肺、纵隔或胸膜病变)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临床资料,比较有、无症状者两组间壁冠状动脉长度、深度及狭窄程度的差别,比较完全性肌桥和不完全性肌桥患者的症状出现率的差别。采用t检验比较有、无症状组间壁冠状动脉的长度、深度及狭窄程度的差别,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肌桥患者症状出现率间的差别。结果有症状者92例,无症状者93例;不完全性肌桥118例,完全性肌桥67例。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壁冠状动脉长度分别为(2.19±1.11)cm、(1.93±0.90)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9,P=0.089),两组壁冠状动脉深度分别为(0.20±0.08)cm、(0.24±0.19)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P=0.298),两组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率分别为(23.8±15.5)%、(13.1±11.0)%,两者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5.447,P=0.000);完全性肌桥和不完全性肌桥患者的症状出现率分别为61.2%(41/67)和43.2%(51/11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2,P=0.019);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狭窄时症状出现率最高。结论完全性肌桥患者及舒张期壁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出现临床症状,应予以高度重视。
刁楠吴晟古今韩萍史河水陈艳喻杰刘永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心肌桥临床症状
基于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犬无复流心肌活性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通过双源 CT(DSCT)心肌灌注扫描观察心肌缺血无复流动物模型的 CT 表现,初步探讨双能量心肌灌注扫描在评估无复流心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球囊堵塞(60~90 min)加微粒明胶海绵栓塞犬前降支中远段,建立犬心肌缺血无复流模型(n=6),采用 DSCT 进行首过及3、5、10、15 min 多期延迟心肌灌注扫描,观察梗死区 CT 表现,完成检查后取犬心脏标本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TC)染色及 HE 染色,与 DSCT 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只犬在介入手术过程中死亡,4只犬完成模型建立。扫描过程中犬平均心率为135 bpm。DSCT 扫描均可见心肌梗死区 CT 值较正常心肌减低,首过及多期延迟扫描呈固定灌注减低表现,TTC 染色显示梗死区范围与 DSCT 所见相符,HE 染色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均可见心肌坏死。在不同能量的 DSCT 图像中,100 kV 灌注图像对心肌密度区分能力最强,140 kV 灌注图像噪声最低,而双能量融合灌注图像则在实现密度差异的前提下保证了较低的噪声。结论:DSCT 可以较好地在快心率状态下显示心肌,心肌灌注扫描显示固定灌注减低可能与心肌完全坏死有关。
刁楠喻杰夏向文周国锋韩萍史河水刘永华
关键词:心肌灌注显像动物实验病理学
CT冠状动脉成像腔内强化梯度与心肌首过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初步评估不同狭窄程度左前降支腔内强化梯度与相应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首过灌注表现及其相关性。方法搜集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前降支狭窄病例52例(狭窄<50%组及狭窄≥50%组)与无狭窄病例20例(对照组),分别测量并计算前降支供血区心肌首过灌注值及其校正值、前降支腔内强化梯度及其校正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狭窄组和对照组在收缩期、舒张期前降支腔内强化梯度校正值及供血区心肌首过灌注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首过灌注校正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狭窄<50%组、狭窄≥50%组和对照组三组间在收缩期、舒张期前降支腔内强化梯度校正值及供血区心肌首过灌注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狭窄<50%组和对照组在收缩期心肌首过灌注校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舒张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狭窄≥50%组与对照组在收缩期、舒张期心肌首过灌注校正值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肌首过灌注校正值更能客观反映相应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腔内强化梯度校正值不能有效预测心肌缺血。
陆静喻杰崔越胡元楠刁楠梁波史河水韩萍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IVIM-DWI定量评估早期急性胰腺炎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定量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参数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早期急性胰腺炎(AP)中的改变及其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性搜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诊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早期AP患者共28例,所有患者均行IVIM-DWI序列扫描。根据MR严重指数(MRSI)将患者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14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组(13例)和重度急性胰腺炎(SAP)(1例),分别测量MAP组和MSAP组患者的灌注分数(f)值、纯扩散系数(D)值和伪扩散系数(D^(*))值,比较上述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参数对两组AP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上述参数在轻、中度AP鉴别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评价IVIM-DWI参数与AP的MRSI的相关性。结果MAP组的f值18.73%(15.08%,27.86%)明显高于MSAP组13.17%(11.99%,15.47%)(P=0.003),两组间D值、D^(*)值无明显差异(P均>0.05)。ROC曲线和Delong检验显示,f值对鉴别MAP与MSAP的效能较好,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D值和D^(*)值对鉴别两组AP的效能较低,AUC分别为0.588和0.536。f值与AP MRSI呈负相关(r=-0.684,P<0.001)。结论IVIM-DWI定量参数中,灌注分数f值能较好地鉴别MAP与MSAP,且与AP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在定量评估早期AP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吴林霞悦笑斐刁楠江奇绮马桂娜孔祥闯韩萍卢玉婷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扩散加权成像
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的价值: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对比分析均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CTCA对心肌桥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同时行CTCA及CAG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分析采用双盲法,由两名放射科诊断医师及两位介入科医师分别在不知道CTCA及CAG诊断结果的前提下协商作出心肌桥的诊断,计算CTCA及CAG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83例患者中CTCA显示41例共48处心肌桥,检出率为49.40%,CAG显示19例共19处冠状动脉"挤牛奶"效应,检出率为22.89%。与CTCA对照,CAG显示的19处心肌桥与其位置一致,其中15处为完全性心肌桥,4处为不完全心肌桥。CTC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高于CAG(χ2=12.633,P<0.001)。结论 CTCA能多方位、直观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对心肌桥的显示优于CAG,且具有无创检查的优点。
古今史河水韩萍刁楠曾秋棠喻杰
关键词: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造影
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基于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犬无复流心肌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心肌灌注扫描观察心肌缺血无复流动物...
刁楠
关键词:心肌灌注成像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Ⅰ):组织学类型及CT诊断被引量:1
2022年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是指原发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下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较少见,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肠道成像对显示小肠淋巴瘤具有重要价值。充分认识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是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础。就PSIL的临床表现、CT肠道成像检查及其影像表现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黄梦庭吴林霞刁楠韩萍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动态增强CT对肝小静脉闭塞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的MSCT表现及CT动态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临床证实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CT表现。结果:CT平扫:12例患者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动脉期:10例(10/12)肝总动脉及左右分支增粗,肝内出现紊乱的网状血管;2例(2/12)同平扫相比无异常强化改变。门静脉期:9例(9/12)肝实质呈斑片状或地图状不均匀强化,肝内小静脉未显示,肝段下腔静脉改变(其中5例肝段下腔静脉呈明显逗号状,4例管腔变窄呈短条状),下腔静脉远端未见明显扩张及侧支形成;3例(3/12)肝内静脉显影较淡,管径明显变细。实质期:肝脏改变与门脉期相似。结论:肝小静脉闭塞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可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
唐文娟史河水梁波刁楠梁斌
关键词:肝脏病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评价CT增强扫描及血管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对异常供血血管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40例患者中26例行CT增强扫描,14例行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18例经外科手术证实(17例为叶内型肺隔离症,1例为叶外型肺隔离症)。40例中,39例病灶位于肺下叶,1例位于左肺上叶舌段;27例异常供血动脉起自胸主动脉,6例起自腹主动脉,6例起自腹腔干动脉,1例由主动脉及肺动脉双重供血;异常供血动脉血管管径<2 mm组1例(2.5%),2~5 mm组24例(60.0%),5~10 mm组9例(22.5%),>10 mm组6例(15.0%);MIP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肺隔离症的供血动脉,异常供血动脉血管管径<5 mm组以MIP技术显示更佳,>10 mm组VR技术显示效果较好,5~10 mm组二者差异不大。结论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的多元运用能清晰显示病灶与肺组织的关系及其内异常供血动脉,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及相关治疗方式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提示价值。
王南薇刁楠刁楠陈慢慢韩萍韩萍
关键词:肺隔离症CT血管成像
双源CT对正常人群心内膜下首过灌注分布和时相性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使用双源CT(DSCT)研究正常人群心内膜下区静息首过心肌灌注的节段分布和时相变化,探讨其定性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价值并为进一步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正常组入选标准的45例体检者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其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62±10.5)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非离子型对比剂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以5%间隔重组的0~100%RR间期的图像,选择最佳收缩期和最佳舒张期作为评价时相,使用TVA(Time volume analysis)软件自动测量17个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区心肌首过灌注。17个节段的心肌首过灌注强化值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每个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首过灌注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744个心肌节段进行了测量,除心底的少数节段和心尖外,绝大部分节段舒张期首过强化高于收缩期,并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节段分布显示前壁、下壁和心尖的首过强化较低,而室间隔壁和左室侧壁则相对较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SCT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首过灌注的时相变化特征和心肌节段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基于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和发现心肌缺血。
喻杰刁楠陈艳韩萍史河水周国锋
关键词:心肌灌注时相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