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莹莹

作品数:5 被引量:6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稻田
  • 2篇有机废弃物
  • 2篇双季稻
  • 2篇双季稻田
  • 2篇土壤
  • 2篇农村有机废弃...
  • 2篇污染
  • 2篇面源
  • 2篇面源污染
  • 2篇季稻
  • 2篇耕作
  • 2篇废弃物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早稻
  • 1篇生物量碳
  • 1篇碳储量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量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湖南省土壤肥...

作者

  • 5篇何莹莹
  • 4篇陈阜
  • 3篇伍芬琳
  • 2篇张宇
  • 1篇张海林
  • 1篇孙国峰
  • 1篇黄风球
  • 1篇杨光立
  • 1篇汤文光
  • 1篇肖小平
  • 1篇孙国锋

传媒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2008全国...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被引量:48
2007年
本文以双季稻区早稻不同稻草还田方式田间试验为基础,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测定3种稻草还田方式早稻期间的CH4、N2O排放速率。结果表明: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稻田CH4的排放速率影响很大。免耕还田能降低CH4排放速率,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的CH4排放速率无明显差异;免耕还田的CH4排放峰值比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分别降低67.0%、54.3%,并迟7天出现;免耕还田CH4排放速率平均值比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分别降低了24.3%和27.0%;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早稻生长前期,而免耕还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后期。旋耕还田和免耕还田的N2O排放峰值比翻耕推迟10天;免耕还田N2O排放速率平均值分别比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降低42.1%和16.7%。试验证明,免耕还田能降低稻田的CH4、N2O排放速率。
肖小平伍芬琳黄风球李永孙国峰胡清何莹莹陈阜杨光立
关键词:CH4N2O排放速率早稻
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途径
简述了农村有机废弃物的主要来源、利用现状及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据此提出了在中国的典型农业产区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工程技术,分析了该工程产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探讨了当前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的主要问题。
伍芬琳陈阜何莹莹张宇
关键词:面源污染废物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
文献传递
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碳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针对不同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的固碳效应和固碳潜力问题,选择湖南省宁乡县的双季稻区试验点进行了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耕层有机碳储量的研究,以期为制定适合于稻田条件下的合理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AOC)含量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免耕处理下,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0~5cm的SOC和AOC的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层次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与免耕相比,旋耕和翻耕则更利于5~10cm和10~20cm土层的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积累。比较秸秆还田对SOC和AOC的影响表明,秸秆还田有效地提高了0~10cm有机碳含量,但对10~20cm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秸秆的输入并未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采用等质量方法计算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旋耕秸秆还田使有机碳储量明显增加,而免耕只增加了土壤0~5cm和5~10cm土层有机碳储量,10~20cm有机碳储量有所降低,但耕作措施对有机碳储量的长效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何莹莹张海林孙国锋汤文光李永陈阜
关键词:耕作措施稻田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机碳储量
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通过对南方双季稻田的定点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有效地增加了土壤表层0~5cm及其5~10cm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特别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商比值。在...
何莹莹张海林伍芬琳肖小平陈阜
关键词:耕作方式稻田
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途径
简述了农村有机废弃物的主要来源、利用现状及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据此提出了在中国的典型农业产区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工程技术,分析了该工程产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探讨了当前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的主要问题。
伍芬琳陈阜何莹莹张宇
关键词:有机废弃物面源污染综合利用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