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宇

作品数:11 被引量:24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耕作
  • 5篇土壤温度
  • 5篇温度
  • 5篇耕作方式
  • 4篇冬小麦
  • 4篇小麦
  • 3篇麦田
  • 3篇不同耕作
  • 3篇不同耕作方式
  • 2篇有机废弃物
  • 2篇玉米
  • 2篇水分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农村有机废弃...
  • 2篇污染
  • 2篇面源
  • 2篇面源污染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1篇张宇
  • 8篇陈阜
  • 7篇张海林
  • 5篇陈继康
  • 3篇伍芬琳
  • 2篇何莹莹
  • 2篇李素娟
  • 1篇李云开
  • 1篇陈军胜
  • 1篇曾向辉
  • 1篇欧阳志云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2008全国...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09
  • 4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7
2009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对翻耕、旋耕、免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特征进行研究,综合评价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至小麦收获为止,玉米秸秆在翻耕、旋耕、免耕方式下的腐解率分别为42.28%、43.56%、33.78%。3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与相应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温度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玉米秸秆腐解率与腐解天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符合三次模型。由于耕作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而对麦田秸秆腐解具有显著影响,冬小麦生育期间玉米秸秆腐解率依次为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
张宇陈阜张海林陈继康
关键词:玉米土壤耕作秸秆腐解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被引量:30
2015年
华北平原是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主要区域,农民为达高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对该区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经成为华北平原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的概语。灰水足迹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为定量评价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因此,基于精细的县域尺度农业基础数据,运用灰水足迹评价方法,分析了华北平原1986—2010年的冬小麦-夏玉米灰水足迹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产品灰水足迹分别为0.55—2.97m3/kg和0.50—2.02m3/kg,均为美国、德国等地区的2—10倍;河北衡水、保定等地区灰水足迹较低,渤海湾等地区灰水足迹较高;冬小麦和夏玉米25a总灰水体积为2.67×1010—5.84×1010m3,平均值为3.90×1010m3,总体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建议在华北平原要注意严格控制施肥量、提高肥效,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等养分资源管理技术,积极发展利用沼液、有机肥等化肥替代技术;要控制肥料地表流失和地下淋失,大力发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的机械化喷灌、滴灌、微喷带等灌溉系统条件下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实施秸秆、地膜等覆盖技术减少农田土壤流失以及深松等耕作技术实现土壤水库的增容扩蓄。
张宇李云开欧阳志云刘建国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氮肥
耕作措施对华北农田CO_2排放影响及水热关系分析被引量:54
2009年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翻耕、旋耕、免耕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的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通过农田土壤温度、水分对CO2的排放通量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农田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排放规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排放通量:翻耕>旋耕>免耕,且处理间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免耕条件下农田各层土壤温度最低,冬小麦季免耕农田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他两处理。各处理条件下农田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翻耕处理的CO2排放通量与10cm土温相关性最高,旋耕和免耕则均与20cm土温相关性最高。当土壤温度高于10℃时CO2排放通量与5cm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时土壤水分成为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张宇张海林陈继康伍芬琳陈阜
关键词:耕作土壤水分土壤温度
不同耕作方式麦田土壤温度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土壤温度特征及热特性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及热特性,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主要集中在冬小麦拔节前。相对于其它处理,免耕在气温降低阶段表现"增温效应",在升温阶段表现"降温效应",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免耕在播种-分蘖期降低土壤日均温0.69~1.02℃,推迟了冬小麦出苗2d、分蘖7d,缩短了冬前分蘖时间7d,分蘖活动积温减少54.12~55.55℃.d;免耕越冬期具有较高土壤平均温度0.02~0.09℃和耕层土壤负积温0.87~2.25℃.d,但在越冬期稳定通过0℃以上晚7d,低温持续时间长2~3d,并推迟返青2~6d;免耕完成返青消耗了更多活动积温21.54~29.15℃,造成拔节推迟5d;免耕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降低累积温差123.43~148.62℃和日平均温差1.17~1.42℃。旋耕相对于翻耕推迟了返青4d,减少活动积温8.55℃,增加累积温差25.19℃。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容积热容量、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从冬小麦生育进程上来说,热量资源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旋耕居中、免耕最低;免耕缩小温度变化幅度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但有利于冬小麦保苗。免耕表现增降温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而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陈继康张宇陈军胜陈阜张海林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温度积温热特性
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途径
简述了农村有机废弃物的主要来源、利用现状及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据此提出了在中国的典型农业产区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工程技术,分析了该工程产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探讨了当前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的主要问题。
伍芬琳陈阜何莹莹张宇
关键词:面源污染废物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
文献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麦田土壤温度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被引量:70
2009年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cm土壤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85℃,而在越冬期提高最低温度0.64~0.87℃;冬小麦生长前期(出苗-拔节)免耕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其中较翻耕降低0.65~5.21℃,较旋耕降低0.48~3.89℃。【结论】不同耕作方式各层次土壤温度均极显著响应气温变化;耕作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表现为降温效应,究其原因是由于较大程度地降低高温而较小程度地提高低温;越冬期表现增温效应是由于显著提高了各个时刻的土壤温度。
陈继康李素娟张宇陈阜张海林
关键词:耕作土壤温度气温
基于HHT变换的PSO-LSSVM耦合模型估算气象资料短缺地区ET0
2015年
为准确估算气象资料短缺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构建了一种基于HHT变换的PSO-LSSVM耦合模型,并利用新疆和田气象站2000—2009年单日数据做训练、双日数据做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估算ET0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的PSO-LSSVM和GRNN,预测精度较二者分别提高了15.7%~85.6%和15.8%~93.7%;该方法预测ET0的气象要素重要性为Rs〉Tmax〉Tmin〉RH〉Wn,利用该方法对气象要素组合为Tmax/Tmin/RH/Wn、Tmax/RH/Wn、Tmin/Wn、Wn条件下的ET0预测,MSE分别为0.407、0.185、0.149、0.135,说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估算资料缺失地区ET0。
曾向辉赵礼曦张宇
关键词:参考作物腾发量PSO-LSSVM
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途径
简述了农村有机废弃物的主要来源、利用现状及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据此提出了在中国的典型农业产区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工程技术,分析了该工程产生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探讨了当前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的主要问题。
伍芬琳陈阜何莹莹张宇
关键词:有机废弃物面源污染综合利用
文献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冬季土壤温度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影响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越冬期的土壤温度变化及分布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安全越冬的影响,明确免耕农田的增温效应规律,于2005年在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免耕处理,系统测量了冬小麦田土壤温度和冬小麦群体动态。结果表明:不...
陈继康张宇李素娟张海林
关键词:耕作土壤温度冬小麦越冬
文献传递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及各组分贡献的影响被引量:52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组分及碳平衡的影响,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的碳汇强度。【方法】试验于2006-2008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共设3个处理:翻耕(CT)、旋耕(RT)、免耕(NT),采用静态箱法测定农田土壤CO2的排放速率,同时利用根去除法区分根系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通过计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来判断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碳汇强度。【结果】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农田土壤CO2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排放特征,即先下降再升高,其中排放最低值出现在冬小麦越冬期。整个小麦生育期间农田CO2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根系呼吸所占比例平均为翻耕26.18%、旋耕29.96%、免耕36.44%。冬小麦生育期3种处理条件下,土壤呼吸中根系呼吸的贡献率波动在15%~85%,其中冬小麦拔节期农田土壤根系呼吸贡献率最高。【结论】3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2排放的"汇",但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碳汇强弱不同,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
张宇张海林陈继康陈阜
关键词:耕作方式冬小麦CO2排放根系呼吸碳平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