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玉英

作品数:91 被引量:59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农业科学
  • 18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9篇对虾
  • 50篇中国对虾
  • 22篇中国明对虾
  • 14篇基因
  • 12篇性状
  • 12篇养殖
  • 12篇黄海1号
  • 9篇胁迫
  • 9篇克隆
  • 9篇分子标记
  • 8篇氨氮胁迫
  • 8篇PH胁迫
  • 7篇生长性状
  • 7篇基因克隆
  • 7篇PH
  • 6篇FENNER...
  • 5篇对虾养殖
  • 5篇选育群体
  • 5篇遗传力
  • 5篇引物

机构

  • 90篇中国水产科学...
  • 19篇上海海洋大学
  • 18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大连海洋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全国水产技术...
  • 1篇山东出入境检...

作者

  • 91篇何玉英
  • 86篇李健
  • 42篇王清印
  • 41篇刘萍
  • 25篇李吉涛
  • 12篇陈萍
  • 6篇常志强
  • 6篇张喆
  • 6篇王佳佳
  • 5篇孔杰
  • 5篇张天时
  • 5篇王芸
  • 5篇刘德月
  • 5篇任宪云
  • 5篇陈华增
  • 4篇吕建建
  • 4篇孙昭宁
  • 4篇王群
  • 3篇戴芳钰
  • 3篇李朝霞

传媒

  • 15篇中国水产科学
  • 15篇渔业科学进展
  • 7篇海洋水产研究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水产学报
  • 4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水产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Agricu...
  • 1篇中国渔业质量...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5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10篇2011
  • 3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新品种培育
2015年
近年来,由于种质、病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工养殖的虾、蟹基本上使用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经过累代养殖,出现了生长速度慢、抗逆性差、性状退化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过连续5代的群体选育,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水产抗逆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5号”和我国第一个海产蟹类新品种——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中国对虾“黄海5号”收获对虾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仔虾1期成活率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速度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52%,通过养殖示范与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李健刘萍王清印何玉英高保全李吉涛
关键词: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群体选育胁迫
一种中国对虾核心育种群WSSV的净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国对虾核心育种群WSSV的净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越冬池中中国对虾亲虾粪便进行WSSV检测,淘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越冬池中的亲虾;对选留的亲虾进行单个检测,淘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个体;选留亲虾产卵孵化后...
何玉英王琼常志强王佳佳李健
文献传递
中国对虾生长性状和对高氨氮和高pH抗性的基础研究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渤海及朝鲜半岛沿海,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渔业对象及海水养殖虾类。在养虾业发展盛期/(1990年前后/)曾占到我国对虾养殖产量的70%左右。但...
何玉英
关键词:中国对虾生长性状抗逆性状
文献传递
中国对虾“黄海1号”抗高氨氮、高pH值家系选育方法
一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抗高氨氮、高pH值家系选育方法:首先收集不同地区养殖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构建基础群体;然后从不同群体中挑选亲虾,按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建立家系,单独育苗和养殖;分别对各家系在仔虾Ⅰ期(P1期)和15...
何玉英李健王清印刘萍李吉涛
氯化铵对“黄海1号”中国对虾免疫相关酶类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在不同浓度氯化铵作用条件下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群体和中国对虾野生群体的存活率,血清中的溶菌酶(LSZ)、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黄海1号"的24、48和72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均高于野生群体;氯化铵浓度为8mg/L时,"黄海1号"体内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极显著低于野生群体(P<0.01);氯化铵浓度为16mg/L时,"黄海1号"体内的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低于野生群体(P<0.05);氯化铵浓度为32mg/L时,"黄海1号"体内的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极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低于野生群体(P<0.05);氯化铵浓度为64mg/L时,选育群体"黄海1号"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氯化铵浓度为128mg/L时,两群体的各项免疫指标都未出现明显差异。比较发现,随着氯化铵浓度的上升,选育群体中国对虾"黄海1号"几种与抗病力相关的生理指标都表现出了其比野生群体优良的特性。
哈承旭刘萍何玉英李健李霞
关键词:氯化铵溶菌酶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种用于中国对虾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C2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中国对虾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C2及其应用。所述分子标记C2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为中国对虾雌性特异性分子标记。同时,本发明还利用该分子标记C2得到了一对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王琼任宪云何玉英吕建建李健
高pH胁迫对“黄海1号”中国对虾免疫相关酶的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对高pH养殖水体中"黄海1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存活率,血清中的溶菌酶(LSZ)、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经高pH胁迫72h后检测发现,在pH8.2~8.6,"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存活率均高于90%,两群体机体表现出一定的应激能力;在pH8.8~9.0时,"黄海1号"及野生群体死亡率都急剧增加,几种免疫相关酶类较在pH8.6时都有较高幅度的变化,"黄海1号"的死亡率及酶突变程度均小于野生群体;在pH9.2时,2群体的死亡率及体内的几种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幅度继续增大,但2群体间差异减弱;在pH9.4时,两群体中国对虾全部死亡。比较发现,当海水pH在一定的范围内升高时,"黄海1号"免疫能力要高于野生群体。
哈承旭刘萍何玉英李健李霞
关键词:中国对虾黄海1号PH胁迫酶活力
一种中国对虾雌性特异性引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国对虾雌性特异性引物及其应用。所述雌性特异性引物的序列为:Female‑specific‑F:5’‑GTTTCACCTACGCTTCACCC‑3’;Female‑specific‑R:5’‑TCCTTA...
王琼何玉英任宪云吕建建王佳佳刘萍李健
文献传递
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被引量:37
2006年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2%~75%,P2为55.4%~79.8%,综合判别率为70.67%,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选育群体的判别准确率(75%)相对较高,从而从形态学方面体现了选择育种的效果.[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384-388]
李朝霞李健王清印何玉英刘萍
关键词:中国对虾
氟苯尼考在中国对虾体内消除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采用口服药饵的方法研究氟苯尼考在中国对虾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残留规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氟苯尼考在对虾组织中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连续5 d口服氟苯尼考药饵,高、低2种剂量(16 mg/kg.d和8 mg/kg.d)组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趋势相似,高剂量组的组织中药物含量远高于低剂量组,肝脏中的药物浓度远大于肌肉中的药物浓度,氟苯尼考在对虾体内的消除速度较快,低剂量组的消除速度比高剂量组快,2种剂量的药物在对虾肌肉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t)高=0.247 3 e-0.015 5 t和C(t)低=0.118 2 e-0.043 2 t,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4.71 h和16.04 h。在本试验条件下,高、低2种剂量的氟苯尼考在肌肉组织中降到0.01,0.05,和0.1μg/g不同浓度水平的理论时间为:207,103,58,57,20和4 h。
王群何玉英李健
关键词:氟苯尼考中国对虾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