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富
- 作品数:74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核心价值及实践模式
- 2009年
- 生命教育是中华大地上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类型、教育事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生命教育是关乎人的生命成长的、实践性极强的"树人"的事业,它需要对自己的学理基础、核心价值、实践模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 何仁富汪丽华
- 关键词:教育类型学理基础人格精神精神分析学团体辅导历史逻辑
-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生死哲学
- 唐君毅(1909-1978)作为“仁者型”现代新儒家,不仅是现代新儒家中对人生问题最为关切的哲学家,但与其他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和人多数儒者讨论人生不同,唐君毅特别注重对死亡的省视,他是历代儒者中对死亡思考最多、阐释最透彻...
- 何仁富
- 关键词:生死哲学哲学思想
- 市场经济才能生成全面发展的人
- 2003年
-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上 ,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 ,不仅在于它明确的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关联 ,而且在于它实际上把市场经济看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条件 ,同时 ,实际上也把“人的全面发展”当成市场经济产生的价值观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的全面发展”以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 何仁富
- 关键词:市场经济
- 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
- 2002年
- 本文通过对尼采的“透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的比较研究 ,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对待传统哲学问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 ,另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标志哲学革命方面的共同意义。
- 何仁富
- 关键词:言说人本主义科学主义
- 唐君毅论超越人生之哀乐相生被引量:2
- 2006年
- 唐君毅认为,人的生命不能只停留在现实的俗情世界,而必须超越到形上的价值世界以求恒定之真美善神圣。价值世界既是超验的,又与现实世界相关涉。人在超越到价值世界的过程中,会有“天才之路”和“圣贤之路”,充满艰难和痛苦。人生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只能在哀乐相生的情怀中。
- 何仁富
- 学术史、文化史视域中的唐君毅一九五七
- 2015年
- 唐君毅先生于1957年进行的跨越亚、欧、美的环球游学及自我反思是他成为独特思想家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对整个现代新儒家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史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催生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促成了现代新儒家群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学术谱系;另一方面,它导致了唐先生个人思想学术方向的转向和深化,促进了其个人在哲学层面汇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建构"三极并立"的哲学思想体系,使他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 何仁富
- 钱穆、唐君毅对新亚校训“诚明”的释义被引量:1
- 2007年
- 钱穆和唐君毅同为现代新儒学重镇新亚书院的创始人,都写有专文阐释新亚书院的校训"诚明"。但是,唐君毅被称为"现代新儒家"世所公认,而钱穆是否"现代新儒家"却大有争议,甚至他自己、他的学生也不承认自己是新儒家。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两人对"诚明"的阐释,从一个很细的方面说明了这一现象。
- 何仁富
- 关键词:钱穆诚明
- 中国文化精神的客观价值及其缺失——唐君毅论中国人文精神(中)被引量:4
- 2006年
- 唐先生认为,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精神在未来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必然担当起神圣道统的责任。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要充分保持儒家人文精神,并以之融摄中西方一切文化形态、文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使中华人文精神得以真正传承和扩充,另一方面克服西方文化所固有的弊端而使世界文化得以和谐发展。
- 何仁富
- 关键词:中国文化精神
- 唐君毅之人生境界论
- 2005年
- 唐君毅通过对人生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将人生境界列为十种,包括纵向之人人皆必经历的四种,横向的并非人人皆必经历但人可选择的五种,以及由纵向过渡到横向的一种。
- 何仁富
- 关键词:人生境界
- “修道之谓教”:儒学生命教育论纲——兼论华人生命教育的人文视域
- 2018年
- 两岸具有共同的生命血脉和文化传统,反思两岸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等方面的异同,发现两岸生命教育开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探寻基于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多元文化视野的华人生命教育,是两岸生命教育发展到今天必须提上日程的任务。两岸的生命教育似乎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失却了“华人之为华人”或者说“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人文(文化)视域。华人生命教育作为“本土化”的生命教育,应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儒学更应该成为华人生命教育的人文底色。《中南》:“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儒学在哲学层面上对生命和教育及其内在关系的形而上学建构;《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儒学生命教育的纲领或者核心理念;《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现了儒学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而孔子、孟子关于臂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的人格设计,则呈现了儒学生命教育的理想目标和大人境界。总之,儒学生命教育是由“性”而“道”十字撑开的,彰显人性的亮度、人生的长度、人格的高度、人怆的宽度、人文的厚度、人道的广度的全人生命教育。
- 何仁富
- 关键词:儒学生命教育率性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