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小娟

作品数:8 被引量:132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污染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3篇优势植物
  • 3篇植物
  • 3篇水稻
  • 3篇水稻土
  • 3篇重金属污染
  • 3篇紫色
  • 3篇紫色水稻土
  • 3篇锰矿
  • 3篇锰矿区
  • 3篇金属污染
  • 2篇植物修复
  • 2篇污染评价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方式
  • 1篇野外
  • 1篇野外调查
  • 1篇油菜

机构

  • 8篇西南大学
  • 3篇重庆市农业资...

作者

  • 8篇黄小娟
  • 6篇郝庆菊
  • 4篇江长胜
  • 1篇张维
  • 1篇祝滔
  • 1篇袁雪
  • 1篇吴艳
  • 1篇张进忠
  • 1篇袁雪
  • 1篇王磊
  • 1篇王贤荣
  • 1篇陈纪良
  • 1篇袁雪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广西轻工业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重庆溶溪锰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植物吸收特征被引量:88
2014年
对重庆溶溪锰矿尾渣堆积区土壤、优势植物以及周边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Mn、Cd、Cu、Zn和Pb)进行测定分析,并以重庆市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锰矿尾渣堆积区土壤中Mn、Cd、Cu、Zn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8382.5、3.91、79.97、131.23和80.68 mg/kg,受到Mn、Cd的严重污染,Mn为强或很强生态危害,Cd为极强生态危害,而Cu、Zn、Pb为轻微生态危害,各尾矿渣堆积区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远大于720,为极强生态危害。对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显示,绝大部分植物地上部Mn、Cd含量都超出正常范围的上限值,而Cu、Zn和Pb含量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根据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特征,将植物分为三类:将重金属主要累积于地上部分的富集型,如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inn.),适用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将重金属主要累积于根部的根部囤积型,如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和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重金属含量较低的规避型,如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长波叶山蚂蝗(Desmodium sequax Wall.)及钻形紫苑(Aster subulatus Michx.);后两种类型的植物可种植在重金属污染严重且使用价值相对较低的矿山废弃地上,同时规避型植物对于研究植物的重金属排斥机理具有重要价值。溶溪锰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主要受到Cd的严重污染,Cd为很强或极强生态危害。
黄小娟江长胜郝庆菊
关键词:锰矿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优势植物
重庆秀山锰矿区土壤和植物锰污染调查与评价被引量:19
2012年
文章通过现场取样对重庆秀山锰矿区锰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锰矿区矿渣堆以及农田土壤Mn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及部分农田土壤Mn污染极其严重。矿区植物对Mn的吸收表现为富集型植物(如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inn.)、根部囤积型植物(如紫花香薷Elsholfizia argyi Levl.)、规避型植物(如长波叶山蚂蝗Desmodium sequax Wall.),可根据其特点通过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修复Mn污染土壤。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矿区种植蔬菜的Mn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发现辣椒、萝卜的食用部分受Mn污染极严重,长期食用这些蔬菜对人体健康存在很大风险。
祝滔江长胜郝庆菊黄小娟
关键词:锰矿区土壤污染优势植物植物修复
一种利用锰超富集植物牛膝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锰超富集植物牛膝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牛膝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野外调查发现,对锰具有很强的耐性及富集能力。室内培养试验表明,将牛膝种植在锰污染土壤中,其根系可从土壤中吸收...
郝庆菊江长胜黄小娟
文献传递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土壤结构会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从而影响土壤肥力,而耕作方式会通过影响土壤团聚体状况来影响土壤结构,因此,为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及土壤质量、结构的定量化描述,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于1990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应用微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来探讨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厢作免耕(XM)和垄作翻耕(LF)等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M、XM、LF和SH耕作方式下各土层的微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而DP处理下各土层的微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2~0.25mm粒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等土壤养分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0.05~0.01mm和0.01~0.005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都与这几种土壤养分呈显著或者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养分主要富含在2~0.25mm粒级团聚体中;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其各粒级含量极显著相关,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以及(<0.005mm)/(>0.005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比值都可以定量地表征紫色水稻土的结构性状;在0~70cm土壤深度,LM、XM和LF处理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均极显著低于DP处理,表明垄作或免耕均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黄小娟郝庆菊郝庆菊
关键词:耕作方式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分形维数
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试验农场(30°26′N,106°26′E)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重液(NaI,密度1.8 g·cm-3)对土壤中轻组组分进行提取,对土壤中轻组有机质在整个油菜生长季的季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表层(0~30 cm)土壤轻组物质(LF)的含量为2.95%~5.51%,平均值为4.38%;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LFOC)和轻组氮含量(LF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4~3.72 g·kg-1和0.08~0.17 g·kg-1,其平均值分别为2.79 g·kg-1和0.14 g·kg-1。LFOC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其含量在油菜生长中期最高,其次是生长后期,而在生长初期最低;LFN的季节变化趋势与LFOC一致,但季节差异性不显著(P〉0.05)。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的变化范围为9.21%~24.47%,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其变化趋势与LFOC的季节变化一致;而轻组氮的分配比例(LFN/TN)变化范围为4.55%~12.58%,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轻组C/N比值季节变化范围为18.52~25.04,平均值为20.66,全土C/N比值的变化范围为9.04~14.36,平均值为11.66,说明轻组有机质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土壤总有机质高。相关分析表明,轻组有机碳、氮含量分别与根系生物量、根系碳含量、根系氮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轻组有机碳、氮含量变化的40%~60%可由根系生物量、根系碳氮含量决定,说明根系是调控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氮季节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黄小娟郝庆菊吴艳
关键词:轻组有机碳紫色水稻土
煤矸石长期堆放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污染评价被引量:14
2010年
调查了重庆市天府矿业有限公司矸石山周围地袁土壤中Zn,Cd、Cr、Cu、Pb和Hg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采用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来说。矸石山周围土壤均呈弱酸性(pH=5.82-6.21),pH随采样点与矸石山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上述6种重金属的检出率均为100%。表土中重金属含量呈现随采样点与矸石山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趋势(Pb、Cu除外);土壤中Cd、Cr污染最严重,Hg污染较重,Zn、Cu、Pb等元素基本不造成污染。研究可为保护矿区的土壤、水体环境和当地居民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王贤荣张维陈纪良王磊黄小娟张进忠
关键词:煤矸石重金属污染评价
重庆溶溪锰矿区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植物修复强化措施研究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矿产的开采、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三废”任意排放,尤其是采矿过程中形成的尾矿堆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重金属污染是尾矿堆...
黄小娟
关键词:锰矿区重金属优势植物污泥螯合剂
文献传递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全硫及有效硫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990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60cm土壤,应用等质量计算方法,探讨了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和垄作翻耕(LF)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硫和有效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深度内,土壤全硫和有效硫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垂直递减规律,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硫含量及储量为LM>SH>DP>LF,有效硫含量及储量为LM>DP>LF>SH。长期垄作免耕提高了土壤全硫及有效硫的含量和储量,与对照DP处理相比,LM处理全硫与有效硫含量分别增加了20.80%和1.31%,储量分别增加了19.54%和5.36%。耕作层(0~20 cm),DP、SH、LM、LF处理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分别为27.15、13.45、31.43和24.01 mg/kg,DP、LF以及LM处理为硫不缺或硫丰足,而SH处理为缺硫土壤(土壤有效硫含量<16 mg/kg)。对缺硫土壤,应重视硫肥的施用,以促进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黄小娟江长胜郝庆菊袁雪
关键词:耕作全硫有效硫紫色水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