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祝滔

作品数:12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土壤
  • 4篇植物修复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方式
  • 4篇土壤污染
  • 4篇污染
  • 4篇锰矿
  • 4篇锰矿区
  • 3篇优势植物
  • 3篇植物
  • 3篇水稻
  • 3篇水稻土
  • 3篇土壤锰
  • 3篇全氮
  • 3篇紫色
  • 3篇紫色水稻土
  • 3篇污染现状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全氮
  • 2篇土壤有机

机构

  • 12篇西南大学
  • 6篇重庆市农业资...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祝滔
  • 10篇江长胜
  • 7篇郝庆菊
  • 3篇刘志祥
  • 1篇徐鹏
  • 1篇黄小娟
  • 1篇吴艳
  • 1篇袁雪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秀山锰矿区土壤锰污染现状及植物修复可行性分析
本文通过现场取样对重庆秀山锰矿区锰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锰矿区矿渣堆以及农田土壤Mn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及部分农田土壤Mn污染极其严重。矿区植物对Mn的吸收表现为富集型植物、规避型植物,可...
祝滔江长胜郝庆菊黄小娟
关键词: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植物修复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全磷储量和有效磷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磷含量及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0~60cm土层深度下,土壤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撂荒地(231.19 mg/kg),坡耕地(127.45mg/kg),果园(114.78mg/kg)和林地(78.52mg/kg),全磷储量亦有此特征,为撂荒地(2.18Mg/hm2),坡耕地(1.18Mg/hm2),果园(1.06Mg/hm2)和林地(0.70Mg/hm2);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果园(17.64mg/kg),坡耕地(15.24mg/kg),撂荒地(4.11mg/kg)和林地(3.33mg/kg);土壤有效磷占全磷含量的百分比为果园(15.9%),坡耕地(14.6%),林地(4.1%)和撂荒地(1.7%).这些结果表明耕地弃耕撂荒后有助于土壤全磷的累积,但其土壤的供磷水平降低;林地开垦为坡耕地和果园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并使得坡耕地和果园土壤的供磷水平升高.
刘志祥江长胜祝滔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全磷有效磷
缙云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研究西南地区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及储量的变化,以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和TN积累的影响。【方法】选取缙云山阳坡同一海拔高度处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坡耕地、果园和撂荒地,采集0~6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对其进行SOC、TN以及土壤体积质量的测定分析。【结果】与林地相比,坡耕地和果园的SOC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3.83%,21.57%(P〉0.05);与坡耕地相比,撂荒地SOC含量极显著增加了239.17%(P=0.001)。相同土壤质量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撂荒地(108.06 Mg/hm2)〉林地(62.21 Mg/hm2)〉果园(54.54 Mg/hm2)〉坡耕地(31.81 Mg/hm2)。撂荒地的TN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为0.91 g/kg和8.64 Mg/hm2,而林地、果园、坡耕地三者之间的TN含量及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SOC含量与TN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C/N在5.35~12.11,其中撂荒地的C/N最高,坡耕地最低。【结论】撂荒地比坡耕地更有利于SOC和TN的蓄积;虽然林地、果园和坡耕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TN的影响不显著,但林地比果园和坡耕地更有利于SOC的积累;撂荒地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程度最低,最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
李鉴霖江长胜郝庆菊祝滔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颗粒态氮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土壤颗粒态氮作为土壤有机氮中的非稳定性部分,对土壤中氮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作物的生长及增产增收也有着重要意义。试验以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于1989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冬水田平作、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和垄作翻耕等耕作方式对土壤颗粒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及颗粒态氮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由上到下含量逐渐降低。在0-60cm的土壤深度内,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垄作免耕(1.53g/kg)>冬水田平作(1.50g/kg)>垄作翻耕(1.31g/kg)>水旱轮作(1.16g/kg);颗粒态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冬水田平作(0.55g/kg)>垄作免耕(0.46g/kg)>垄作翻耕(0.40g/kg)>水旱轮作(0.35g/kg)。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但无助于颗粒态氮含量的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颗粒态土碳氮比大于全土碳氮比,表明颗粒态土壤有机质易被微生物分解,是土壤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刘志祥郝庆菊江长胜江长胜
关键词:耕作方式全氮紫色水稻土
重庆秀山锰矿区土壤和植物锰污染调查与评价被引量:18
2012年
文章通过现场取样对重庆秀山锰矿区锰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锰矿区矿渣堆以及农田土壤Mn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及部分农田土壤Mn污染极其严重。矿区植物对Mn的吸收表现为富集型植物(如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inn.)、根部囤积型植物(如紫花香薷Elsholfizia argyi Levl.)、规避型植物(如长波叶山蚂蝗Desmodium sequax Wall.),可根据其特点通过制定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修复Mn污染土壤。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矿区种植蔬菜的Mn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发现辣椒、萝卜的食用部分受Mn污染极严重,长期食用这些蔬菜对人体健康存在很大风险。
祝滔江长胜郝庆菊黄小娟
关键词:锰矿区土壤污染优势植物植物修复
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颗粒有机质的季节动态被引量:3
2012年
以西南大学试验农场的紫色水稻土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颗粒有机质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油菜生长季内,颗粒态土质量分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范围为27.38%~32.15%,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颗粒有机碳(POC)与颗粒有机氮(PON)含量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为"U"字形,主要影响因子为TOC、TN及pH值。POC与PON分配比例的季节变化特征大体相似且均较明显,POC分配比例变化范围为24.96%~42.39%,平均值为35.73%,PON分配比例变化范围为17.19%~30.98%,平均值为22.59%。有机质的输入及其矿化分解是造成POC、PON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生长季内POC/PON介于13.96~17.28之间,极显著高于全土碳氮比,表明颗粒有机质更容易被分解和转化。
祝滔江长胜江长胜吴艳
关键词:紫色水稻土颗粒有机碳
耕作方式对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以位于西南大学试验农场的紫色土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厢作免耕(XM)和垄作翻耕(LF)对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的含量为LM(1.53 g/kg)>DP(1.50 g/kg)>XM(1.32 g/kg)>LF(1.31 g/kg)>SH(1.16 g/kg),碱解氮为DP(111.48 mg/kg)>LM(105.20 mg/kg)>SH(101.97 mg/kg)>LF(97.26 mg/kg)>XM(95.19 mg/kg),长期垄作免耕有利于土壤中全氮的提高。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C/N在7.96~16.56之间,免耕农作更有利于有机质矿化过程中养分的释放。
祝滔郝庆菊江长胜袁雪
关键词:耕作土壤全氮碱解氮碳氮比紫色水稻土
缙云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通过选取缙云山向阳坡同一海拔高度处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简称林地)、坡耕地、果园和撂荒地,测定分析0~60 cm深度土壤样品有机质及3种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从而揭示了西南地区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有机质及其有效率(ER)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ER和CMI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其CMI的剖面分布趋势相似,林地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其CMI主要富集在0~10 cm土层,果园主要富集在0~20 cm土层,而坡耕地和撂荒地从上而下的降低则比较均匀.在0~60 cm土壤深度内的土壤有机质以及3种活性有机质平均含量均为撂荒地〉林地〉果园〉坡耕地,将林地转变为果园和坡耕地后,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1.56%(P〉0.05)和55.90%(P〈0.05),将坡耕地闲置撂荒后,有机质、低、中、高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升高了238.86%(P〈0.05)、144.2%(P〈0.05)、153.3%(P〈0.05)和242.7%(P〈0.05).方差分析发现3种土壤ER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土壤ER对土地利用变化并不敏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3种活性有机质CMI均为撂荒地最高,林地次之,果园和坡耕地最低,表明林地开垦导致土壤碳截存降低,土壤向着质量退化的方向发展,而坡耕地撂荒则增强了土壤的碳汇功能,土壤质量向着良性方向发展.3种活性有机质与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是反映土壤养分和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徐鹏江长胜郝庆菊祝滔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土壤活性有机质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是国家多种珍稀植物的生长地。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毁林开荒活动,致使大面积的原始林地垦殖为坡耕地和果园,人类活动已经...
祝滔
关键词: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方式固碳能力
文献传递
重庆秀山锰矿区土壤锰污染现状及植物修复可行性分析(英文)
本文通过现场取样对重庆秀山锰矿区锰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锰矿区矿渣堆以及农田土壤Mn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及部分农田土壤Mn污染极其严重。矿区植物对Mn的吸收表现为富集型植物(如垂序商陆Phy...
祝滔江长胜郝庆菊黄小娟
关键词:锰矿区土壤污染优势植物植物修复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