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动力疗法
  • 3篇肿瘤
  • 3篇细胞瘤
  • 3篇疗法
  • 3篇巨细胞
  • 3篇巨细胞瘤
  • 3篇光动力
  • 3篇光动力疗法
  • 2篇肉瘤
  • 2篇假体
  • 2篇骨巨细胞瘤
  • 2篇骨肉瘤
  • 2篇光动力作用
  • 2篇光敏剂
  • 2篇PSD-00...
  • 1篇原发性
  • 1篇植入
  • 1篇置换术
  • 1篇软组织

机构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高博
  • 9篇蔡郑东
  • 6篇郑龙坡
  • 4篇胡硕
  • 3篇华莹奇
  • 3篇张治宇
  • 3篇孙梦熊
  • 2篇汝鸣
  • 2篇李国东
  • 2篇李健
  • 2篇李全
  • 1篇孙伟
  • 1篇梁文清
  • 1篇王季
  • 1篇龚海洋
  • 1篇牛文鑫

传媒

  • 4篇中国骨肿瘤骨...
  • 2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第九届全国骨...

年份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光敏剂PSD-007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体外光动力作用的实验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PSD-007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光动力效应。方法以人骨肉瘤MG-63细胞为研究对象,测定以PSD-007作为光敏剂,630 nm波长激光为光源,不同能量密度激光的PDT处理后MG-63细胞的OD492值,并绘制MG-63细胞PDT后的存活率曲线,光镜下观察PDT后MG-63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PSD-007浓度为2μg/ml,激光能量密度为6 J/cm2时,PDT处理后MG-63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仅为48.09%。PDT后MG-63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部分细胞坏死。结论 PSD-007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孙梦熊胡硕高博龚海洋蔡郑东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骨肉瘤
光动力疗法的研究进展及在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脑部、胸部、肺、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方面,光动力疗法正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现简要综述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孙梦熊胡硕高博华莹奇蔡郑东
关键词:软组织恶性肿瘤骨与软组织肿瘤光动力疗法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
原发性骶骨巨细胞瘤的切除与重建:22例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2例原发性骶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侵犯S_2及以下8例,侵犯达S_1者14例。行后路单纯肿瘤切除3例,前后路联合切除、腰骶重建7例,单纯后路肿瘤切除、腰骶重建12例。结果22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3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2例经换药愈合,1例行臀大肌肌瓣转移覆盖后愈合。20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个月(16~85个月)。4例复发,3例经再次手术获得良好控制,1例带瘤生存。4例患者出现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其中3例在术后2周出院时已有缓解,另1例经理疗后于术后1年内逐渐改善。1例术后11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取出内固定。其余患者腰骶部症状缓解,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结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应用ISOLA等有效的腰骶部重建方式可使骶骨巨细胞瘤患者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并可最大程度保留术后功能。
高博蔡郑东郑龙坡李国东华莹奇
关键词:骶骨巨细胞瘤手术
长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策略:113例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长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长骨巨细胞瘤患者113例。CampanacciⅠ级17例,Ⅱ级58例,Ⅲ级38例。行囊内刮除术87例,其中囊壁处理使用苯酚22例,无水酒精46例,50%氯化锌19例。行囊外切除术26例。平均随访时间70.2个月(24~125个月)。结果刮除组共复发23例,切除术组复发2例。刮除组不同囊壁处理方式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74)。CampanacciⅢ级患者刮除术组和切除术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术后MSTS评分刮除组为26.5±2.9分,优良率97.2%。切除组为23.3±4.8分,优良率为85.4%。两组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结论长骨巨细胞瘤患者应根据影像学分级,术后功能要求等不同因素个体化选择外科治疗方式。
高博蔡郑东郑龙坡张治宇华莹奇胡硕李健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复发率功能评价
肿瘤型假体重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肿瘤型假体重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2例应用肿瘤型假体重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例为初次就诊患者,4例为初次行肿瘤刮除植骨术后复发患者。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标准(MSTS)对上肢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9.9个月(12~70个月)。无死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MSTS评分(22.7±1.4)分。肩关节外展活动3例≥90°,6例45°~90°,1例<45°;前屈活动3例≥90°,7例45°~90°;后伸活动4例≥45°,6例30°~45°。无切口并发症及深部感染。1例随访40个月患者出现肱骨头半脱位,其余患者未发现明显假体松动、下沉及肩关节不稳。结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大段肿瘤骨切除,明显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率;应用肿瘤型假体置换重建肱骨近端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可以获得患肢的即刻稳定性,具有较低的不愈合、骨折、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可以防止肿瘤刮除术后的复发或恶变,减轻多次手术的痛苦。
高博郑龙坡蔡郑东
关键词:肱骨假体植入骨重建
大头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大头径全髋关节假体通常是指股骨球头直径>32mm的人工全髋关节,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Charnley就采用直径为41.5mm的金属球头,60-70年代,大头径髋关节曾较多使用。本文对16例患者18个髋关节行大头径人工...
蔡郑东汝鸣孙伟郑龙坡李国东高博
关键词:骨肿瘤全髋关节置换术
文献传递
光敏剂HpD、PSD-007对小鼠骨肉瘤的光动力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630nm激光激发不同剂量光敏剂HpD、PSD-007对小鼠皮下移植骨肉瘤的光动力效应,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 C3H小鼠56只左侧腰骶部接种LM-8小鼠骨肉瘤细胞,待皮下瘤块直径约7~8mm时,随机分成3个对照组:(1)比较空白对照。(2)生理盐水加光照。(3)单纯光敏剂未光照和4个光动力治疗PDT组:HpD和PSD-007各设5mg/kg、10mg/kg两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光敏剂后6h垂直瘤区行激光照射,激光波长630nm、功率密度167mW/cm2、能量密度200J/cm2、照射时间20min、光斑直径1.5cm。实验后第7天比较各组肿瘤直径、重量、抑瘤率及病理学变化。结果光动力治疗后,各光敏剂组肿瘤表面均出现了坏死,肿瘤的体积及瘤重均显著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光敏剂HpD、PSD-007光动力疗法对小鼠LM-8骨肉瘤细胞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骨肿瘤辅助治疗手段。
胡硕孙梦熊高博蔡郑东张治宇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
热力学有限元方法研究骨组织热传导的三维空间分布被引量:2
2008年
参考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方法建立牛胫骨近端三维热力学有限元模型。选取新鲜牛胫骨上段15cm,以层厚2mmCT扫描胫骨近端,运用同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实验室编写的数字图像处理程序处理CT图像,点云采集文件输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进行实体模型构建。将生成的实体模型IGES文件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9.0中去,构建热力学有限元模型,进行三维热力学有限元模型的传热计算。模型骨结构表面温度设定37℃,骨内指定部位假设有15mm直径球形区域热源,温度为90℃,在该条件下执行稳态计算。结果显示距离热源不同距离的横截面温度分布等值线密度不同,越接近电极,等值线越密集,且呈不规则椭圆形。在模型矢状面上,距离热源越近,温度分布等值线越密集,越远越稀疏,亦呈不规则椭圆形分布。提示牛胫骨组织消融范围的大小与电极针暴露长度和空间布针位置密切相关。在骨组织中,整个热力场围绕消融电极呈不规则椭圆球形分布。
郑龙坡蔡郑东牛文鑫李全王季高博
关键词:骨皮质骨松质热传导热分布热力学
射频消融姑息性治疗骨转移瘤的效果(附8例报告)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用于临床姑息性治疗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射频消融于8例骨转移瘤患者15处病灶。男6例,女2例;年龄37~72岁,平均47.4岁。随访3~18个月,平均6.5个月。手术前后行MR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指标。结果术后3~7d内因肿瘤引起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3个月内随访无明显变化。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前7.38±1.41,术后7 d2.75±0.79,3个月时2.25±0.21,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例患者病理结果证实为骨转移瘤。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局部肿瘤无复发。术后3个月复查MR T2加权像总显效率93.3%。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技术姑息性治疗骨转移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选择作为治疗骨转移病灶疼痛的一种方法。
郑龙坡蔡郑东张治宇李全汝鸣高博李健梁文清
关键词:骨转移射频消融术穿刺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