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肝细胞
  • 4篇肝癌
  • 3篇细胞癌
  • 3篇基因
  • 3篇肝细胞癌
  • 2篇蛋白
  • 2篇亚硝胺
  • 2篇肿瘤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基因表达
  • 2篇二乙基亚硝胺
  • 1篇蛋白质
  • 1篇多克隆
  • 1篇多克隆抗体
  • 1篇抑制蛋白
  • 1篇荧光

机构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雒喜忠
  • 8篇陈川
  • 8篇张志敏
  • 8篇王东
  • 8篇李琼
  • 8篇许文
  • 8篇王阁
  • 4篇李增鹏
  • 4篇单锦露
  • 4篇胡庆
  • 4篇杨志祥
  • 2篇郑继军
  • 1篇金丰

传媒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年份

  • 5篇2009
  • 4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RAI16蛋白合成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制备RAI16蛋白的合成肽多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鉴定和应用,为研究RAI16蛋白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获得重要的实验工具。方法:应用Fmoc法化学合成RAI16蛋白N端第44-55位氨基酸的多肽,经C18的RP-HPLC纯化后,通过高碘酸钠法将纯化的RAI16蛋白的多肽与KLH交联;皮下注射抗原免疫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加强免疫得到抗血清,应用蛋白G纯化获得多克隆抗体。对纯化的抗体进行ELISA、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初步鉴定和应用。结果:化学合成RAI16蛋白N端第44-55位氨基酸的多肽,纯化后多肽纯度为96%,达到免疫用抗原标准。多肽与KLH交联,用于免疫动物。经纯化后的抗体效价为1∶125 000。该多肽抗体可特异识别人脾脏组织中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55 000的RAI16蛋白。结论: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天然RAI16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可应用于ELISA、免疫组化、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等实验,为确定RAI16蛋白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定位、研究RAI16蛋白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工具。
雒喜忠王阁许文李琼陈川张志敏胡庆王东
关键词:多肽抗原多克隆抗体ELISA
RAI16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pG2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构建人视黄酸诱导蛋白16(retinoic acid induced 16,RAI16)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RAI16,使RAI16-EGFP融合蛋白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得到表达。方法采用PCR技术,从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克隆模板中钓取并扩增出RAI16全长编码基因,构建RAI16与EGFP的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RAI16,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pEGFP-C1-RAI16导入HepG2,激光共聚焦分析RAI16亚细胞定位及Western blot检测RAI16-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转化细菌、抽提质粒、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证实,RAI16基因已正确插入pEGFP-C1中EGFP基因的下游,获得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EGFP-C1-RAI16。将pEGFP-C1-RAI16导入HepG2细胞24 h后,激光共聚焦分析显示RAI16-EGFP融合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pEGFP-C1-RAI16 24、48 h和72 h后,RAI16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逐渐增高,而AFP的表达逐渐下调。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RAI16,并在HepG2细胞中进行了表达。
雒喜忠王阁郑继军陈川张志敏李琼许文胡庆王东李增鹏
关键词:融合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HEPG2细胞
PAK4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磷酸化PAK4(Phospho-PAK4)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HCC组织和4例正常肝组织中磷酸化PAK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59例HCC组织中磷酸化PAK4在肝癌细胞核表达阳性率100.0%,胞浆表达率仅5.1%,其中癌细胞核表达强阳性率32.2%,并与肝癌分化程度的高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AK4磷酸化可能是其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调控方式之一。
李琼王阁杨志祥单锦露张志敏陈川许文雒喜忠王东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磷酸化免疫组织化学组织芯片
索拉菲尼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聚集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分子靶点药物索拉菲尼(Sorafenib)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和自然杀伤细胞标记物CD57的分布、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改良法建立HCC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模型组(B组)、早期单倍组(C组)、早期双倍组(D组)、晚期单倍组(E组)、晚期双倍组(F组),在HCC形成早期和晚期应用单、双倍剂量的索拉菲尼对C~F组进行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HCC组织中CD57、CD68和CD34的变化。结果B组CD57、CD68阳性细胞的数目逐渐增加,各个实验组(C~F组)分别在第12、14周时出现峰值后不同程度的减少,而D、F组在第18周后两者数目减少不明显,其中第20、22周时D、F组分别与B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同时D组比C组,F组比E组以及D组比F组亦显著增加(P<0.01,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D34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加,各个实验组(B~F组)在第16周后随诱癌时间延长有不同程度的减少,D组与C、E、F组相比亦显著减少(P<0.05)。结论索拉菲尼不仅可以抑制HCC组织的血管生成,还可以诱导HCC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聚集,以早期双倍剂量组更明显,提示索拉菲尼治疗HCC的分子机制可能存在一种新的免疫调节机制,并呈剂量依赖性。
许文王阁陈川张志敏李琼雒喜忠郑继军胡庆王东李增鹏
关键词:索拉菲尼肝细胞癌CD68CD57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Tec激酶区作用蛋白RAI 16的功能和分化调控机理初步研究
背景和目的:肿瘤是一种多基因、多步骤、多因素、多网络的病理机制复杂的疾病,细胞分化障碍是肿瘤形成的本质,利用某些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或近似正常细胞的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新的治疗模式,已成...
雒喜忠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生物信息学肝细胞癌诱导分化
文献传递
微RNA18与B细胞易位基因2在肝癌细胞中差异表达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微RNA18(miR18)对肝癌细胞HepG2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预测其靶基因,初步探讨miR-18与抗增殖基因B细胞易位基因2(BTG2)两者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差异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HepG2的微RNA差异表达谱,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表达明显上调的miR-18的靶基因,初步筛选出直接调控的靶基因为抗增殖基因BTG2;应用RT-PCR和Northernblot法分析BTG2正常与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iR-18分子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有609个,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转录调节等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抗增殖基因BTG2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呈明显低表达。结论miR-18在肝癌细胞中表达明显上调,并可能负性调控抗增殖基因BTG2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两者共同在肝癌细胞增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琼王阁张志敏杨志祥单锦露陈川许文雒喜忠王东
关键词:肝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增殖微RNA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PC3/BTG2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PC3/BTG2在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作用。方法建立改进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的大鼠肝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3/BTG2蛋白的表达情况,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诱癌不同时期PC3/BTG2、p53、细胞周期素D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C3/BTG2蛋白在大鼠肝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亦可见于部分细胞质,随着DEN诱癌过程的发展,PC3/BTG2的表达有由细胞核向细胞质易位的趋势。在DEN诱发的大鼠肝癌模型中,PC3/BTG2 mRNA早期表达增高,5周达高峰(0.653±0.023),晚期降低(16周为0.312±0.021);p53 mRNA早期增高(5周为0.493±0.027),晚期降低(16周为0.187±0.026);细胞周期素D1 mRNA早期未检测到,晚期增高并达高峰(16周为0.582±0.029)。PC3/BTG2蛋白在诱癌早期表达增高,诱癌5周时达高峰(0.630±0.032),成癌后降低(16周为0.113±0.019);p53蛋白在诱癌早期及中期(5~12周)持续增高(12周为1.186±0.049),到成癌后降低(16周为0.622±0.035);细胞周期素D1在整个诱癌过程中表达都高于正常对照大鼠,在肝癌形成时增高并达高峰(16周为0.912±0.038)。结论PC3/BTG2表达降低可能与HCC进展有密切联系;在肝癌形成过程中,PC3/BTG2与p53的表达可能存在正调控作用,而与细胞周期素D1可能存在负调控作用。
张志敏王阁杨志祥单锦露陈川金丰许文李琼雒喜忠王东李增鹏
关键词: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MicroRNA-224在肝癌HepG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靶基因的预测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microRNA-224在肝癌HepG2细胞中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其下游靶基因,并初步揭示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得到和正常肝上皮LO2细胞比较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表达上调的microRNA-224的靶基因,并对其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与LO2细胞比较,nficroRNA-224在肝癌HepG2细胞中呈高表达。MicroRNA-224预测靶基因有264个,其多个基因涉及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众多生物学过程。结论MicroRNA-224在肝癌HepG2细胞中呈现高表达,可能间接或直接地调控其下游靶基因表达,在肝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琼王阁单锦露陈川张志敏许文雒喜忠王东
关键词:基因芯片靶基因肝肿瘤
APE1在DEN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DNA损伤修复关键酶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ep1)在大鼠肝细胞癌形成过程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Apel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法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pe1和PCNA在不同诱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肝脏组织中Ape1呈胞核高表达,在不同诱癌阶段的肝脏组织中Ape1表达特征有所改变,呈核浆共同表达或、单纯胞浆表达;随着诱癌时间的延长PCNA表达逐渐增加。结论:在DEN诱导大鼠肝细胞癌模型的过程的同时Ape1具有表达由核内转向浆内的特征,提示核内DNA损伤修复减少导致基因突变增加,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许文王阁杨志祥陈川张志敏李琼雒喜忠胡庆王东李增鹏
关键词:二乙基亚硝胺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