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岗

作品数:64 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4篇消融
  • 21篇冷冻
  • 20篇心房
  • 20篇起搏
  • 20篇冷冻消融
  • 15篇心房颤动
  • 15篇房颤
  • 13篇心脏
  • 11篇心室
  • 11篇起搏器
  • 10篇导管
  • 10篇电生理
  • 10篇消融治疗
  • 10篇静脉
  • 10篇肺静脉
  • 8篇射频
  • 8篇射频消融
  • 8篇双心室
  • 7篇电隔离
  • 7篇心动过速

机构

  • 56篇上海市第一人...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交通大学
  • 2篇通州市人民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厦门医学院

作者

  • 64篇陈岗
  • 55篇汪芳
  • 52篇孙宝贵
  • 44篇孟伟栋
  • 29篇薛吉祥
  • 29篇庄文燕
  • 20篇张锋
  • 17篇金炜
  • 15篇张建军
  • 9篇严轶文
  • 8篇汪爱虎
  • 8篇冯金芝
  • 7篇刘少稳
  • 7篇诸葛萦
  • 5篇陈松文
  • 5篇张彩凤
  • 4篇温沁竹
  • 4篇冯金芝
  • 3篇朱彦琪
  • 3篇史浩颖

传媒

  • 17篇中国心脏起搏...
  • 9篇中华心律失常...
  • 7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上海医学
  • 2篇第四届心房颤...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上海生物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丛刊
  • 1篇2004年中...
  • 1篇第七次全国心...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13篇2005
  • 17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力的长期观察
2004年
16例晚期心力衰竭患者 ,置入双心室三腔起搏器 ,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术前、术后及随访中观察 6min步行距离。患者均成功置入起搏器。 6min步行距离 ,术前 3 73± 13 0m ,术后升至 43 6± 119m ,随访 694± 3 96天 ,为 3 92± 10 5m。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
朱彦琪汪芳陈岗孟伟栋温沁竹金炜冯金芝庄文燕孙宝贵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血管病学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补点消融部位的统计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中肺静脉电传导残余及恢复的解剖学分布。方法对484例首次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接受CPVI治疗的房颤患者,统计在左右肺静脉完成预设消融径线后即刻以及30 min内及30 min之后观察期间补点消融的部位,并比较其差别。结果肺静脉大环消融完成后,687(71.0%)侧肺静脉仍有残余电传导,其补充消融共1 050个部位;其中380(78.5%)例左肺静脉(LPV)共补点581部位,更多分布于LPV前交叉部位;307(63.4%)例右肺静脉(RPV)共补点469部位,更多分布于RPV前、后交叉部位。LPV残余电传导发生率高于RPV(78.5%vs 63.4%,P<0.01)。术中30 min观察期间,152(15.7%)侧肺静脉有电传导恢复,其再次补充消融部位共154个;其中79(16.3%)例LPV补点81个部位,更多位于前交叉部位;73(15.1%)例RPV补点73个部位,更多位于前、后交叉部位。总观察期间,180(18.6%)侧肺静脉有电传导恢复,再次补充消融199个部位;其中87(18.0%)例LPV补点97个部位,更多分布于前交叉部位;93(19.2%)例RPV补点102个部位,更多分布于RPV前、后交叉部位。总观察期间,LPV电传导恢复的发生率与RPV无显著差异(18.0%vs 19.2%,P=0.62)。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肺静脉电传导残余及恢复的位点多见于左肺静脉前交叉部位及右肺静脉前、后交叉部位。
陈诤陈松文陈岗孟伟栋严轶文张锋刘少稳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肺静脉电位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消融治疗被引量:8
2009年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指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特发性室速占各种原因室速的10%~20%。右心室特发性室速80%以上为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多在20~40岁发病,女性略多见。临床经常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
陈岗刘少稳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器质性心脏病
冷冻消融对犬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
<正>目的研究经导管冷冻消融对犬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探讨不同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初步了解冷冻消融的特点,可操作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0只杂种犬进行了房室结的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分别选择- 25℃、-40℃,检测房室传导文氏点...
陈岗孙宝贵冯金芝汪芳孟伟栋薛吉祥庄文燕
文献传递
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双心室同步起搏即刻疗效
<正>目的运用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组织同步成像(TSI)和组织追踪技术评价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即刻疗效。方法选择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例,分别记录起搏器开放和关闭时多普勒组织速度图,采集1...
史浩颖汪芳金炜张建军陈岗孙宝贵潘翠珍舒先红黄国倩
文献传递
右室双部位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一例
2007年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室,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孙宝贵陈岗汪爱虎汪芳金炜张建军李为真庄文燕薛吉祥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最佳起搏模式和部位
人工心脏起搏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适应征除原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外,扩展到血管迷走性晕厥、阵发性心房颤动、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及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脏起搏的目的也已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病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
孙宝贵陈岗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适应征心律失常并发症频率适应性起搏
文献传递
冷冻消融对犬心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目的导管消融术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射频消融术有明显的局限性,本课题旨在研究冷冻导管消融对犬心肌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导管冷冻消融系统,对14只杂种狗进行了心肌的冷冻消融,并取4只进行...
冯金芝孙宝贵汪芳陈岗孟伟栋薛吉祥
文献传递
起搏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效果
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心房颤动的危害.其次,论述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给七例病患窦房结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安置预防房颤起搏器的效果和随访情况.最后,对起搏器预防阵发性房颤的远期效果进行了探讨.
汪芳孙宝贵张建军金炜陈岗孟伟栋庄文燕薛吉祥
关键词:心房颤动起搏器阵发性房颤
文献传递
病窦结病变和房室传导阻滞右心耳与右室心尖起搏阈值比较
2004年
目的探讨窦房结病变和房室传导阻滞对传统起搏位点,即右心耳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影响。方法117例窦房结病变病人,54例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排除双结病变),均安装有右心耳和右心室心尖部双腔起搏。术中进行电极起搏参数测定,包括输出脉宽、起搏阈电压、阈电流、电极阻抗和心腔内P波与R波振幅。同一部位不同病变组问进行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起搏参数中,输出脉宽均为0.4ms。两组间电极阻抗和P波/R波振幅均无明显差异(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阈电压、阈电流亦无显著差异(P>0.05),而右心耳起搏阈电压、阈电流有显著差异(P<0.05)。房室传导阻滞组的右心耳起搏阈值要显著大于窦房结病变组。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比窦房结病变更易涉及右心耳,造成起搏阈值的升高,而对于右室心尖部则无区别。解剖学位置,以及原发病因的不同可能与之有关。
陈岗孙宝贵金炜张建军汪爱虎汪芳庄文燕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右心耳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心律失常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