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雷
- 作品数:19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扬州市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外科治疗胃间质瘤10例报告
- 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10月经腹腔镜外科治疗的1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0例病人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60min,无并发症出...
- 喻学桥王道荣陈兆雷汤东
- 双功能螯合剂BAT与鼠IgG_1 Fab’片段的点特异性交联方法的研究
- 2005年
- 目的 报道一种用双功能螯合剂BAT与鼠单克隆抗体Fab’片段行点特异性交联的新方法。方法 通过位于Fab’铰链区、远离抗原结合位点的活性巯基( SH)直接与BAT相交联。用简单的两步法制备B43单抗的Fab’片段。首先单抗用胃蛋白酶处理, 产生稳定的F(ab’)2片段,然后F(ab’)2 经半胱氨酸还原后产生Fab’片段,最后Fab’片段直接与BAT交联。结果 每个Fab’分子平均含1.8个SH基团, 74%的Fab’片段可与BAT生成交联物,平均每个Fab’分子携带1.28个BAT。经检测,F(ab’)2、Fab’及Fab’BAT 均保持着良好的免疫活性。结论 该交联法简单、高效,为双功能螯合剂BAT与鼠单抗Fab’片段的交联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 李君王学浩成峰王晓明陈兆雷沈喜平
- 关键词:单克隆BATIGG1免疫活性
- P27、P53及FAK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与转移关系的研究
- 本课题通过对我院肝脏移植中心自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行肝移植患者的肝癌标本的分析,探讨肝癌组织中P27、P53及FAK的表达与肝癌行肝移植治疗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
结论...
- 陈兆雷
- 关键词:肝移植肿瘤复发肝脏外科
- 文献传递
- P27、P53及FAK的表达与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与转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探讨P2 7、P5 3及粘着斑激酶 (FAK)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行肝移植治疗后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其切除的肝癌标本中P2 7、P5 3与FAK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与移植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结果 P2 7与P5 3的表达同中晚期肿瘤复发与转移具有一定的关系 ,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趋性 χ2 检验 ,P<0 . 0 5 ) ;而FAK的表达在两组间无差异 (P <0 . 0 5 )。结论 P2 7低表达的HCC行肝移植后肿瘤更易于复发与转移 ,P2 7可能是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P2 7与P5 3的联合检测更有助于预测移植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 陈兆雷王学浩张峰李相成李国强王晓明成峰李君
- 关键词:P27P53FAK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粘着斑激酶Χ^2检验
-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侵犯髂动脉瘤致破裂一例
- 2011年
- 患者女性,66岁,因“下腹隐痛2d,突发加重伴头晕、四肢湿冷4h”于2010年5月21日人院。患者人院前2d出现下腹部隐痛,以胀痛为主,4h前排便时感腹痛突然加重,渐弥漫至全腹,伴恶心呕吐,渐出现全身大汗、四肢湿冷。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未正规服药治疗。体格检查:
- 孙元张喜成陈兆雷
- 关键词:腹膜后平滑肌肉瘤髂动脉瘤侵犯下腹部隐痛高血压病史下腹隐痛
- 己酮可可碱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外周血CD11b,ICAM-1及TNF-α表达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18例(治疗组)采用PTX进行治疗,另取8例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30、90d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CD11b、ICAM-1及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外周血CD11b、ICAM-1及TNF-α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PTX治疗30d后,CD11b、ICAM-1、TNF-α表达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90d后CD11b、ICAM-1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X可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减少局部组织的炎症损伤,但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 张喜成陈兆雷丁向民马莉
- 关键词:己酮可可碱静脉性溃疡
-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机体恢复、免疫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进展期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及行食管空肠袢式吻合(少数几例)病例56例,随机分成2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实验组)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组。二组患者均从术后第1天起从营养管道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实验组)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肠外营养组使用力能脂肪乳剂和复方氨基酸制剂。共1~7d,于术后第1、8天及术前分别抽取外周血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IgG、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IL-2。结果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氮平衡均无显著差异。术后第8天实验组IgG、IgA、IgM、CD3、CIM和CIM/CD8均显著高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并能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 王道荣陈兆雷喻学桥谢东赵长勇李洪波
-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免疫全胃切除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8年
- 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不仅会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情,重度颈动脉狭窄还可能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1]。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的预防性病因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解除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欧美等发达国家,CEA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2]。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42例成功施行CEA手术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及随访资料,比较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探讨CEA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徐淼张喜成陈兆雷孙元
- 关键词: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颈动脉狭窄动脉内膜剥脱术
- 非血栓性髂静脉病变支架置入下腔静脉不同长度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闭塞性病变(NIVLs),支架置入下腔静脉的安全性及对髂静脉血流的中远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7年6月采用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非血栓型髂静脉病变患者共197例,其中支架置入下腔静脉大于10mm者共141例,5-10mm者共34例,小于5mm者共22例,门诊定期随访评估双侧髂静脉再狭窄或血栓形成、支架通畅情况。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样本比较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公式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再选择校正t检验。结果197例共置入髂静脉支架205枚,术后随访平均58.7个月。对侧无髂静脉血栓形成,支架发生再狭窄或血栓形成共6例,支架置入下腔静脉〈5mm者发病率(13.6%,3/22)高于〉5mm者(3.43%,6/175)(P〈0.001),其中5例再行腔内治疗后通畅。中位随访期内初始通畅率为97.0%,初始辅助通畅率为99.5%。结论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NIVLs具有极佳的中远期通畅率,支架置入下腔静脉是安全的,对侧髂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极低,而置人下腔静脉过少,则可能对支架的通畅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 张喜成井元虎陈兆雷孙元徐淼
- 关键词:髂静脉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
- 腹腔镜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治疗体会被引量:12
- 2009年
-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胃间叶组织来源的非上皮性肿瘤,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过度增殖所形成。临床较为少见。仅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2%-3%。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GST的诊断有了统一的标准,其外科治疗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科于2006年1—10月实施腹腔镜下GST切除术10例,总结报道如下。
- 喻学桥王道荣陈兆雷汤东
- 关键词:腹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