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闻学泽

作品数:148 被引量:3,389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7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5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2篇地震
  • 55篇裂带
  • 51篇断裂带
  • 25篇断层
  • 23篇强震
  • 18篇地震活动
  • 17篇龙门山
  • 17篇发震
  • 15篇龙门山断裂
  • 14篇形变
  • 14篇汶川地震
  • 13篇龙门山断裂带
  • 12篇地震活动性
  • 12篇地震破裂
  • 12篇地震危险
  • 11篇地震前
  • 11篇震前
  • 9篇鲜水河断裂
  • 8篇鲜水河断裂带
  • 8篇发震构造

机构

  • 138篇四川省地震局
  • 59篇中国地震局
  • 39篇中国地震局地...
  • 12篇成都理工大学
  • 9篇云南省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台网...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中国地震局兰...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山东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日本产业技术...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2篇国家地震局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作者

  • 148篇闻学泽
  • 32篇易桂喜
  • 29篇徐锡伟
  • 23篇龙锋
  • 19篇杜方
  • 13篇陈桂华
  • 12篇范军
  • 12篇郑荣章
  • 10篇王思维
  • 9篇张培震
  • 9篇于贵华
  • 7篇梁明剑
  • 6篇邵志刚
  • 6篇马胜利
  • 6篇李陈侠
  • 6篇朱航
  • 5篇刘琦
  • 5篇罗灼礼
  • 4篇苏有锦
  • 4篇倪四道

传媒

  • 23篇地震地质
  • 20篇地球物理学报
  • 13篇地震学报
  • 12篇四川地震
  • 11篇国际地震动态
  • 9篇中国地震
  • 6篇地震研究
  • 5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震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中国地震监测...
  • 1篇地球学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2008年活...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10篇2009
  • 17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10篇2003
  • 7篇2002
  • 1篇2001
  • 7篇2000
1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在活动构造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06年
为了高效率、高精度地获取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定量参数,引入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十分必要.在川西地势陡峻的鲜水河断裂带上进行了试验性研究,探讨了测量精度和效率,总结了工作流程与操作方法.利用空间信息增强的正射纠正影像、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获得康定南团结乡附近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断层迹线的空间分布,量测得到该断裂在T1洪积扇形成以来左旋水平位移量为43m,垂直位移量为5.8m.结果表明,利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学方法进行活动构造地貌研究中水平累积位移量、垂直累积位移量、断层长度等定量参数的测量以及构造几何学精细解析与构造地貌成图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陈桂华徐锡伟闻学泽王亚丽郑荣章
关键词:构造地貌
四川省芦山M_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26
2013年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 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李传友徐锡伟甘卫军闻学泽郑文俊魏占玉许冲谭锡斌陈桂华梁明剑李新男
关键词: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及同震模型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相对丰富的GPS、InSAR、强震动等同震观测数据,借助重新构建的发震断层模型开展了汶川地震同震位错分布的反演工作,分析了位错分布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就目前汶川同震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进...
刘琦闻学泽邵志刚
关键词:汶川地震发震构造位错分布
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与断裂带分段发震概率估计被引量:11
1993年
把不确定性引入“时间可预报模式”,可将一次地震之后的平静时间表示成与这次地震位错量大小呈正相关的随机变量。称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地震原地复发行为为“准时间可预报行为”。对于历史地震资料,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可由地震后平静时间的对数与地震烈度的回归方程描述。文中给出了估计一条大型断裂带不同段落以上一次地震烈度值为背景的平均复发时间间隔的方法,以及可用于对未来地震潜势进行不确定评价的实时概率模型,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为例对发展的方法作了初步应用。本文是利用准时间可预报模式将历史地震资料、沿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复发时间概率分布结合起来对各断裂段的中—长期地震潜势进行实时概率分析的初步尝试。
闻学泽
关键词:地震断裂带发震
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地震破裂分段性与走滑运动分解作用
2010年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测量,本文对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3条次级断裂(托索湖断裂、玛沁断裂和玛曲断裂)的滑动速率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托索湖段与玛沁段走向产生20°和30°的双挤压弯曲,形成阿尼玛卿山挤压隆起,作为托索湖段和玛沁段的破裂分段标志,成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点;在西贡周西侧和莫哈塘南侧,阿万仓断裂以40°的夹角与东昆仑断裂带相交,形成西贡周断裂交汇区,成为玛沁段与玛曲段破裂分段的标志。
李陈侠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陈桂华杨虎安艳芬高翔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分解作用走滑运动地震破裂分段性地震地表破裂带
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加速形变与芦山地震
为了进一步了解四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与2013年芦山Ms7.0地震在构造动力学上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在横跨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地区的GPS速度场和水准测量获得的垂直形变资料;在集成已有的地质与活动构造...
闻学泽杜方张晶闫伟龙锋
关键词:地震学动力学
文献传递
断层相互作用对中国川滇地区地震危险评估的意义被引量:9
2008年
研究了1904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四川、云南地区的强烈地震所伴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研究区涉及了中国大陆最活动的地震带.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会聚带的碰撞,菱形区域的构造运动受到西藏高原向东扩展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受到主要板内走滑断裂运动的调节.在研究区,断层顺时针逐步旋转,转动角达90°,造成了应力场的复杂性.计算了由强地震(MS≥6.5)的同震滑动和连续构造加载在主要断裂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函数变化(ΔCFF).在应力评估模型的每一步,对是否能触发下一次地震的可能性都进行了判断.最后,模型给出了下一次地震中断层易于破裂的证据,对未来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Ch. GkarlaouniE. E. PapadimitriouV. G. Karakostas闻学泽金学申A.Kilias潘华
关键词:强地震库仑应力变化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被引量:596
2008年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张培震徐锡伟闻学泽冉勇康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川西重点监视防御区康定-西昌段的断裂现今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背景研究
易桂喜闻学泽范军王思维
该研究试图回答川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康定-西昌段的主活动断裂是否存在中长期强震危险背景,其在最近20多年的地震活动性上的表现是什么等问题;同时,试验和发展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定量分析断裂现今活动习性、判定中长期地震危险性的...
关键词: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参数中长期地震预测
估算走滑断裂平均滑动速率与地震复发间隔的均一滑动方法
1996年
本文介绍并完善了作者提出的一种根据历史地震资料估计走滑断裂带地表断层平均滑动速率的方法:"均一滑动法"。该方法以累积地震滑动量在断层不同部位随时间趋于均等的假定为基础,通过"等效同震滑动面积"(u·l)与断裂段长度L之比,估计每次地震的"均一滑动量"d,再由τ时段内的累积均一滑动量与时段长度之比估计断层的平均滑动速率。进一步可根据时间可预报模式以及更新模式估算地震原地复发的平均时间间隔。作者对比了本文的方法与Brune法的不同之处,给出了计算平均滑动速率、平均复发间隔和其它有关参量及其误差的计算公式,并以滇东小江断裂带为例,对该方法的应用作了说明,同时给出了估算结果。
闻学泽
关键词:历史地震走滑断层地震复发间隔滑动速率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