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沙尘
  • 2篇沙尘暴
  • 2篇气旋
  • 2篇强沙尘暴
  • 2篇蒙古气旋
  • 2篇尘暴
  • 1篇灾害
  • 1篇灾害性
  • 1篇日照时数
  • 1篇盛夏
  • 1篇涛动
  • 1篇平均风
  • 1篇平均风速
  • 1篇热岛效应
  • 1篇相位
  • 1篇京津
  • 1篇京津冀
  • 1篇京津冀区域
  • 1篇海冰
  • 1篇厄尔尼诺

机构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天津市滨海新...
  • 1篇太原市尖草坪...

作者

  • 6篇赵金霞
  • 4篇徐灵芝
  • 3篇范苏丹
  • 2篇赵玉洁
  • 1篇卢焕珍
  • 1篇王万筠
  • 1篇刘春霞

传媒

  • 2篇天津科技
  • 1篇气象
  • 1篇中国沙漠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京津冀区域城市化进程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分析
利用京津冀区域均匀分布的城市站与乡村站45年(1961~2005年)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区域内温度、日照和风速变化特征及区域内差异,对城市化进程中对气候环境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1)区域内年平均气温...
徐灵芝赵玉洁赵金霞王万筠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热岛效应日照时数平均风速
文献传递
蒙古气旋产生强沙尘暴的诊断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MICAPS资料、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2.5°×2.5°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5日至28日大范围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冷平流前的温度梯度密集区和涡度梯度密集、陡峭区。在这次强沙尘暴过程中,暖平流是蒙古气旋发生、发展的重要热力因子,大气热力不稳定和强风是起沙的动力;500 hPa阶梯槽快速东移是飚线产生的触发系统;对流风暴是引发强沙尘暴主要因素。蒙古气旋的发展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气压和温度梯度,为对流风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700 hPa冷平流爆发性下沉、南下,为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强大动力。
赵金霞赵玉洁徐灵芝范苏丹
关键词:强沙尘暴蒙古气旋
2010年1月渤海海冰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对2009—2010年冬季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发现:①混合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高压减弱,东亚大气经向型环流的加强,冬季冷空气活跃气温降低,北方雨雪偏多,是渤海冰情加重主要原因。②极涡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北极涛动负相位将极地冷空气挤向中纬度地区;对渤海气温降低及海冰生成起着直接作用。③混合厄尔尼诺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加强了北半球的经向环流,使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导致极地冷空气长期影响东亚地区;1月渤海有负距平中心,冷空气长时间控制渤海地区,导致渤海严重冰灾。
赵金霞卜清军刘春霞
关键词:渤海海冰
盛夏渤海湾大气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对渤海湾2008—2009年,由大气边界层辐合线引起的对流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不稳定大气层结环境条件下:(1)单一的海风锋在其端点可产生对流性降水。(2)海风锋与弱冷锋相遇,或者两条海风锋相交,或者雷暴单体的出流边界与海风锋相遇均会产生强对流风暴。(3)渤海湾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大多发生在每年7 8月,且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渤海湾后东退的过程中,此时大气层结处在高温、高湿不稳定状态。辐合线触发的对流风暴是沿辐合线移动,移动方向取决于辐合线两侧的主导风向。(4)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分析渤海湾边界层辐合线的移动与演变能提高强对流风暴的临近预报、预警,减少突发性天气引起的灾害。
赵金霞徐灵芝卢焕珍范苏丹
关键词:边界层辐合线
2009年两次灾害性风暴潮成因及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2009年天津港发生两次灾害性风暴潮天气过程,应用MICAPES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天津海洋局潮位资料,对两次过程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得到风暴潮成因及增水的不同特征,对未来天气预测有指导意义。
赵金霞徐灵芝范苏丹
一次蒙古气旋产生大风强沙尘暴诊断分析
利用常规探测、FY-2c/2d红外卫星云图和2.5°×2.5°NCEP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5日至28日大范围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强冷平流前梯度密集区和涡度梯度密...
赵金霞赵玉洁徐灵芝范苏丹
关键词:蒙古气旋强沙尘暴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