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
- 作品数:59 被引量:247H指数:9
-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注射用更昔洛韦致儿童不良反应33例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我院儿童患者应用注射用更昔洛韦(GCV)致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住院部接受注射用GCV治疗后发生ADR的3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注射用GCV致ADR最常见的为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ADR主要发生于0~1岁婴儿(75.76%);18例(57.57%)ADR发生于用药后第1~2周;严重ADR共3例。结论:为减少ADR发生,临床应合理应用注射用GCV,提高其用药合理性,避免超说明书用药,注意配伍禁忌,减少药物联用。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患儿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 何莉梅王婷李静赵昕
- 关键词:更昔洛韦儿童
- 超声波处理与纤维素酶协同提取山楂总多酚的工艺优化研究
- 2024年
- 目的:优化超声波处理与纤维素酶协同提取山楂总多酚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总多酚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山楂总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5%、乙醇体积分数62%、超声温度58℃、液料比40:1(mL/g)、超声功率240 W、超声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山楂总多酚的得率为(80.46±1.62)mg/g。结论:该优化工艺简便、可行,可为山楂多酚的深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周志红赵昕胡勤肖明明
- 关键词:超声波处理纤维素酶响应面法
- 儿童患者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儿童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12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 12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79株来自痰标本(占63.71%),20株来自血液标本(占16.13%)。病区来源以ICU病房最高(40.32%),其次为呼吸内科(21.77%)。在检测的19种药物中,耐药率超过50%的达13种(68.42%),且71株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占57.26%。耐药率最高为哌拉西林(81.45%),耐药率最低为多黏菌素B(1.61%),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5.32%)。结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多来源于呼吸道标本,以ICU和呼吸内科为主,且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临床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何周康赵昕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
- 阿奇霉素与丙种球蛋白对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影响分析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临床症状、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患儿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CAP患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2例)。所有入组患儿均予抗炎、降温、平喘、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喘鸣、呼吸增快、呼吸困难、胸壁吸气性凹陷)发生率及症状消失时间,评估并比较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入组前血清CRP、IL-6、TNF-α、主要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CRP、IL-6、TNF-α、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CAP患儿可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炎症状态,提升患儿临床疗效且安全。该治疗方案对小儿肺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赵昕唐莲张晶何彦瑶
- 关键词: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阿奇霉素丙种球蛋白临床症状
- 基于β-内酰胺类药物国内外皮试现状论政府层面出台皮试规范的迫切性被引量:15
- 2018年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儿科使用率最高的一类药物,过敏反应是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关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使用前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一直存有争议。根据我们对国内55家医院开展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现状调查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的机制与原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价值与意义、国内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的现状及国内皮试存在的问题;认为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Ⅰ型过敏反应最快捷、敏感、经济的方法,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从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目前的循证依据并不支持进行皮试;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国内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皮试规范,包括皮试标准试剂、操作方法和皮试液浓度、剂量以及皮试结果的判定标准,临床在皮试操作和皮试结果的正确解读方面存在困惑,建议国家政府层面加强统一规范,重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救治措施,防止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药品浪费和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以及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更好地促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程青王小川张海霞赵昕王晓玲
-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过敏反应管理规定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国内现状调查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了解国内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皮试现状,为推进该类药物皮试规范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34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及21家综合性医院的医护人员、药师和药学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10家医院的问卷填报人访谈完成良好。各家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比例为19%~100%,平均75%。所有医院均对青霉素类注射剂进行皮试。8家医院对口服青霉素类药品未进行皮试。54家医院(剔除仅有1种抗菌药物品种的1家医院)中,进行头孢菌素类注射液皮试的医院有50家,比例为93%。4家医院对口服头孢菌素类进行皮试,10家医院对碳青霉烯类进行皮试,3家医院对单环β-内酰胺类进行皮试。皮试液种类、皮试液剂量及浓度不一。皮试方法均为皮内注射。26家医院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文件统一规定,28家医院无相应规定,1家医院仅对青霉素类皮试有规定。11家医院提供了可查询的近3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次数共2 727 714例次,平均每家医院每年82 658例次。23家医院提供了近3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输液反应例次共6 187例次,每家医院平均每年约90例次。6家医院提供了按药品化学结构分类统计的数据,总计头孢菌素类皮试次数超过了108万例次,达到了青霉素类皮试次数的2倍多,头孢菌素类皮试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造成环境污染。结论:目前国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执行情况差异较大,尤其是有争议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有待进行统一规范,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结构合理化。
- 赵昕张海霞程青王小川肖娟王晓玲
-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
- 140例癫痫患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结果分析
- 目的:通过检测癫痫患儿血清卡马西平(CBZ)浓度,探讨影响其浓度的因素,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癫痫儿童血清CBZ浓度,并结合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 赵昕何周康
- 关键词: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癫痫血清检测合理用药
- 文献传递
- 丙戊酸代谢酶中CYP2C9、UGT1A6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的建立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研究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代谢的影响,并建立分析丙戊酸代谢酶中CYP2C9、UGT1A6的基因多态性的方法。方法:从人全血中抽取gDNA,设计引物扩增CYP2C9及UGT1A6,并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的方法进行CYP2C9*2、CYP2C9*3、CYP2C9*4、CYP2C9*5、UGT1A6*2和UGT1A6*3的分型。结果:成功设计了引物用来扩增包含CYP2C9*3、CYP2C9*4、CYP2C9*5的片断,并测序验证。结论:建立了简单可靠的RFLP基因分型方法。
- 何周康赵昕阳利龙张志华
- 关键词:丙戊酸钠药物代谢酶
-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处方审核建议被引量:6
- 2022年
- 解热镇痛药是目前儿童处方量较大的药品, 我国儿童解热镇痛药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 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对儿童用药安全造成隐患。本文从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解热镇痛药的适应证、剂型/给药途径、用药剂量适宜性、患儿的病理生理特性个体差异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提出建议, 供广大药师开展处方审核时参考。
- 刘小会季兴胡利华贾运涛孙华君卢庆红张胜男赵瑞玲张顺国孙燕燕闫美兴郝丽娜蔡和平许静朱增燕徐华缪静陆晓彤陈泽彬成华林芸竹陈瑞杰赵昕刘振国张君莉姜玉武万朝敏卢根高恒妙殷菊申昆玲徐保平王晓玲
- 关键词:解热镇痛药发热处方
- 地塞米松联合干扰素治疗重症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干扰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重症HFMD合并病毒性脑膜炎患儿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6);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干扰素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转归、平均住院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治疗2周和4周后的治愈率分别为89.29%和98.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和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精神障碍消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干扰素静脉滴注治疗重症HFMD合并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赵昕何彦瑶
- 关键词: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