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锡斌

作品数:54 被引量:958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6篇地震
  • 14篇地表破裂
  • 13篇青藏高原
  • 13篇汶川地震
  • 12篇断层
  • 12篇裂带
  • 12篇龙门山
  • 8篇破裂带
  • 8篇青藏
  • 7篇地表破裂带
  • 7篇地震地表破裂
  • 7篇发震
  • 6篇地震地表破裂...
  • 5篇地质
  • 5篇断裂带
  • 5篇隆升
  • 5篇S7
  • 4篇第四纪
  • 4篇新生代
  • 4篇青藏高原东缘

机构

  • 54篇中国地震局
  • 5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青海省地震局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上海市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国立中正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 1篇国家科学研究...

作者

  • 54篇谭锡斌
  • 42篇徐锡伟
  • 19篇陈桂华
  • 19篇于贵华
  • 12篇袁仁茂
  • 10篇孙鑫喆
  • 9篇许冲
  • 8篇李康
  • 8篇陈立春
  • 7篇鲁人齐
  • 7篇魏占玉
  • 6篇安艳芬
  • 6篇郭婷婷
  • 6篇石峰
  • 4篇李传友
  • 4篇任俊杰
  • 4篇高翔
  • 4篇董绍鹏
  • 4篇杨虎
  • 4篇吴熙彦

传媒

  • 14篇地震地质
  • 11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地学前缘
  • 4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工程地球物理...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6中国...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13篇2010
  • 2篇2009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迦巴瓦峰第四纪隆升期次划分的热年代学证据被引量:6
2016年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峰核心区附近一个高程剖面上的8个片麻岩样品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介于0.71~2.07Ma之间,平均封闭径迹长度在14.51~15.87μm之间,标准偏差都小于0.84μm;其冷却年龄和径迹长度所作"香蕉图"显示出三期快速的抬升期,分别发生在距今0.71 Ma、1.23 Ma、2.05 Ma.结合已有磷灰石裂变径迹冷却年龄等值线图显示出南迦巴瓦峰核心区呈复式背斜状快速隆升,而外围拉萨地体和冈底斯构造单元隆升速率慢的空间分布特征等,分析认为这种差异隆升主要受构造作用主导,气候变化造成的均衡抬升起次要作用.
康文君徐锡伟于贵华谭锡斌李康
关键词:裂变径迹隆升青藏高原
汶川地震小鱼洞阶区和擂鼓阶区的同震地表破裂差异及其机制讨论
<正>1.前言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西部发生的汶川地震是一次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运动的斜滑型地震,形成了有史以来最长、最复杂的地表破裂之一。其中很多复杂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或一致的认识,如小鱼洞...
谭锡斌徐锡伟
文献传递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对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新生代构造活动的约束被引量:7
2013年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形陡变,剥蚀作用强烈。近年来先后经历了2008年汶川Ms7.9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多位学者对龙门山地区做了大量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文中在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龙门山南段补充了4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结合前人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结果得出,宝兴杂岩从新生代早期开始快速冷却,降温幅度超过225℃,而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降温幅度为185~225℃。宝兴杂岩的4个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2.7~5Ma,相对彭灌杂岩较年轻,表明晚新生代以来宝兴杂岩的冷却速率要高于彭灌杂岩。在地表温度为15Z和古地温梯度为30℃/km的假设下,宝兴杂岩距今3~5Ma以来的平均剥露速率为0.63~1.17mm/a。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揭示出龙门山中段的差异剥蚀集中在北川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灌县断裂上,而南段的差异剥蚀分散在更宽范围内的双石一大川断裂(南、北2个分支)及其东侧的断层和褶皱。
谭锡斌李元希徐锡伟陈玟禹许冲于贵华
关键词:低温热年代学青藏高原东缘
贡嘎山快速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及其隆升机制讨论被引量:17
2010年
鲜水河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条北西向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其南东段逐渐向南偏转,并与近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相接,在两个断裂相接处西侧耸立着海拔7556 m高的贡嘎山.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可知,贡嘎山及其邻区12个样品的年龄分布在0.2±0.1 Ma~2.7±0.7 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在13.64~15.19μm之间,表明贡嘎山及其邻区第四纪时期一直处于快速剥蚀状态.结合前人在此地区的低温热年代研究成果,揭示出两个现象:(1)贡嘎山岩体及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所夹的三角区域为快速隆升区域,而其西侧、北侧的高原腹地的隆升速率远低于这两个区域;(2)贡嘎山岩体从北向南隆升速率逐渐变大,其最南端1 Ma以来的隆升速率超过3.3±0.8 mm/a.这些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在整体横向挤出、缓慢隆升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局部快速隆升区域.通过对川滇地块水平运动的矢量分解,我们认为贡嘎山花岗岩体是鲜水河断裂至安宁河断裂间挤压弯曲段吸收、转换川滇地块南东向水平运动导致局部快速隆升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垂直于断裂的挤压分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大,导致了岩体从北往南的隆升速率逐渐增大.
谭锡斌徐锡伟李元希陈桂华万景林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磷灰石裂变径迹鲜水河断裂
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被引量:54
2014年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徐锡伟程佳许冲李西于贵华陈桂华谭锡斌吴熙彦
关键词:活动块体青藏高原
地貌参数指示的龙门山最新活动的特征
<正>龙门山山系是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体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生代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龙门山构造研究成为青藏高原地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龙门山北起广元,南至雅安,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
高明星徐锡伟谭锡斌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被引量:4
2012年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的存在和最新活动时代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石油地震探测资料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的存在,并断错了第四系;野外调查表明,龙门山中段山前存在明显的线性地貌特征,山前断裂断错晚了更新世晚期的洪积台地;探槽剖面揭示距今约1500a之前在山前断裂上曾发生过一次地表破裂型事件,而该断裂未来具备发生强震的潜势.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和年代学分析显示山前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大于0.36mm/a,其与龙门山中段主干断裂活动强度相当,说明龙门山山前断裂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变形中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不仅能为成都平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有助于全面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
任俊杰徐锡伟孙鑫喆谭锡斌李康康文君刘保金
关键词:龙门山中段山前断裂断错地貌探槽
四川芦山7.0级强震: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被引量:144
2013年
芦山地震区发育着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双石-大川断裂、盐井-五龙断裂、耿达-陇东断裂等活动断层.地震现场应急科学考察表明,沿这些活动断层及其邻近地段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可见到一些脆性水泥路面挤压破裂现象,说明在双石镇、太平镇、龙门乡、隆兴乡等地存在着NW-SE向局部的地壳缩短,结合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等资料,推测芦山地震属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尚未发生历史地震破裂的地震空段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徐锡伟闻学泽韩竹军陈桂华李传友郑文俊张世民任治坤许冲谭锡斌魏占玉王明明任俊杰何仲梁明剑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带青藏高原
龙门山中段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晚新生代垂向活动性差异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0
2015年
2008汶川地震之后,多个研究组对龙门山的新生代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但是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剥蚀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彭灌杂岩,而彭灌杂岩东侧(即中央断裂下盘)的热年代学资料相对缺乏,其剥蚀历史还比较模糊.对于彭灌杂岩东侧岩体的新生代剥蚀历史研究,不仅可以了解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新生代断层活动历史,而且对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新生代隆升机制具有重要约束作用.在前人热年代学研究基础上,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附近补充了一些裂变径迹样品.采用外探测器法(external detector method)对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实验测试在台湾中正大学裂变径迹实验室完成.实验获得了6个锆石裂变径迹和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前山断裂上盘,AFT(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以小鱼洞断裂为界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小鱼洞断裂以南的样品AFT年龄为39Ma,小鱼洞断裂以北的4个AFT年龄介于6—8 Ma之间.研究揭示出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新生代活动性以NW向小鱼洞断裂为界存在较大差异:距今8Ma以来,小鱼洞断裂以北,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分别为约0.1mm·a-1和约0.55mm·a-1;小鱼洞断裂以南,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则分别为约0.55mm·a-1和约0.1mm·a-1.低温热年代学方法获得的断层新生代垂向滑动速率与汶川地震断层垂向同震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前山断裂(小鱼洞断裂以北)距今8 Ma以来北西-南东向水平缩短量达到8-12km,表明地壳缩短是造成龙门山抬升和剥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论不支持下地壳增厚模型对于龙门山隆升的解释.
谭锡斌徐锡伟李元希袁仁茂于贵华许冲
关键词:龙门山汶川地震裂变径迹滑动速率
龙泉山背斜的地壳缩短与隆升——来自河流阶地变形的证据被引量:12
2013年
位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东侧的龙泉山背斜,构成了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通过室内航空相片对凯江跨背斜段的地貌面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可知凯江发育3级阶地,其中T1、T2为堆积阶地,T3为基座阶地。在野外用差分GPS测量了阶地的空间坐标信息,同时采集了各级阶地堆积物的测年样本,并经实验分析约束了阶地的形成年龄。另外,对石油地震剖面解译揭示出龙泉山背斜北段地壳缩短和隆升主要是通过褶皱膝折带迁移机制进行的,滑脱层的深度约6km。利用面积守恒准则计算出龙泉山背斜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缩短速率约为(1.36±0.41)mm/a、隆升速率为(0.64±0.19)mm/a。通过滑脱层的推覆抬升机制形成的龙泉山背斜,给青藏高原东缘变形模式中的逆断层推覆地壳缩短造山增加了证据。
李康徐锡伟谭锡斌
关键词:龙门山阶地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