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MRI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腰椎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瘤
  • 1篇髓母细胞瘤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微囊
  • 1篇微囊型脑膜瘤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瘤
  • 1篇螺旋CT诊断
  • 1篇母细胞
  • 1篇母细胞瘤
  • 1篇囊型
  • 1篇脑膜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静安区...

作者

  • 6篇褚梅花
  • 6篇梁宗辉
  • 6篇李劲
  • 2篇叶涛
  • 2篇顾晓丽
  • 1篇奚剑英
  • 1篇卢家红
  • 1篇赵重波
  • 1篇赵华丽
  • 1篇郝戈斌
  • 1篇罗苏珊
  • 1篇何正颖
  • 1篇李克
  • 1篇朱雯华
  • 1篇杨明英
  • 1篇高信芳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髓母细胞瘤的MRI和MRS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通过分析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髓母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对肿瘤发生部位、MRI信号、增强后强化、囊变、出血以及MRS等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3例髓母细胞瘤中22例位于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区,9例位于半球;其中T1WI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29例,等低混杂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或不均匀略高信号24例,高信号5例;DWI高信号32例;增强扫描轻度或中度云絮状强化17例,明显强化11例;病灶内微囊变20例,中囊变6例;19例见瘤周囊变。以10岁或20岁为界分组,χ2分析发生于中线和小脑半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例行1H-MRS检查,实性部分Cho峰明显升高,NAA峰降低,Cho/Cr及Cho/NAA明显升高,Lac峰轻度升高。结论:髓母细胞瘤在MRI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MR多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李劲梁宗辉李克褚梅花赵华丽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
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65例明确诊断的急性肠梗阻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65例肠梗阻,其中完全性22例,不完全性43例;绞窄性为4例;肠肿瘤22例,肠扭转16例,腹内外疝5例。CT显示梗阻点位于小肠31例,结肠23例,小肠结肠均有11例;梗阻近段肠腔扩张,而远端肠腔萎陷;扩张的肠腔内可见气液平。靶征、鸟嘴征、缆绳征等具有诊断价值。增强后梗阻段肠壁异常强化。结论螺旋CT可以判断有无急性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病因以及是否绞窄,是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李劲梁宗辉褚梅花郝戈斌杨明英顾晓丽叶涛高信芳
微囊型脑膜瘤的MRI特征和病理对照
褚梅花李劲梁宗辉
MDCT对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明确诊断的63例做过MDCT的肠道疾病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法,观察肠道疾病的MDCT表现。结果:结肠肿瘤22例,小肠肿瘤5例,表现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性肿块,部分近端肠腔扩张,或肠壁黏膜异常强化。肠梗阻16例,表现为近端肠腔扩张,远端肠腔萎陷,肠扭转还可见鸟嘴征。炎症11例,表现肠壁增厚,强化呈靶征,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部分可见渗出及包块,周围血管扩张呈梳征。肠系膜转移5例,表现肠系膜密度明显增高,并可见多发或弥漫性结节影,呈网膜饼征。其他4例,包括腹茧症2例、肠系膜上动脉附壁血栓1例、胃结肠瘘1例。结论:MDCT能全景式、全方位展示肠道、肠系膜及血管,对肠道疾病的准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李劲梁宗辉褚梅花叶涛顾晓丽何正颖
关键词:肠道疾病多排螺旋CT
腰椎椎管内副神经节瘤一例被引量:1
2014年
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不适,无肢体抽搐。3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下肢行走尚好,自感排尿有影响。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褚梅花李劲梁宗辉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腰椎磁共振成像
Dysferlin肌病下肢肌群MRI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中国Dysferlin肌病及不同临床亚型的下肢肌群MRI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42例经免疫印迹或DYSF基因确诊的Dysferlin肌病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肌酸激酶(CK)、改良Gardner-Medwin和Walton(GM—W)评分以及MRI T1WI及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序列图像。按照Mercuri脂肪替代评分标准对各肌肉评分。按临床亚型分为Miyoshi肌病(MM)、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2B)及临床症状前期(2例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及2例运动不耐受患者)。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MM和LGMD2B组上述指标及肌肉脂肪替代评分的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脂肪化评分与病程及GM—W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39例行大腿MRI扫描,36例行小腿MRI扫描。在大腿层面,Dysferlin肌病的MRI脂肪化缺乏特异性,前后组肌群均可受累,而股直肌、缝匠肌及股薄肌受累相对较轻;在小腿层面,受累最明显的为比目鱼肌,其次为腓肠肌,形成前组(胫前肌、胫后肌以及腓长肌)肌群和后组(腓内、外肌)肌群受累轻而中间的比目鱼肌受累重的“三明治”样结构。4例临床症状前期患者中3例STIR提示小腿后群肌水肿,以比目鱼肌最明显。38例有症状患者中14例为MM,24例为LGMD2B。除内收肌(F=5.239,P=0.028)、半膜肌(F=6.703,P=0.014)、半腱肌(F=7.689,P=0.009)外,MM组和LGMD2B组的肌群脂肪化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F=0.066~3.907,P均〉0.05)。4例临床症状前期患者中,3例STIR提示小腿后群肌水肿,以比目鱼肌最明显。42例患者下肢肌脂肪化评分与病程(rs=0.732,P=0.000)及GM—W评分(rs=0.485,P=0.001)呈正相关。结论中国Dysferlin肌病MRI大腿层面股直肌、缝匠肌及股薄肌受累较轻;小腿层面呈特征性的“三明治”样改变。Dysferlin肌病肌肉受累模式MRI特征有助与炎性�
李劲褚梅花朱雯华罗苏珊赵重波卢家红梁宗辉奚剑英
关键词:肌疾病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