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连稹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城市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睡眠
  • 3篇精神卫生
  • 2篇教育
  • 2篇儿童
  • 2篇干预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新生
  • 1篇学前儿童
  • 1篇学前教育
  • 1篇学前教育专业
  • 1篇学生社会责任...
  • 1篇养成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抑郁症状
  • 1篇营养
  • 1篇营养干预
  • 1篇营养教育
  • 1篇责任感
  • 1篇症状

机构

  • 6篇北京城市学院

作者

  • 6篇王连稹
  • 2篇曹丽清
  • 2篇石焕霞
  • 1篇杨晓波
  • 1篇杨志勋
  • 1篇于岩

传媒

  • 3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定向、有序”行为习惯的实训养成
2007年
文章介绍了北京城市学院应用技术学部学前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定向、有序"的行为习惯,利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在日常的"饮食起居、洒扫应对"的实训中培养学生"定向、有序"的行为习惯。经过21天的实训,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做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和谐有序。
王连稹曹丽清
关键词:实训
学前儿童营养教育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营养教育作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之一,愈来愈受重视,但因起步较晚,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有待发展与完善。本研究对目前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容组织、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幼儿营养教育课程的构建,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王连稹
关键词:营养教育营养干预健康教育学前儿童
晚睡对儿童身心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适时就寝在维持健康和最佳功能方面起着关键而复杂的作用。该综述分析了晚睡与儿童生长发育某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并提出简要改善策略。晚睡与大脑结构/皮质功能、认知能力、学习成绩、行为问题、情绪调节能力、肥胖指数及其他健康问题相关。影响机制可能是晚睡通过光和外部环境信号的干扰直接或间接(昼夜节律失调和睡眠缺失)影响大脑结构/皮质功能等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睡眠宣教、建立睡眠规范、训练自控力等均是促进适时就寝的有效策略。
王连稹孙奎立
关键词:睡眠精神卫生儿童
大学生视屏时段与抑郁症状和睡眠状况的关联
2024年
目的探讨大学生白天和夜晚视屏时长、睡眠时长、就寝时间、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间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10月和2023年4—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1259名大学生进行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国版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II-C)和视屏时长问卷测量睡眠参数、抑郁症状和视屏时间。采用Logistic有序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视屏时长、睡眠参数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4.9%。控制一周夜晚视屏时长、性别和年龄后,一周白天视屏时长与抑郁症状风险相关无统计学意义(OR=1.00,95%CI=1.00~1.01,P>0.05)。控制一周白天视屏时长、性别和年龄后,一周夜晚视屏时长与抑郁症状风险升高有统计学意义(OR=1.05,95%CI=1.03~1.06,P<0.01),但相继控制了学习日睡眠时长、休息日就寝时间和睡眠质量后,一周夜晚视屏时长与抑郁症状风险升高相关无统计学意义(OR=1.01,95%CI=0.99~1.02,P>0.05)。校正性别和年龄后,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一周夜晚视屏时长对学习日睡眠时长、休息日就寝时间和睡眠质量的预测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9,0.45,0.26,P值均<0.05),学习日睡眠时长、休息日就寝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7,1.39,1.45,P值均<0.01)。结论过度夜间视屏对睡眠问题和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更大。减少夜间视屏、改善睡眠习惯是减少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潜在干预目标。
赵佩石焕霞王连稹
关键词:抑郁睡眠精神卫生
混合教育模式对大学新生睡眠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睡眠教育项目对大学新生睡眠时间、知识、态度、习惯及日间嗜睡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前测288人,后测187人,追访108人;对照组前测207人,后测105人),将睡眠教育内容嵌入其他课程,采用混合教育模式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干预,对照组不做干预。两组人员分别在基线和干预后2周进行问卷评估,实验组在后测后9个月进行追访。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习日和周末就寝时间分别提前21,17 min(t值分别为-2.78,-2.15,P值均<0.05);实验组学习日夜睡眠时长长于对照组19 min(t=3.51,P<0.01)。实验组睡前带电子产品上床现象和入睡不拖延、睡眠知识、睡眠态度、睡眠习惯、日间嗜睡得分均优于对照组(χ^(2)/t值分别为9.15,2.82,5.71,3.98,2.41,-4.90,P值均<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学习日和周末就寝时间分别提前11,17 min(t值分别为3.50,3.67,P值均<0.01),学习日和周末夜睡眠时长分别延长13,18 min(t值分别为-3.01,-3.67,P值均<0.05),日间嗜睡、睡前带电子产品上床现象、入睡不拖延、睡眠知识、睡眠态度、睡眠习惯总分均有所改善(χ^(2)/t值分别为4.64,15.19,-2.08,-9.31,-3.28,-2.14,P值均<0.05)。后测后9个月追访时,学习日就寝时间提前8 min(t=2.00),学习日夜睡眠时长延长9 min(t=-2.15),睡前带电子产品上床现象和睡眠知识依然有所改善(χ^(2)/t值分别是21.50,-6.26)(P值均<0.05)。结论将睡眠教育内容嵌入高校其他课程并以混合教育模式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睡眠知识、改善睡眠态度和部分习惯,降低白天嗜睡。
王连稹赵佩杨晓波石焕霞
关键词:教育睡眠干预性研究精神卫生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被引量:8
2008年
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淡化这一不容乐观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总结和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主要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师资和育人环境等方面展开。
王连稹曹丽清于岩杨志勋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学前教育专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