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淑瑜

作品数:18 被引量:210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5篇区域气候
  • 4篇气候模式
  • 4篇降水
  • 3篇低云
  • 3篇云量
  • 2篇低云量
  • 2篇情景
  • 2篇区域气候模式
  • 2篇夏季
  • 1篇地面气温
  • 1篇地面温度
  • 1篇东亚季风
  • 1篇东亚季风区
  • 1篇烟流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中国北部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气溶胶

机构

  • 13篇南京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吉林省气象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民航华东空管...
  • 1篇苏州市气象局

作者

  • 18篇王淑瑜
  • 4篇汤剑平
  • 4篇胡伯彦
  • 3篇符淙斌
  • 3篇牛晓瑞
  • 2篇熊喆
  • 2篇于洪彬
  • 1篇蒋维楣
  • 1篇延晓冬
  • 1篇钱云
  • 1篇黄耀
  • 1篇涂钢
  • 1篇冯锦明
  • 1篇刘辉志
  • 1篇郭维栋
  • 1篇韦芬芬
  • 1篇姜纪峰
  • 1篇丑洁明
  • 1篇刘波
  • 1篇李杉

传媒

  • 4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第四届全国风...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干旱区农田和草地与大气间二氧化碳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9
2006年
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是目前最复杂的基于动态植被模型的陆面生物物理模型之一。通过应用该模型对国际协调强化观测计划(CEOP)半干旱区基准站之一的吉林通榆观测站(44°25′N,122°52′E)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2003年全年的CO2和水、热通量变化进行模拟,并将结果与涡度相关法测定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检验IBIS模型在半干旱区的模拟能力。对比结果表明:除CO2通量模拟结果不够理想外,IBIS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通榆观测站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模拟与观测比较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0.05以上显著性水平的信度检验。总体上看,模型对农田生态系统模拟的偏差小于对退化草地的模拟。
姜纪峰延晓冬黄耀郭维栋刘辉志王淑瑜
关键词:IBIS模型CO2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
1961~2005年新疆夏季低云量长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新疆51个观测站1961~2005年低云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夏季低云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对500hPa环流指数与新疆夏季低云量做奇异值分解,重点讨论了极涡对新疆夏季低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新疆夏季低云量增加趋势显著,并在1987年发生突变;新疆夏季低云量存在2~3年、准6年和准11年的显著周期;环流分析表明新疆夏季低云量与副热带高压、极涡及青藏高原高度场指数关系密切,当极涡面积减小、强度减弱时,西亚高空急流偏弱,新疆上空高空急流偏强,而低层大气主要表现为南风增强,水汽输送辐合加强,因此新疆夏季低云量偏多,反之,低云量偏少。
牛晓瑞王淑瑜李杉
关键词:低云量小波分析
华北地区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1961—2005年华北地区42个测站月平均低云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四季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和周期特征,并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研究了秋季华北地区低云量与500hPa环流指数的关系,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面积如何影响秋季华北地区低云量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华北地区四季低云量减弱趋势显著,以秋季减少最多;在年代际尺度上华北地区四季低云量均存在准16年周期,夏季低云量在年际尺度上有显著的准2~4年周期特征;秋季华北地区低云量主要受西太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Ⅰ区极涡面积指数、Ⅱ区极涡强度指数和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影响;当秋季西太副高面积偏大(小)时,华北地区上空500hPa高度场偏高(低),上升运动减弱(增强),850hPa南风减小(增大),低层经向水汽输送随之减弱(增强),并且可降水量减少(增大)不利于(有利于)低云的生成;极涡主要是通过影响低层经向风,进而影响华北地区低云量。
牛晓瑞王淑瑜
关键词:低云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极涡水汽输送
东亚地区晴空湍流未来变化趋势预估:基于CORDEX-WRF模式降尺度被引量:6
2022年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全球环流模式CNRM-CM5、GFDL-ESM2M、EC-EARTH和MPI-ESM-LR分别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CM)WRF,在国际间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CORDEX)框架下对东亚地区当代和RCP 8.5情景下未来气候进行高分辨率模拟.通过计算21个晴空湍流指数研究了东亚地区2041—2060年三个高度层上(200 hPa、250 hPa和300 hPa)五种强度湍流(轻度、轻-中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的季节变化特征.首先检验RCM对1981—2000年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模式能够较好再现东亚地区高空变量气候平均态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晴空湍流指数分布特征亦具有较好模拟能力.晴空湍流未来变化趋势预估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所有季节中均存在湍流强度越强、湍流频率增幅越大的特征.各强度湍流增幅冬季最大,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从不同高度对比来看,200 hPa和250 hPa各强度湍流增幅普遍大于300 hPa,且在夏季和秋季增幅随高度降低而减小,春季和冬季则250 hPa上增幅最大,300 hPa上增幅最小.就中国不同子区域而言,纬度越高的区域湍流频率增幅越大,且北方地区各高度上还存在增幅“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南方地区则在250 hPa和300 hPa上为“西高东低”分布特征.未来东亚中纬度地区垂直风切变作用增强可能是引起晴空湍流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伯彦汤剑平汤剑平
关键词:晴空湍流WRF模式
中国北方夏季低云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利用1984-2005年ISCCP D2月平均资料对中国北方低云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年际变化角度出发,研究三个不同下垫面情况下低云的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1)从多年平均意义上讲,中国北方低云量自...
牛晓瑞王淑瑜
关键词:中国北部ISCCPQBO
文献传递
人-地系统模式耦合中数据时空匹配方法的新探索被引量:1
2021年
人-地系统模式双向耦合的运行,存在着人-地数据时空尺度不相匹配的障碍.为使二者相匹配,在空间尺度上,提出通过经济模型将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转变为网格数据的运行路径,并设计了“面积权重折算法”的数据转换方法,使经济系统的行政单元数据与地球系统模式的网格数据相匹配;在时间尺度上,将选取的不同时间尺度的经济统计数据整合到年际范围,使其与地球系统模式的时间步长尺度相一致.运用该方法分别对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国的人口、GDP、CO2排放等进行网格化处理,结果表明其特征与实际分布相一致.新方法结果可信度高,为人-地系统模式的双向耦合提供了可靠的变量运转的基础.
丑洁明董文杰王淑瑜涂钢胡川叶
关键词:气候变化
5个海气耦合模式模拟东亚区域气候能力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2
2004年
分析了CGCM1、CSIROMK2、ECHAM4、HadCM2和GFDL共 5个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 ,并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 ,以初步考察全球模式对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所有的模式对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及年变化的模拟结果均较好 ,但在整个模拟区域地面气温模拟值偏低 ,冬半年模拟结果较夏半年差 ;模式能模拟出东亚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但模拟的区域性差别比较大 ,模式对西北、东北地区的模拟效果较差 ,就季节变化而言 ,冬、春模拟降水偏大。比较结果显示 ,ECHAM4和HadCM2对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和降水场的模拟效果优于其他模式。
王淑瑜熊喆
关键词: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地面气温降水量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2-2001年地面温度和降水模拟能力的检验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MM5V3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的气候进行了20年(1982-2001)的长期模拟,分析了模式对中国地区地面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中国地区地面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对地面温度的模拟偏冷,对降水的模拟偏多;模式对地面温度年际变化的模拟好于对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面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地面温度在夏半年的模拟结果优于冬半年的,降水则相反;模式对于一些极端气候要素,如日最高、最低地面温度,强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胡伯彦王淑瑜
关键词:MM5V3地面温度降水
中国地区IPCC A1B情景下21世纪中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试验被引量:15
2012年
利用MM5V3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ECHAM5全球环流模式的结果,对中国地区实际温室气体浓度下当代气候(1981—2000年)及IPCC A1B情景下21世纪中期气候(2041—2060年)分别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50 km的模拟试验。首先检验全球和区域模式对当代气候的模拟情况,结果表明:区域模式对中国地区地面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优于全球模式;与实际观测相比,区域模式模拟的地面温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偏低,模拟的降水量偏多,降水位置偏北。IPCCA1B情景下中国地区21世纪中期气候变化的模式结果显示:各季节地面温度在全国范围内都将比当代升高1.2~3.9℃,且升温幅度具有北方大于南方、冬季大于夏季的时空分布特征;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秋季和冬季降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增加10%~30%,春季和夏季降水则呈现"北方减少、南方增多"的趋势,变化幅度在-10%~10%之间。21世纪中期地面温度和降水变化还具有一定的年际特征:地面温度在中国地区各子区域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升温速率在0.7~0.9℃/10a之间,温度变率也比当代有所增大;降水在西北地区略呈下降趋势,在其它子区域均为上升,降水变率的变化具有区域性特征。
胡伯彦汤剑平王淑瑜
关键词:气候变化区域气候降水
沙尘气溶胶与气候变化被引量:42
1999年
沙尘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与长波辐射影响地球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从而影响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沙漠化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大气中矿物沙尘气溶胶的改变。沙尘气溶胶在全球及区域尺度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钱云符淙斌王淑瑜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