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剑平

作品数:105 被引量:861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6篇天文地球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电气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6篇气候
  • 27篇降水
  • 26篇区域气候
  • 21篇数值模拟
  • 21篇值模拟
  • 17篇气候变化
  • 17篇城市
  • 16篇暴雨
  • 15篇气候模式
  • 14篇区域气候模式
  • 13篇夏季
  • 12篇城市化
  • 11篇风能
  • 10篇中尺度
  • 9篇气候模拟
  • 9篇近地
  • 9篇近地层
  • 8篇长江
  • 8篇长江三角
  • 8篇长江三角洲

机构

  • 103篇南京大学
  • 7篇江苏省气象局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山东省气象局
  • 4篇上海市气象局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教育部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江苏省气象科...
  • 2篇新疆气象局
  • 2篇怀化市气象局
  • 2篇常州市气象局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国防科学技术...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广东省电力试...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105篇汤剑平
  • 17篇苏炳凯
  • 15篇赵鸣
  • 9篇王元
  • 6篇杨修群
  • 6篇李艳
  • 5篇蒋维楣
  • 5篇赵得明
  • 5篇刘红年
  • 5篇储惠芸
  • 5篇任雪娟
  • 5篇敖翔宇
  • 5篇高红霞
  • 5篇胡伯彦
  • 4篇高留喜
  • 4篇韦芬芬
  • 4篇王淑瑜
  • 4篇吴涧
  • 4篇钟中
  • 3篇江勇

传媒

  • 20篇气象科学
  • 19篇南京大学学报...
  • 7篇高原气象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气象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2007年中...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5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12篇2007
  • 11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7篇2002
  • 4篇2001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统计降尺度方法对我国未来温度变化的预估
本文利用我国近600个地面测站的逐日温度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海平面气压和各种高空气象要素,以及基于多元线形回归(MLR)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1970-1999年的我国1月和7月的月平均地面温度进行了统...
高红霞汤剑平
关键词:地面温度统计降尺度多模式集合
文献传递
MM5BATS对东亚夏季气候及其变化的模拟试验被引量:6
2005年
将陆面过程模式BATS耦合到中尺度模式 MM5V3 中与另一区域气候模式 RegCM2 一起对1995-2000年夏季东亚的区域气候作了模拟试验, 并与实际资料作了比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1)两个模式均能较合理地模拟出6年夏季平均的环流、温度和海平面气压等的变化, MM5BATS的模拟结果要略优于RegCM2的结果; (2)MM5BATS模式较合理地模拟出了 6 年夏季平均的降水分布, 而RegCM2模式的模拟结果偏强; (3)MM5BATS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 1997 年和 1998 年夏季环流场的变化, 对降水的模拟也比较合理。RegCM2对1997年和 1998 年降水的模拟基本上都偏强。模拟试验结果还表明, 在区域气候模拟中有必要采用更新的模式。
汤剑平赵鸣苏炳凯赵得明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陆面过程
中国对流层二氧化硫光化学氧化过程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9
2001年
利用一个三维非静力区域大气化学输送模式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相连接构成一个数值模拟系统 ,模拟了中国地区对流层臭氧与其前体物的分布以及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过程 ,模式包括地面源排放、大气输送和扩散、干沉积、气相化学反应和云雨过程 .结果表明 :日间 ,O3 浓度主要由NOx 和NMHC的源排放和光化学反应过程支配 ,大气辐射是光化学反应强弱的决定因子 ,其强度可使SO2 、O3 和SO4 2 -的生成浓度呈现不同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结果表明高浓度的O3 对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化学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 ,这种作用受NMHC浓度的影响很大 ,较高浓度的NMHC使O3 浓度上升 ,但同时增加了对OH等自由基的消耗 ,使SO2 的转化率降低 .
刘红年蒋维楣汤剑平李昕
关键词:大气化学大气污染
RSM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
宗培书汤剑平刘安宁王啸华周晶
关键词:RSM夏季气候
文献传递
海岸地形作用在青岛一次晚秋暴雨过程中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利用常规资料和卫星、雷达观测,分析了2004年11月9日至10日山东青岛地区一次暴雨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的敏感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冷锋前暖区的浅层对流性强降水;西太平洋的水汽是这次暴雨的主要水汽源;模式对这次强降水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海岸地形作用所产生的次级环流和中尺度重力波,可能是这次对流性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同时对这次降水有很大的增幅作用。
邰庆国汤剑平高留喜石莹裴洪芹
关键词:暴雨海岸地形数值模拟
我国未来温度变化的统计降尺度预估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我国近600个地面测站的逐日温度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的大尺度气候变量,采用基于多元线形回归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1970-1999年我国1月和7月的月平均地面温度进行了统计降尺度分析,并将统计降尺度模型应用于未来气候情景下,对21世纪3个时段(2010-2039,2040-2069,2070-2099)的地面温度变化进行预估,对比分析了A2排放情景下多个模式的降尺度效果.结果表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在我国地面温度的模拟分析中是合理可用的.对于当前时段的模拟,降尺度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模式对地面温度的模拟效果,并且东部好于西部,平原好于山地,尤其是7月份,当各模式对地面温度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降尺度方法仍然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对于未来气候情景的预估方面,大部分站点温度都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升温幅度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
高红霞汤剑平
关键词:统计降尺度多元线性回归多模式集合
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区域气候模式被引量:6
2001年
把近地层引入到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中(简称为RCMC1),用该模式及 1991年梅雨期间的观测资料作了3组模拟试验,并同实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区域气候模式中引入近地层后,能够更合理的模拟出地表及植被同大气之间的感热和潜热通量输送,从而改善模式模拟的月降水及月平均地面温度的分布。10层的RCMC1比18层RCM具有更优的模拟气候的能力,且一个模式天的计算量节省 227s。
汤剑平苏炳凯江静赵鸣潘益农Fu Congbin符淙斌
关键词:近地层区域气候模式NCAR梅雨感热通量潜热通量
青岛晚秋暴雨中海岸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
利用常规资料和卫星、雷达观测分析了2004年11月9~10日山东青岛地区一次暴雨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的敏感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冷锋前暖区的浅层对流性强降水;西太平洋的水汽...
邰庆国汤剑平高留喜石莹裴洪芹张可欣
关键词:暴雨海岸地形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MM5中新边界层方案的引入和对比试验被引量:24
2002年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边界层方案 ,即 E-ε- 1方案 ,并用五种层结下的通量廓线关系计算地面通量 ,将其引入到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MM5中 ,并用新的边界层方案对江淮流域夏季暴雨进行了短期模拟 ,与此同时 ,对新的方案和模式原有的各种边界层方案作了比较。对此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江勇赵鸣汤剑平苏炳凯
关键词:MM5暴雨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流动江淮流域
WRF模式对中国东南地区的多参数化短期集合预报试验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采用物理过程扰动方法,针对中国东南地区建立了基于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的短期集合预报系统.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数据同化系统的高空资料和预报区域内1000多个站点(包括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短期集合预报系统2010年5、6月份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了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和集合平均方法对气象要素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WRF模式的短期集合预报系统对我国东南地区高空及地面要素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从单个模式成员和集合平均的结果来看,在整个预报时段(60h)内都能较好地预报;不同高度上的气象要素和不同量级的降水对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不同,预报效果也存在差异.集合平均方法对于大部分气象要素场的预报效果超过单个模式成员.
李嘉鹏汤剑平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